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 | 海外学者讲座:遗传基因与人口议题

财富   2024-12-25 20:02   北京  



   / 前言

2024年12月4日19:00,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24年秋季学期第九场海外学者讲座在理科五号楼201室顺利举行。



本次讲座以“遗传基因与人口议题:关于环境、性别与法律伦理”(Genomics and environment, Genomics and sex, and ethical, legal and social issues of genetic studies)为题,由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社会学系杰出教授、副主任国光担任主讲人,由北京大学社会学系陆杰华教授主持,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建新教授,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组织学院王笑非讲师、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苗国副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张韵副教授以及近百名校内外师生及访问学者线下参与了本次海外学者讲座。



   / 讲座纪要

讲座伊始,陆杰华老师介绍了国光教授的研究领域,并对其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国光老师主要从三个维度分享了社会遗传基因交叉研究成果,内容包括基因组与环境影响的比较,基因组研究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以及性别与基因组学。国光老师首先强调了基因与环境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指出个体受到的基因影响和环境影响几乎无法剥离。他列举了基因预测的相关研究,并对其结果效度提出质疑,认为统计方法的不当使用造成了结论上的误判。比如在对长寿、教育和收入的预测中,基因、环境、随机因素三者往往共同发挥影响。因此,基因不可能完全预测社会结构。



接着,国光老师转向了对现实伦理问题的分析。最初,以改善人类基因为目标的优生学,引发了对基因研究伦理的大规模讨论。从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种族清洗,到上世纪美国各州的强迫绝育,基因研究涉及到的社会歧视历来饱受争议。近年来,随着DNA检测技术的发展,基因的身份认定功能受到普遍认可,并广泛应用于犯罪侦查审判中。这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国家机构的办事效率,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伦理问题。比如,国家是否能够收集公民基因并存放在数据库里?因为遗传基因导致的犯罪是否应适量减轻责罚?通过DNA检测来筛查遗传病是否能够被接受?



而后,国光老师从身体特征、社会后果、健康、性别倾向等方面,分享了基因研究中的性别议题。从一开始发现染色体SRY对于性别的决定性作用,并逐渐认识到Sox9等其他基因的共同影响,学界最终基本达成共识,即认为个体是在性别两极谱系上连续分布的。与此同时,生理性别决定社会结构的解释力逐渐降低,能力、性格、收入上的性别差异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文化等要素归因。此外,平均预期寿命的性别差异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不同性别年龄模式的影响,同性恋在何种意义上受到权力与基因的共同作用,都需要更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 点评与讨论


随后,在场师生就本次讲座内容展开交流,讨论问题主要包括社会学与脑科学的关系、未来的GWAS研究方向、如何看待表观遗传学与环境的作用、如何理解基因对寿命的预测、如何认识特定族群内部的遗传差异、如何分析基因和病态精神行为的交互作用、如何解释父母对子女影响的基因和环境机制、DNA检测在刑事案件中的应用,以及国际社会对多元性别社会权利的定义等。经过半个多小时的精彩探讨,在场师生仍意犹未尽,最后以热烈掌声结束了本次讲座。



图文 | 张宇昕

新媒体编辑 | 赵新灏

审核 | 刘能 陆杰华 李思雨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官方订阅号,发布信息,服务师生。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