地名考评系列之
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建制文泉县考评
陈爱明/整理
文泉县是我国历史上寿命最短的建制单位。史载,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置文泉县,乾隆三十年(1765年)废文泉县,并入沔阳州。文泉县,现洪湖市域及桐梓湖周边,包涵现白螺、柘木和桥市东北部地域,南靠长江,与蒲圻县隔江相望,东临汉阳,西与古玉沙县相邻。原属云梦泽东部的长江冲积小平原,海拔在23-28米之间,其间有上
下两湖,中夹几十里陆洲。后来外地迁来不少人丁,加上本地人围湖造田,使湖泊蓄水量越来越小。清朝中期后,连年洪灾,冲垮垸堤,上下湖连成了一片,成了大湖泊。因洪水冲积而成,故名洪湖。又因地质运动,塌陷成现在的全国七大淡水湖之一的洪湖。文泉古县建制仅三年,昙花一现,后已无史载,随着烟波浩淼的湖水,湮没在岁月的年轮中。
现经考古学家考证,古文泉县城在桐梓湖中的清水堡。相传,清水堡原先有一口井泉,水色格外清亮,味道也特别好,人们称它为“文泉”,文泉城因此得名,置县后称文泉县。古文泉县虽无历史翔实记载,但在民间传闻中,却是有鼻有眼,生动活现。
传说一: 文泉县一新任县官叫莫昭,把“文泉”改为“官泉”,还让衙役填平了其它水井,老百姓只能从官泉汲水,每汲一担,交铜钱五百文,莫昭一下发了大财。 当时有个穷书生叫文云龙,没有钱买水,老母活活渴死(虽然夸张了点,但可想像那时陆地不断抬升,面积拓宽,沟渠不通,饮水困难,唯凭掘井取水),文云龙又气又恨,跑到县衙门前击鼓,大骂县官莫昭。 恰巧,这莫昭头天晚上做了个梦,梦见衙门口石狮子嘴里流血,想必有大难临头。他心里正焦急不安,突然听说文云龙点名骂他,气得火冒三丈,当场吩咐衙役捉住文云龙痛打了一顿,丢进一口枯井里,用铁板盖严井口,上了铁锁,还在井口上竖一根铁柱,上面刻了八个大字:“铁树开花,逆龙归家”。 事过三天,一位督粮官来文泉县催粮,路过官泉,时值正午,他口渴难熬,就将花翎顶带和大红官衣脱下,挂在铁柱上,到官泉喝水。就在这时候,百姓们一齐拥到县衙门前,要求放出文云龙。莫昭正抛签抓人,有人用荷叶包了一块污血,一把向他扔去,莫昭一闪身,正好打中了石狮子的嘴巴。只听得轰隆一声,一道白光从枯井中冲出来,原来是文云龙变成了一条神龙。接着一声炸雷,大雨猛淋,文泉井水也狅涌了出来,淹了县衙,莫昭和衙役们统统被淹死。 从此,文泉县和桐梓湖就变成了一望无涯的洪湖。
传说二: 文泉县最后一任知县吕汗飞,是一个刮地三尺,让百姓痛恨的贪官。就因为他欲壑难平,横征暴敛,使美丽、富饶的鱼米之乡日渐走向贫穷落没,百姓怨声载道,怒气直冲天宫。玉皇大帝一方面传信给文泉县的百姓,要他们马上搬迁;另一方面设计引诱贪官知县吕汗飞,趁他和财主们哄抢金银珠宝之际,使得天崩地裂,使文泉县变成了汪洋一片。贪官恶霸全部葬身鱼腹,得到了报应。文泉县被淹之后,这里水天相接,一望无际,人们便把它叫做洪湖。
有关文泉县的民间传说,还有一些不同版本,但文泉县形成洪湖,的确是洪水和地质灾害的产物。清朝中晚期后才有洪湖记载,美丽的洪湖是因灾难转化而来。洪湖早期湖面浩瀚达114万亩(749平方公里),包括棋盘、桥市、柘木和白螺等地部分地区。古老的九百里云梦大泽,因江水的搬运和积沉,挤压、浓缩至洪湖周围地区,而洪湖成为全国七大淡水湖之一。由于后来大规模的围湖造田,使湖面锐减至现在的53万亩(348平方公里)。笔者曾与友人一道,荡舟至洪湖中心寸草不生的“白水湖”,试用长篙下触,底下尽是残砖碎片之声。听说,有人曾设法从湖底捞出数片碎瓦,都是清朝时的普通青瓦或琉璃片。云梦大泽现已荡然无存,文泉县虽属清朝,但也渐渐将被历史湮灭尘封。
(此考评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