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群,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一个或多个树种组成、相对集中生长、形成特定生境的古树群体。实际上,当古树个体数量达到 10 株,且密度不小于每公顷10株,即可认定为古树群。第二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共计508.19万株,其中群状古树占据了绝大多数,达到386.06万株,占比高达75.97%。这一数据凸显了古树群在我国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中的重要地位。尽管古树群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但在古树保护的相关标准和规范中,对古树群的保护规定却相对匮乏。目前,包括现有的与古树保护有关的国标、行标、地标在内,对古树群的保护的规定仅限于名词术语的提出,而在技术规定部分则很少或没有进行深入界定。在此,我结合自己在实际工作中的体会,对古树群的保护提出了一些粗浅的见解。希望这些见解能够引起全国从事古树保护同行的关注和讨论,共同为推动古树群保护工作的开展贡献力量。挣脱制度的“溺爱”,
我国的一些古树群有很多身份,比如在风景名胜区的古树群,同时兼具森林公园的属性,或同时是自然保护区,这种多重身份在为古树群带来多重利好的同时,也为开展古树群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以剑阁翠云廊的古树群保护为例。广元市和剑阁县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制定若干政策措施,有序开展以蜀道翠云廊古柏为代表的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但是,在解决周边大树对古树群遮阴的问题时 ,却碰到了难题。从植物生理学的角度来看,长期生长在遮阴状态下的古树 ,因光合效率和通风性能的降低,影响了古树的能量产生和物质合成,在维持其正常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生长、代谢等)时,可能会面临能量短缺的问题,使古树处于一种长期的“饥饿状态”。20年、30年、40年甚至更长时间以后,古树就会被“饿死”。20 世纪 80 年代,在翠云廊和拦马墙等地区周边栽种的柏木林,如今成为限制古柏木健康生长的最大因素之一。随着年轻的柏木林树体越来越高,树冠越来越大,翠云廊古柏的“饥饿状态”会越来越严重。疏伐是解决方案之一。但是翠云廊的古柏木群早已被若干政策给“溺爱”起来了,从1981年7月出台的《关于加强剑阁古柏保护管理的决定》,到2023年出台的《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树名木保护“九件大事”工作方案》等13项政策法规,让疏伐几株年轻的大树成为难事儿。在这些政策中,《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有“2002 年,设立四川省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区,保护面积覆盖古驿道两侧各400米范围”的规定。这意味着自2002年开始,古驿道两侧各400米保护范围是不能做任何改变的。另外,《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中也强调了对古蜀道的保护,导致其他文件中对古柏保护范围的有关规定失去了约束力。古树根系被践踏问题得不到解决,也与制度的“溺爱”有关。每逢节假日,翠云廊古道游人如织,因空间狭窄,人们只好在古树边侧穿行。修建木栈道是从根本上解决游人踩踏古树的最佳途径。参考国家植物园樱桃沟为保护水杉林的做法,可在翠云廊古道上贴地面设置带栏杆的架空木栈道,同时结合藏露手法,把路面文物石展示出来,从而实现保护古树根系、保护文物、提升区域景观效果的目的。具体的建议是:可采取“高高低低、进进出出、上上下下、宽宽窄窄、宜石则石、宜土则土、宜木则木”的方式。但是由于受《广元市剑门蜀道保护条例》的约束,加之“古道不能动、古道自然原真的感觉不能破坏”等反对声音的影响,木栈道的修建计划被搁置。2023年11月,国家文物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住房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出《加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保护》通知,强调,古树名木不仅是自然生长的树木,也是与文物建筑、石窟石刻、遗址墓葬等共同承载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活文物”。同时要求各地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城市绿化条例》等法律法规,协同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古树名木的全面保护和科学管护,深入阐释古树名木承载的历史、文化、生态和科学价值。这一通知的发布,不仅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固定文物与古树保护的问题,还为科学保护古树提出了根本遵循。这也提醒我们,在古树群保护工作中,需要不断突破制度束缚,以更加开放、创新的思维去解决问题。只有如此,才能确保古树群这一珍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解决树、道、人、车、房交织的矛盾,
古树群的生长环境有时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空间重合。以剑阁为例,“三百长程十万树”,古道上的大树棵棵相连,这是剑阁古树分布特征的真实写照。在剑阁县汉阳镇,昔日的古道已成为乡镇公路,周边民居鳞次栉比,树、道、人、车、房交织,呈现出一番“现代古道”的热闹场景。如何保护“现代古道”边的古树树群?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意义的任务。在汉阳镇建设的古树保护小区是一个成功案例。在路边古树的下方,另辟小径,恢复古道规制,来访的人们可以避开热闹的街道,拾级而下,沿小路慢行,找回了一份昔日古道的感觉和宁静。同时,这里也为百姓提供了一个休闲、遛弯儿的好去处。剑阁县委、县政府计划在古道沿线,根据不同路段的特点,每年建设几个古树保护小区,逐步实现对古道上古树的全部保护。在解决风景名胜区内的古树群、城市园林中的古树群中树、道、人的矛盾方面,北京的经验值得借鉴。2019年,北京发起了对古树及其生境进行整体保护的行动,如针对天坛公园、中山公园、景山公园位于铺装区的古树群,通过去除局部硬铺装、连通树池等方式,形成“三株一群、两株一伙”的古树微小区,经两年观察,古树的长势良好,发生了质的改变。遏制古树群落退化,
处于自然状态的古树群,多是有一种或几种古树为建群种的顶级植物群落,在遵循植物群落演替的规律下任其自由发展,难免会进入退化的结局。为此,在古树群保护实践中,我们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古树群存在发生严重干旱的可能,是否需要人工干预?⸺古树群中单株古树存在因风、雪、暴雨、大风等自然灾害造成倒伏的风险,是否需要人工干预?对于上述问题,从林业管理的角度出发和从古树管理的角度出发回答各不相同。为了古树群的健康生长,建议应该清理过密的其他伴生乔木、灌木,去除枯立木,同时进行人工补肥,设置补水设施,对可能的自然灾害进行预防。处理好两个关系,
如何处理古树群保护与群中单株古 树保护的关系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此,提出几点建议。⸺在重要的入口、节点挂牌标示古树群的名称,对群中的所有古树不必逐一挂牌,但可以对群中重要的古树进行单独挂牌。⸺用“精养”和“散养”相结合的方式,对群中重要的古树采取重点养护和复壮措施。⸺用古树群中树龄最长的单株古树的年龄来标识古树群的年龄。⸺将古树群与其他植被类型形成的群落进行明确的区分。古树群除了展示美景,还应发挥好生态教育、历史文化教育的作用。这就需要提供路径让人们可以接近古树群、走进古树群。但这个尺度是什么?如果按照古树群的保护范围的规定,即林缘外树冠垂直投影范围的连线 5 米外为保护范围,那么在群内修筑道路及配套设施的任何行为都是行不通的。但是这显然与古树群保护和利用的初衷是相悖的。因此,建议各地应根据古树群的实际情况,在古树群及其生境不遭到破坏的前提下,以古树群保护范围为依据,制定相应的利用古树群进行旅游、文化利用的方式。另外,古树群周边并无遮拦,游人可以肆意进入古树群,长期下去,势必会对古树群的健康生长产生严重危害。在实践中,各地应根据实际,进行限制因素的考虑。比如围栏、围墙、固定的出入口等,这些设置有时是十分必要的。关注三个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严重是处在自然状态下的古树群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如何治理水土流失,是古树群保护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设置挡土墙、鱼鳞坑、荆坝、拦土桩等方式,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当然,这里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比如在南方多雨且山形陡峭的地区,不好进行作业操作,有的甚至是人、机不可达地区,对于这一类型古树群的水土流失治理,需要进一步探讨。防火问题。防火是自然状态下古树群面临的另外一个重要问题。目前,我国较偏远的古树群的防火多通过防火巡护、火源管理、防火预警和防火监控等方式,但这远远不够。我建议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加强防火工作:一是建设防火设施,例如设置水塔并配套管网、消防栓、消防水炮,一旦有火情发生,能做到迅速扑灭;二是建设防火作业通道,必须保证发生火情时,人与机械可以顺利到达;三是建立防火隔离带,通过人工伐除一定宽度的与古树群紧邻的其他植被,形成隔离带,以阻断火势蔓延。防虫问题。随着树龄的增长,自然状态下的古树群抗逆能力逐渐下降,抵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极易暴发病虫害。我们可以借鉴剑阁县的飞防机制,对古柏群的病虫害进行防治,并派专业人员对危害古柏的云南松毛虫、蜀柏毒蛾等的暴发期进行预测预报,适时进行防治作业。也可以学习北京颐和园、景山公园的做法,在机械不可达的区域设置“药池”,在池里配制药液,通过高压喷枪对周边树体进行喷药,以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作者:丛日晨 北京市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风景园林学植物与古树保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