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二,本是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的时刻,但随着网络直播的兴起,不少古玩爱好者选择在这样一个温馨的日子里,通过直播间探寻历史的痕迹,寻找那些承载着岁月故事的古钱币与古玩藏品。然而,直播间内的古玩市场却并非一片净土,其中乱象丛生,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玷污了收藏文化的纯洁性。以下,我们就来深入探讨直播间卖古钱币及古玩的一些乱象。
图为假货
假货横行,欺瞒新手
某音直播间中最为猖獗的现象便是假货当真卖。对于古钱币而言,一些不法商家利用新手藏家对古币知识了解不足的特点,大肆销售经过人为做旧的伪品。这些伪品往往锈迹作假明显,锈色漂浮不自然,字口软弱无力,与真品的历史沉淀感大相径庭。更令人愤慨的是,这些商家在直播中不仅不揭露真相,反而夸大其词,甚至雇佣“托儿”在评论区鼓吹其“珍稀”、“难得一见”,诱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上当受骗。这种行为不仅是对消费者财产的直接侵害,更是对收藏文化的极大亵渎。直播平台应当承担起监管责任,对于此类行为严惩不贷,一旦发现,立即封号处理,以儆效尤。
锈色漂浮作假
价格虚高,哄抬市场
直播间中的另一大乱象是真货价格虚高。一些商家利用藏家对特定古钱币或古玩的追捧心理,将原本价值不高的藏品标价数倍乃至数十倍于市场价。更令人咋舌的是,他们还会安排“托儿”在直播过程中积极出价,营造出一种藏品极为抢手的假象,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这种操纵市场的行为,不仅扰乱了正常的古玩交易秩序,也让不少真心热爱收藏的藏家望而却步,对古玩市场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此为真货
缺乏专业鉴定,误导消费者
此外,直播间中普遍缺乏专业、权威的鉴定服务。许多主播自称“专家”,但实际上对古玩鉴定知识一知半解,仅凭主观臆断就妄下结论,误导消费者。更有甚者,一些主播与商家勾结,为假货开具虚假鉴定证书,让买家深信不疑。这种缺乏透明度与专业性的鉴定流程,极大地增加了消费者买到假货的风险。
呼吁规范,重建信任
面对直播间古玩市场的种种乱象,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一方面,直播平台需加强监管,建立严格的商家准入机制和违规处罚制度,确保直播内容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第三方专业鉴定机构的参与,为藏家提供客观、公正的鉴定服务,增强市场透明度。同时,提升公众的古玩鉴赏知识,增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能力,也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总之,古玩收藏本应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享受,不应被利益所驱使而沦为欺诈的温床。只有当整个行业回归理性,建立起公平、透明、诚信的交易环境,才能让古玩收藏真正焕发出应有的魅力,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