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树先生》由贾樟柯监制、青年导演韩杰执导。韩杰用黑色幽默的方法让《Hello,树先生》巧妙地呈现了当下社会人们的现实生活状态。王宝强在片中饰演的“树先生”,是一个游走在城市与农村的黑色幽默符号。在未公映之初,《Hello,树先生》就在小范围的试片中赢得了好口碑,并获得了上海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评委会大奖、第九届俄罗斯海参崴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和最佳导演奖两项大奖。
山西孝义出生的韩杰曾经在家人的安排下去云南学计算机。“很郁闷,很枯燥,可以预见以后单位的人事关系、感觉特别无聊绝望。而且从小到大看了很多电影,种种因素导致我想去试试自己的能量,就辞了在深圳的工作,来北京学摄影,偏巧北影那年不招摄影专业;投石问路,找到了北师大艺术系影视制作专业。”
2002年,韩杰拿着22分钟的毕业短片《过年》去贾樟柯的《站台》见面会,两人遂成莫逆。《世界》、《三峡好人》、《无用》等贾樟柯作品里,副导演一栏皆有韩杰的名字。“当时我想做个摄影师,这辈子也就够了。直到我碰到贾老师,他说你应该试试导演。就从他那句话我才开始做导演。”韩杰的能量初试。
2006年,韩杰的第一部长片《赖小子》在鹿特丹国际电影节上获得最佳电影金虎奖。“其实电影节的过程就是选送、影展挑作品,挑上了就去参加,跟国际农展会也差不多。在国外影展得了奖,是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评委给予的鼓励,关键还是要看老百姓是否能接受,能不能由你的创作引起思考。”
贾樟柯在山西举办的纪录片展,有一场放的是《赖小子》,“当地农民来看,热闹得不得了,我觉得都拍成商业电影了。”韩杰笑言《Hello,树先生》试映时,观众都看得乐呵呵的,反倒是有些解读意识太强的业内人士一头雾水。“这是很奇怪的现象。”韩杰的“总结”仍然很模糊,“我希望观众能听到我的诚意。”
就像那部韩杰今日看来“又锋利,又幼稚”的《赖小子》,起源于韩杰对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那段日子的“诚意”,“不用粮票了,很多大孩子在街上生事,很浪漫,也有残酷性。冲动带来的叛逆感,可以有很多看点。”北方小镇上3个小混混误以为失手杀人而展开逃亡之路的故事,直面的是青少年成长之痛。“这个电影的主要困难是找投资,所以我就走了电影基金获得赞助。监制是贾樟柯,他很希望这个电影能够公映,但我忽略了某些问题,希望自己的第一部电影能拍得很自由。”
这部特别张扬的电影,没能过审,但带着韩杰走了不少电影节。“第一部长片是很重要的一步,知道自己的优点缺点在哪里也确定了自己的能量有多大。”
确定了能量的韩杰,面对国内电影界,仍然还是零经验,“尺度摆在那里,让人摸不着电影的方向往哪里去。其实不碰触的,比如《武林外传》这种无关痛痒的作品,不是没有例子,但我犹豫要不要做这样的电影。”自从开始做《Hello,树先生》,韩杰自言逐渐想通了:“电影不能只解决一个社会矛盾,我们每天看到那么多道德沦丧的故事,为什么我还要在电影里解释它?这样就比较低等级,会把电影的魅力消解了。电影可以找到另外一个视角,从真实世界出发,不要进入一个事件的矛盾,而是进入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韩杰也有自己的“苦恼”。总预算800多万的《Hello,树先生》,预期成本回收在2400万左右,这要依靠发行和院线。“小片子历来成功概率很低,得不到优待,通常都是早场。”他淡然地笑:“大的市场不会做到每家影院都排文艺片,但所幸我们已经开始。”
农村青年树先生,难以适应农村向城市的转变,面对爱情、亲情和金钱的压力,产生精神危机,变成具有预言能力的半仙,从人群中可有可无的角色突然成为公众焦点的故事,逐渐在韩杰的脑海中成型。“树先生变异了,他周围的人际关系也开始变化。”韩杰说。“我比较喜欢写剧本时找一个实在的人物,参考来写。这个剧本,我写到一半时想到王宝强。”韩王二人一拍即合之后,王宝强回老家种田体验生活,又被韩杰拉到他在山西的老家,和哥们儿一块喝酒、聊天、打牌,足足折腾了10天。
折腾的结果,是他们联手“塑造”的树先生,习惯沉默,如同旷野里被人遗忘的树,走路习惯耷拉脑袋,叼着廉价香烟,脊柱不稳定,人格也不稳定。“做导演,特别苦的是,有时候人格会分裂,所以做导演得好好控制自己,既能吃苦还得管好自己的精神问题。”韩杰的形容有点疹人。
在韩杰眼中,电影好似建筑,是科学,有审美的结构。这样他亦能看到导演主观感受的缺陷。就如同大家趋之若骛的导演剪辑版,“2000年科波拉把《现代启示录》重新剪了一个导演版,比原片多了半个小时;但我感觉还是以前的好,导演的感受有时会破坏它原有的结构。《Hello,树先生》的原剧本特别饱满丰富,成片时我做了很多取舍;有人也建议我剪足本,但我想效果未必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