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星照耀中国》观后感

体娱   2024-11-25 21:46   天津  

1936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准备前往陕北,采访红军,采访教员。


当时的背景是,1936年4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差不多半年之久。国民党蒋介石正调集张学良的东北军和其它部队围攻陕北苏区。由此可见,斯诺想从上海前往陕北,并非易事。


在宋庆龄的引荐下,斯诺与日内瓦联合大学的马海德博士转车郑州,前往西安,一路上见到了许多流离失所,奔波谋生的中国老百姓,他们衣衫破旧,面黄肌瘦,就像此时此刻脚下支离破碎的国土一样,给人一种无精打采、病恹恹的感觉。


从上海到西安的途中,电影有两个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一是在郑州站,斯诺与马海德住进了单独的软卧包厢,电影借用斯诺的话,说出了“这该死的治外法权”这句话。那个年代,在中国的国土上,外国人的地位却高于中国人,比中国人更像是这个国家的主人,这让人感到又可笑又可悲。国家衰败,丧权辱国尽至于此?二是到达西安行政公署后,长官邵力子邀请两名洋人在西安城墙内的小院里吃铜锅涮内。每每聊起正在陕北前线战斗的国共双方为何不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时,邵力子却是左右而言他,不愿意多聊国事。真是"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为了隐匿行踪,斯诺在张学良的帮助下乘坐东北军的军用卡车前往陕北。到达作战前线后,在当地农民脚夫的帮助下,辗转到达了安塞县。

在安塞,斯诺见到了周恩来,并与周亲切交流,采访合影。周恩来为他制定了一份长达92天的,十分详细的考察采访计划,并派专人护送他前往党中央的临时首都--保安。

在保安,斯诺见到了伟大领袖教员,并与教员进行了多次夜谈,为他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初心使命,也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事迹,让斯诺这个洋记者,充分了解到了他想知道的情况。


随后,斯诺前往陕甘宁边界采访了彭德怀,徐海东等红军指战员,加深了对红军的印象。回国后,他写出了《红星照耀中国》这本书,而马海德博士则永远留在了中国,为新中国建设而奋斗。


有志之士的青春在延安,中国的未来在延安,中国人民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改变国家的现状,中国人民可以用自己努力的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红星照耀中国,希望永远都在,敢于相信,敢于实践!



江天寥廓万里霜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