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雄|跨国界和无国界:《龙年大吉和谐世界》画展有感

文摘   2024-02-26 07:28   澳大利亚  

文章:张立雄

摄影:邓欢、 姚建生等

视频:Ginger艺术空间

编辑:李惊蛰


本活动获新州政府多元文化部“一起更强大”项目支持

Funding for this project had been provided by the NSW Govemment. 



开幕仪式后部分嘉宾与参展艺术家、工坊活动主持人合影


参加本次画展的画家有25位、25幅画,其人数是本会所办画展的最多,且是第一代移民,均来自中国数十年、十几年。绝大多数在中国时就或多或少地有过专业的训练、从事于相关的专业工作,但来澳后,绘画成了一种业余爱好,虽然如此,却从未放弃。尤其是到了中年,生活的压力减轻了,绘画的“任务”却加重了。由此,绘画成了他们终生的爱好。



本会会长李惊蛰在2022年的一篇艺评——《无用之美|内蒂·萨默纳》 中说:“内蒂的作品完全没有实用性,刻意追求器物的无用性”,“是地地道道的自己与自己玩,与材料的属性玩,毫无功利目的用力,玩出了艺术的纯粹性。”



本次画展的画家是否也如此,本人不敢妄作评判,但是,比之国内的画家、或比之澳洲本土画家,他们显然有着如下特点:

第一,作为一个个人,无论是画家还是其他什么家,或无门非家,他们在成年时跨越了国界,而且是跨越了东西文化的界限。

有一次,本人在和一个西人聊天时,他突然说:“我很羡慕你,你有两条命/You have two lives”.我听了一怔,心想:我又没有“死去活来”过,哪来两条命?接着他又说:“你过了两种生活/You lived two types of life.” 

我又想:我又没有“人前是人、鬼前是鬼”,哪来两种生活?后来知道,他是指我过了两种文化的生活,东方的生活和西方的生活。当时,只觉有点晕,在中文的生命和生活、英语的Life 和Lives之间被夹了一下头。


点击视频

其实,在澳洲的第一代移民,会常常遭受到这两种文化的夹头,有时被夹糊涂了,有时被夹清醒了。但无论是被夹糊涂,还是夹清醒,都是一种好的效果,说明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了两种文化之冲突和融合的印记。被夹清醒了,我们在意识层面的观念发生了改变;被夹糊涂了,我们在潜意识里的冲动、欲望、情感倾向等有了变化。对艺术家来说,“被夹糊涂了”,可能尤好。




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露易丝·格丽克(Louise Glück)有一首诗:“我们只看过这世界一眼——在童年的时候,剩下的都是回忆。”但是格丽克是出生在美国的匈牙利裔犹太人,她至今生活在美国,没有移民过。如果她是她母亲,从匈牙利来到美国,这首诗或许就不是这样的,或许会:“我们只看过这世界两眼——一次在童年的时候、一次在跨过边境线的当口,剩下的都是回忆。”

第二,文化影响的下意识表现。

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长年累月、不知不觉的。大多数的时候,被影响的人,也是在岁月的流逝中,无意识地一点一滴地表现出一种或多种的变化。问题是,这种变化也同时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流逝,难以追溯。好在我们有艺术、有绘画。

伊因·霍华德教授(中)与他夫人著名艺术家露仙(左)及新州教育部文化政策专员克莱尔(右)出席《龙年大吉 和谐世界》开幕式


前新南威尔士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伊因·霍华德曾特地为本会会员就他的雕塑展《凯旋主义》作了一次讲座,其中他提到,他的创作有一个大致的3:3:3比例,即:收集材料-拣拾那些被丢弃的锈钉烂铁朽木时的设想占30%,面对这些材料时的创作构想占30%,动手创作时被材料牵着走的无意识的即兴占30%。霍华德教授从50年前就开始拣拾、收集那些“破烂”,到了退休后的几年,他才有时间坐下来面对这些材料构思和创作。他的3:3:3比例,清晰地表达了时间、历史、变化和即兴、当下、最后成型的一种关系:连续的、断裂的;发展的、否定的;承袭的、创新的等等,不管怎样,每幅作品既定型了一种即时的情感和视感,又包含了作者五十年的孕育史,即:伊因·霍华德教授花了五十年的时间在几天或一天里创作了一尊雕塑。他的解释令人震慽、促我感悟:绘画,或造型艺术,既有一种清晰的当下的空间视感,又具一种视感背后的或隐或现的时间的踪影。



第三,不同的文化内容,相同的色彩和线条

人们说,艺术无国界,这在当代,指的是两个方面:一,其表现手法是相同的,无非是色彩和线条;无论内容如何不同,不同文化的观者都可以通过相同的色彩和线条去看懂一些,看不懂另一些。二,其表现的内容也可以是相同的,仅仅表现色彩和线条的一种“抽象”的关系,比如抽象画。


从左至右吴晓雲、关伟、吴健和刘品在开幕活动中留影


关伟先生在2022年举办过一次个展,著名策展人舍曼女士在开幕词中说:”He jumps over from one idea to another concept: intersect,connect and overlap/他从一个观念跳到另一个概念:交互、链接和纠缠、重叠。”舍曼女士是个优秀的艺评家,她的话表现了两层意思:一,关伟先生在一幅画里表现了多种观念——本人以为,确切地说——是表现了多种意义/meanings,不同时代的和不同区域、不同文化的。综观那次关伟的画展,以本人非常有限的审美力,觉得其中有些是中国的,有些是西方的;特别是有些中国文化的符号,觉得是他到了澳洲后再意识到和找到的,在中国的中国画家少有去发觉它们的可能。也就是说,那是中西文化比较、融合的结果。在此暂不予展开。二,因为有共通的线条,所以来自南非、住在悉尼的舍曼女士能懂,其他人也能懂——至少懂得它们的独特和不一样。


关伟先生的画只是一个例案和典型,其他画家、每一幅都会有关伟画的特点,隐、显的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时值龙年,范东旺先生集十数年的画龙作品在多处多场地展出, 悉尼市政在乔治大街女王大厦两侧主街竖起了多面龙旗都出自范老师的原创作品。本次画展中他的作品是纸本彩墨,即传统又有别于传统。




本次展出的画作,有一部分是“抽象画”,我们看不见具象,也难见特殊的文化意蕴,只是视感了画家个人对色彩、线条以及整体关系的感知和表现。例如任国忠、赵玫和杨熹发的作品。


任国忠及参展作品

赵玫及参展作品

杨熹发及参展作品





总起来说:本次画展,由于画家们大多是出于纯粹的爱好,因而也是一种直接的无干扰的真诚的表现;由于画家们是生活在两种文化之中,就必然地带有两种文化的踪影:或隐或现、或有象或“无形”……到底如何,每个观赏者都可以各自体验和评判。

高建平及参展作品

华胜虎及参展作品


胡蓉参展作品

简兰及参展作品
江雅君及参展作品

李兢喆及参展作品


赖增平及参展作品

马泉珠及参展作品



任建国及参展作品


撒明参展作品

苏浩洵参展作品


 王菡及参展作品


吴方敏参展作品

王枚翰及参展作品



王云坊参展作品​

余向荣参展作品​
祝开江及参展作品

周唯真及参展作品

张振龙及参展作品

张觉民及参展作品

点击视频













张立雄|过客和居民、给予和获取:龙年大吉、和谐世界”活动的花絮和随想

张立雄|在澳洲过龙年、庆春节的文化思考

精心准备即兴绽放——2024“龙年吉祥”暨“第四届蓝花楹画展


流动彩盘
澳大利亚华人文化遗产学会俱乐部,以悉尼南部艺术家工作室为独立创作单位,辐射到其他市区的流动画廊,基于自愿原则,写生、创作并展出作品、沟通交流、艺术体验、美食分享,社区关怀,促进睦邻里友好与相互支持。个人与集体多次获得州多元文化部奖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