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文)
(一)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践约信念,奋斗终生;李达、李汉俊志向不改,身离心仪。他们的经历启示我们,作为党员,要坚定信仰、践行使命。
信仰是一种坚守,容不得半点的含糊和动摇。毛泽东、董必武、王尽美在探索革命的道路上几经沉浮,依然立场不变、信仰不改。1936年,毛泽东在同斯诺谈话时曾说:“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毛主席6位至亲牺牲的切身之痛也不曾改变他的信仰。1929年,妹妹毛泽建,在狱中写下“誓死为党”后就义,时年24岁;1930年,夫人杨开慧就义,时年29岁,面对严刑拷打她说“砍头只像风吹过”;1935年,胞弟毛泽覃为掩护游击队员脱险壮烈牺牲,时年29岁;1943年,胞弟毛泽民在新疆被反动军阀逮捕杀害,时年47岁;1946年,侄子毛楚雄牺牲,时年19岁,是6位烈士中最年轻的一个;1950年,儿子毛岸英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时年28岁。
董必武为清末秀才,但他毅然抛弃封建功名,转向新学,开始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1911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影响下,实现了由民主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人生转折,马克思主义最终成为他一生不变的信仰。董老一生历任党和国家多个重要岗位,他一生信仰马列主义。1975年3月5日,董必武九十岁生日,他带病题写了绝笔诗《九十初度》,“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是这位党内忠厚长者留给后人最为深刻的昭示。
王尽美参加“一大”时23岁,27岁离世。这位来自山东农村的佃户子弟,认定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一大”后把自己的名字改为“王尽美”,成为职业革命家。后因身染肺病,积劳成疾,临终之际,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王尽美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人生是伟大的。1952年,毛泽东在山东青岛考察时,对山东分局的负责同志说:“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还活着,你们一定要养起来。而且要养好,如果有困难,就给中央组织部送去。”1969年,在党的“九大”上,毛泽东历数牺牲的“一大”代表时,第一个就提到了王尽美的名字。
李达和李汉俊虽然脱过党,但他们对共产主义的信念没有改变,后来的人生道路虽然有过曲折,但一直为党工作,为信仰奋斗。在中共一大上李达当选为中央局成员,负责宣传方面的工作。1922年,李达应毛泽东邀请到长沙出任湖南自修大学校长。期间,他和毛泽东朝夕相处,共同研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问题,结下了深厚的战斗友谊。1923年秋,由于在党的有关政策问题上与陈独秀发生激烈争执,李达中断了与陈独秀主持的中共中央的联系。以后的20多年中,李达在思想上一直坚定马克思主义,一直一如既往、不屈不挠地从事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宣传工作。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考虑到李达安全,便用暗语致电: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来参与经营。显然,“本公司”指的是“中国共产党”,毛泽东仍旧把李达当成“发起人之一”。解放后担任首任武汉大学校长,还创办了党的第一家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其夫人王会悟是参与“一大”的唯一女性,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见证人,一生默默协助李达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事革命活动,毛泽东称他们是“真正的人”。
李汉俊是当时国内顶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一大”报告的主要起草者。“一大”后,因与陈独秀、张国焘意见不一而脱党。大革命失败后,李汉俊利用在武汉国民政府任职的便利条件,掩护了董必武等大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进步人士,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1927年底,被军阀胡宗铎以“共产党首领”和“密谋暴动”等罪名逮捕并杀害。1952年8月,毛泽东亲笔签发了“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证书上写有:“查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这是对他的最好褒奖。
理想信念,集中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从根本上决定了一个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13名一大代表在最初的起点上,是肩并肩站在一起的。然而,在行进的过程中,为什么有的掉队了,有的掉头了?为什么美好的种子生长出来的并不全然是美好?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政治信仰、理想信念的坚守程度不同。毛泽东、董必武等人,正是凭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守,成就了伟大而光荣的一生。大家要明白:理想信念是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是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习主席告诫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是终身课题,需要常修常炼。我理解,坚定理想信念就是无论顺境逆境,都要坚定信仰,铁心跟党走、九死而不悔。信仰认定了就要信上一辈子。我们要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头脑,经常对照党章党规,检视思想行动,不断掸去灰尘,提高“政治三力”,并践行到事业工作当中,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站得稳、靠得住。
(二)何叔衡、邓恩铭、陈潭秋英勇献身,视死如归。他们的经历启示我们,作为党员,要不畏牺牲、勇于奉献。
“一大”会议召开时,代表们都举起拳头,面向党旗宣誓,不乏为信仰牺牲奉献的理想和激情,何叔衡等三名“一大”代表就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何叔衡生于1877年,是一大代表中年龄最年长者,当时已经44岁。1903年他考中秀才,县衙准备安排了一个管钱粮的差事给他,但他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回乡办私塾,甘当穷秀才。1913年,他离乡到长沙报考第四师范学校,成为该校年龄最大的学生。后并入湖南一师,与小他17岁的毛泽东成为挚友,毛泽东曾评价,“叔翁办事,可当大局”。“一大”后,中共湖南支部成立,毛泽东任书记,何叔衡任组织委员,何叔衡赢得了“苏维埃的一头牛”之美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何叔衡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每天拄着拐杖,早出晚归,从不言累,努力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1935年2月21日,他和瞿秋白、邓子恢从瑞金向闽西转移,不慎被国民党保安团发现包围,60岁的何叔衡壮烈牺牲。
邓恩铭是13名一大代表中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中学生代表,出身在贵州荔波县一个水族家庭,在亲戚帮助下考上济南省立第一中学,从此开始了革命的历程,是我们党内极少数受到列宁接见的人之一。“一大”后,他积极投身革命,领导了胶济铁路和青岛日本纱厂的大罢工等工人运动。从“一大”到牺牲的10年间,他三次被捕入狱,3年在狱中。1931年4月,30岁的邓恩铭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就义时从容整装,高唱《国际歌》,视死如归。
陈潭秋从建党到牺牲,历任华中、东南、华北、东北、华南和西北党的负责人,经常是临危受命,挽救危局。1939年5月,陈潭秋从苏联回国,途经新疆时,接到中央命令,让他担任中共中央驻新疆的代表和八路军驻新疆力事处负责人。因蒋介石暗中勾结盛世才“剿共”,党中央指示让在新疆工作的党员全部撤退。陈潭秋经过周密思考,制定了一个分三批撤退的计划:负责干部和航空队第一批走,老弱病残和家属、小孩第二批走,他自己和办事处少数工作人员最后走。当有的同志提出陈潭秋等第一批走时,陈潭秋坚决反对,他说:“党交给我的任务,是把大家全部安全地撤出去,只要这里还有一个同志,我就不能走!”陈潭秋被捕后,受尽各种酷刑,被盛世才秘密杀害于新疆乌鲁木齐,时年47岁。
牺牲精神,永不过时。现在网上流行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事实上。生活在新时代,我们现在所谓的“牺牲”,大多数情况下,只不过是牺牲了一些天伦之乐、一些业余时间、一些物质享受,与革命先辈先烈相比,根本不值一提。然而现在有些同志面对组织需要,开口闭口就是这困难那困难,人人都指望别人牺牲奉献,自己悠闲自在、坐享其成,实不应该。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