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黄斑劈裂(MF)是近视牵拉性黄斑病变(MTM)表现之一,在高度近视眼中发生率约8%~34%。目前认为MF的发病机制为各种因素引起的对黄斑部视网膜向内或向外的牵引力导致黄斑部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紊乱。MF呈慢性进展过程,部分患者可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部分患者(11.6%~68.9%)在随访期间病情进展,最终可发展为全层黄斑裂孔甚至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严重威胁患者视力。近日在Ophthalmology Retina上报道了一例少见的MF自发缓解。
一名 51岁的高度近视男性,(A)基线时OCT显示右眼外层视网膜劈裂;(B-D)采取保守治疗,随后的年度随访显示患者出现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VD),黄斑结构进行性恢复,BCVA在3年后从 8/20提高到了 20/20。一名57岁的高度近视女性,(A)基线时OCT显示外层视网膜劈裂和部分PVD(白色箭头),BCVA为 20/50 ;(B)10个月后,MF保持稳定,BCVA仍为 20/50 ;(C) 37个月后,部分PVD从中央凹分离,MF消失,BCVA 改善至 20/25。一名 52 岁的高度近视男性,(上图)基线时OCT显示中央凹及其上方MF;(中图)14个月后,中央凹上方内界膜自发性破坏(箭头),MF略有缓解;(下图)24个月后,MF完全消退。
总结与思考
既往研究显示,3.9%~19%的MF眼在长期随访中可自发缓解甚至消退,患者的BCVA保持稳定或较基线有所改善。然而,导致MF自发消退的生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据推测,不完全性PVD的进展、ILM的破裂有助于玻璃体黄斑牵拉的缓解,为MF的自发消退创造条件。MF患者如何选择保守还是手术治疗?对于稳定的患者,可密切随访,如果病情进展,则需积极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黄斑劈裂的范围越广,则进展的可能性相对较高。当MTM从T1(内层或外层中心凹劈裂)或T2(内层和外层中心凹劈裂)进入T3(中心凹脱离)时,视力即显著下降。临床工作中,T3可作为手术的指征。当MF伴有明显黄斑前膜或部分玻璃体皮质牵拉时,视力恶化的风险增加,此时行手术干预也是合理的。黄斑裂孔是手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因此,在黄斑裂孔形成之前及时进行手术干预,可能会改善视力预后。MF的经典手术方式为玻璃体切除、人工玻璃体后脱离、去除黄斑前玻璃体皮质、内界膜剥除以及眼内气体填塞,在此基础上有一些细微的操作变化,包括不剥除内界膜或保留中心凹的内界膜剥除,采用或不采用气体填充、硅油长期填充等。各种手术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疗效,手术后可实现黄斑劈裂全部或部分缓解。然而,手术最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是术后发生全层黄斑裂孔(发生率5%~28%)甚至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因此,进行手术的决定应基于多种因素的仔细评估,包括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MF的严重程度和进展,是否存在任何潜在的眼部疾病,以及干预的潜在风险和益处。
《弱视临床诊疗 眼视光学基础与实践》是一本专业书籍,由周哲、张瑶洁、吕天斌主编。该书从眼科学和视光学的角度重新定义、规范了弱视的诊疗和康复,重点介绍了儿童弱视的检查、诊断、康复治疗等相关技术与实践经验,对于临床医生及视光行业从业者而言是一本极好的专业教材。书中内容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推荐给相关专业人士阅读。
《弱视临床诊疗 眼视光学基础与实践》是一本极具价值的专业书籍。它从眼视光学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儿童弱视的检查、诊断与康复治疗技术。书中凝聚了多位专家的实践经验,内容实用且专业,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视光行业从业者都不容错过。
《弱视临床诊疗 眼视光学基础与实践》是一本意义重大的专业书籍。从眼视光学角度深入阐述儿童弱视的检查、诊断和康复治疗。对于临床医生和视光从业者,它是专业指导;对于弱视患者,它是希望之光,能助力他们更好地康复。
《弱视临床诊疗 眼视光学基础与实践》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从专业的眼视光学角度出发,详细地阐述了儿童弱视相关的诊疗与康复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它对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指导意义。书中的内容凝聚了众多专家的心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每一个章节都像是一座知识的宝库。
对于临床医生和视光行业从业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加准确地对儿童弱视进行检查、诊断,并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康复治疗方案。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弱视诊疗和康复的重要性。弱视对于儿童的视力发展影响巨大,而通过科学规范的方法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能够极大地改善弱视儿童的视力状况,给他们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体现,更是一种对儿童健康的关爱。
总之,《弱视临床诊疗 眼视光学基础与实践》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专业书籍,它在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方面都有着极高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