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共一大代表迥异人生中启示当下(中)

体娱   2024-12-28 19:03   陕西  

 (书接上文)


     (三)刘仁静、包惠僧误入歧途、迷途知返。他们的教训启示我们,作为党员,要稳住心神、保持定力。

    和其他八位“一大”代表相比,也有政治上不清醒,意志上缺定力的人,就比如说刘仁静和包惠僧。他们脱离革命走向人民对立面,然后迷途知返,再度寻找组织,但没能再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在痛苦与悔恨中终其一生。


      刘仁静是“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当时才19岁,翩翩少年,风华正茂,有“小马克思”之称。他还是“五四”运动的急先锋,火烧赵家楼的大功臣。1926年,受中央派遣,刘仁静赴莫斯科国际马列学院学习。1929年回国途中,刘仁静突然转到土耳其,拜见托洛茨基。由于受托派思想影响,刘仁静回到中国,便投入陈独秀门下,自命为“中国托派第一号”人物和“特等理论家”。他先是被中共开除,1935年被国民党逮捕后发表文章“检讨”自己的主张,又被认为背叛了“托派”。1948年,刘仁静以曾为共产党头面人物身份写反共文章,赢得南京国防部政工局专员一职,在最后关头站到国民党一边。1950年4月,刘仁静赴北京向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写信,请求中央处理,表示拥护中共领导。纵观刘仁静的一生,从17岁开始,他投身革命的洪流中长达10年,这10年他的生活格调是红色的,充满了热烈;而后他的生活格调是灰色的,从此情绪低落。他成为托洛茨基最忠实的信徒长达6年,后被捕入狱,在国民党的监狱中待了2年。出狱后,为了谋生又投靠了国民党长达12年,1949年后,他认错回头,最后38年,在党的领导下工作和养老。

      包惠僧是湖北共产党的负责人。1922年春天,毛泽东遭湖南警方通缉,逃难到武汉后就住在包惠僧的办公室里。1925年2月,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参加第一次东征,廖仲恺临时任命包惠僧为留守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按说他在革命事业中是大有作为的。但面对大革命失败后的白色恐怖,包惠僧说环境“使我胆寒了”。


      南昌起义后,他把周恩来给他去武昌找组织的介绍信悄悄地烧掉了,由此脱离了党组织。1930年冬,包惠僧为生存而加入国民党政府。1947年5月,包在南京政府内升任到人口局局长。1949年,包惠僧遭国民政府遣散,一家人到了澳门,处境艰难。这时他想到了当年的那几位中共朋友,于是亲笔给毛泽东写了封信,又分别给周恩来、董必武各发一份电报,其大概的意思是祝贺他们建立了新中国,同时也为自己的过去忏悔。


     1949年11月,包惠僧回到了北京。回到北京的第二天,董必武请包惠僧吃饭。席间,董必武对包惠僧埋怨道:“那时你做了国民党的官,就不要共产党朋友了?”把他的猥琐心态、羸弱意志刻画得淋漓尽致。1957年,包惠僧被任命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在阴影中终老一生。


       人生漫漫长路中,我们面对的思想困惑、矛盾问题、诱惑考验很多,但是只要我们始终保持平常心、淡泊心、宁静心,学会理性思考、辩证看待、沉稳应对,就能做到淡定从容、六神有主、知足上进。但现实中,还是有一些人面对社会改革、生活反差和多元思潮的影响冲击,出现瞻前顾后、左顾右盼、患得患失的情况。有的稳不住心,定不下神,喜欢跟高薪阶层比待遇、比享受,跟同批优秀同学比进步、比职务,想挣钱想发财、想进步想提职、想潇洒想轻松,甚至抵御不住外界灯红酒绿的诱惑,乱拉关系、乱交往,有心思刷抖音、撩妹子,就是没有全心全意想把工作干好,快了顺了就想干,慢了堵了就不干,身无“主心骨”,胸无“定盘星”,缺乏一条道、一股劲干到底的决心信念。有的新公务员在基层没当几天就要想着进机关图舒服,老同志没干几年就觉得累了亏了老了,就要想方设法提职晋升、调整岗位,还有的刚进机关信誓旦旦好好干,加班加点任务重了又有点受不了,这些都是定力不足的表现。


       有定力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一个人只要定力十足,意志坚强,那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能从正面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投入工作。


       如果我们能稳住心神,奋发有为,人生舞台就广阔无垠;反之,如果心里装的是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容易固守狭小的利益藩篱,患得患失,难有作为。这就要求我们要眼光长远、志存高远,坚定意志、久久为功,自觉把个人奋斗目标融入到国家事业中,紧跟改革大势,转变思想观念,积极适应政策改点,主动调整心理预期,保持奋进姿态,既要仰望星空、锚定目标不放弃,也要脚踏实地、安心尽职不懈怠。

江天寥廓万里霜
无关风月 我题序等你回。悬笔一绝 那岸边浪千叠。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