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城九山”寻迹 | 斗口之地 文风鼎盛——华盖山

乐活   2024-08-25 22:59   浙江  

千年寥廓,始因一斗悬城,今日千年商港、百舸入海的温州始于九座环列如北斗星的山峰。东晋太宁元年(323年),著名学者、堪舆大师郭璞指山为墙、凿水为界,循着星象划定了一座星运之城,名曰斗城,就是今天的白鹿城。

山,是斗城的门面和骨架,据《天下名胜志》载:“华盖、松台、郭公、海坛为斗魁;积谷、巽吉、仁王为斗柄;黄土、灵官为辅弼。”古城墙从华盖、积谷、松台、郭公、海坛五山逶迤而过,圈定了最初永嘉郡城范围,也奠定了温州独特的斗城格局肌理,影响至今,赋予这座城市丰满的灵魂和深厚的文化。

时光跑马、经年流转,如今这九座山中尚存七座,黄土、仁王两座已消失在岁月涤荡中。为唤醒历史记忆,助推斗城文化,鹿城园林特推出“斗城九山”寻迹系列栏目,一月一山,一山一景,让我们跟随郭璞的脚步寻山访“友”,追寻城市遗存的同时,更展现名山新姿。

视频文案:汪玲 
MOUNTAIN WALK



华盖山旧名东山、资福山,位于古城的正东部,北临海坦山,南衔中山公园,主体海拔56.8米,面积约13.2公顷。“郡城九斗山此山锁其口,遥望似华盖”,因其山形遥望如传说中黄帝车上的华盖而得名,素有“九斗山斗魁之首的称谓。


▲1877年,温州华盖山及东城墙外(图片来自网络)

   



古城遗韵



盖山上瓯越人文古迹荟萃,大观亭、蒙泉、古城墙等都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古城墙


温州建城至今,城址位置及范围始终不变,为我国城建史上罕见实例。在华盖山北面的山脊,至今仍残留两段古城墙,总长100米。城墙外壁用花岗岩块石垒砌,中用夯土,墙身上窄下宽,横断面成梯形。2000年4月,该城墙被列为温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观亭


大观亭位于华盖山巅,由旧时华盖楼改建,原名江山一览亭,历经明嘉靖、万历年间两次重建,易名“大观亭”。大观亭高7米,占地70平方米,系温州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亭。旧日登亭可饱揽瓯江白帆点点,尽赏郡城山水风情。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出任永嘉郡太守时曾登临此地,并有《郡东山望溟海》诗作传世。


  

亭旁余存古炮一门,身前半部1.61米,炮口外径36厘米,内径12厘米,炮身刻有“清康熙十五年(1676)造,长一丈一尺四寸” 等铭文。为三藩之乱时,清军坚守华盖山战时遗物,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玉华亭



玉华亭坐落在华盖山西麓,建于民国初期,坐北朝南。四角方形亭台式建筑,高约7.2米,占地54平方米,原为华盖山西麓东岳庙戏台,1984迁建。亭上匾额“玉华亭”三个斗大的金字,笔力遒劲,结体敦朴,系时年九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曾耕西老先生手迹。此亭四根雕凿精美的青石柱上,镌刻两副对联,对仗工整,含意妥贴,更为名山增色。


 源:城建档案馆




蒙泉



华盖西麓有蒙泉,洞口高约2米,宽1.5米,上嵌“蒙泉,万历癸丑(1613)仲冬吉立”的明代青石匾额。蒙泉味甘清冽、汩汩不竭、终年不涸,俗称砚观槽,是城内三大名泉之一。旧时温州城内幼童发蒙入学,拜过孔圣人之后,便会到这里舀一勺的蒙泉水濯洗双目,以祈愿读圣贤之书能心聪目明。


   



镇海门遗址


《温州府志》记载,温州郡城城门分别有:镇海门、瑞安门、永宁门、来福门、迎恩门、永清门、拱宸门等。镇海门坐落在古城的东面,温州人习惯叫作“东门”。镇海门的遗址就在现在华盖山北麓登山处,设有遗址石碑。


  



道教文化




华盖山被唐代道书《洞天福地记》列为“天下第十八洞天”自古为道家清修之地。





资福道院



资福道院最早建于宋朝,原名“通真庵”,为北宋温州名道士林灵素所修。宋高宗赵构驻跸温州时将其改名为“资福寺”。元代该寺被毁,后于明清两代数次重修,解放后曾一度被改建为温州市少年宫,随着我国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在各方努力下,2009年9月资福道院修建落成。





容成洞遗址



华盖山上旧有容成太玉洞,据明代《嘉靖永嘉县志》记载,华盖山因黄帝时的容成子于此飞升,故称其“容成太玉之天”,现容成洞已找不到,设有遗址碑。





文风鼎盛




时的温州文风鼎盛、书院林立,有“东南邹鲁”之美称。而华盖山正是温州读书人的圣地,这里曾创办过浙江省地方发展史上最早的府学——永嘉郡学温州最早的书院——东山书院


▲1919年,省立十中第14届部分毕业生在东山书院前的合影

东山书院于清雍正十年迁建于积谷山西麓,逐渐发展成为当时全国知名书院之一,后数度更名,历经温州府中学堂、浙江省立第十中学,直至温州中学等。此后,温州的近现代教育一度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孙诒让

孙诒让(1848年—1908年),字仲容,别号籀庼,浙江瑞安人。晚清著名教育家,与俞樾、黄以周合称清末三先生。在温州倡导和经办各级各类学校309所,为温州近现代教育奠定了重要基础。

  



红色印记






工农兵雕像


农兵雕像是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第一座公共塑像,为温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塑像高7.4米,钢混结构,整体风格有浓郁的上世纪五十年代特征,象征着温州各阶级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勇前进的宏伟气概。这座雕像矗立在华盖山口半个多世纪,承载了许多温州人美好的记忆, 所以华盖山又被亲切地称为“工农兵”山。

▲胡国云摄于1957年




双烈亭


烈亭前身为二烈祠,1927年由双忠祠改建,以纪念为支持北伐军北上,被上海军阀李宝章大刀队杀害的温州籍中共党员陈亮、陈骏两位烈士。岁月流逝,二烈祠已难觅其踪。2006年,为告慰烈士英灵,教育后人,据温州市政协委员提案在华盖山西北麓选址重修了双烈亭。该亭系长方形四角仿古亭,总占地面积196平方米,坐北朝南,四周置木质月女座靠。厅内立“双烈碑亭记”碑。



王希天纪念碑


王希天纪念碑位于华盖山山腰处,始建于1926年,坐西南朝东北,碑高约2米,青石构成,上部设覆莲顶。东北方向刻字“吉林义士王希天君纪念碑”;西南方向刻字“温处旅日蒙难华工纪念碑”。该碑于1944年日军入侵,温州沦陷时被毁。1993年温州市政协与温州市对外友好协会重建。



 

王希天

王希天,又名王熙敬(1896-1923),在日华工领袖,于1923年9月在日遇害,为华工救济事业献出宝贵的生命,时年27岁。

▲民国十五(1926年)立碑之初




廉政文化






却金亭


却金亭在王天希君纪念碑右后侧,是为纪念明代两位清廉的温州知府何文渊和文林而兴建。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却金亭”系公园管理部门根据市政协委员提议,于2005年7月重建的。


  

何文渊

何文渊(1385~1457年),字巨川,江西广昌人。宣德五年(1430年)出知温州。他处处顺应民意,关心民间疾苦;奖掖后进,识拔人才;在任六年,一州大治。时称浙东第一清廉知府。

文林

文林(1445~1499),字宋儒,江苏长洲人。成化十二年(1476年)任永嘉知县。弘治十一年(1498年)任温州知府。文林在任内击豪右,恤贫困,兴学校,疏通水利,平抑时价,减轻赋役,办案英明果断,还先后修建县学、王右军祠、东瓯王庙、文信国公祠,使温州文风鼎盛。弘治十二年(1499年),文林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死后囊箧萧然。吏民自发凑集千金为他治丧,但其子被誉为“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遵照父训固辞不受。



清廉红枫园



“种清廉红枫 扬‘却金’正气”,2023年3月,鹿城区纪委区监委联合区综合行政执法局共同种下清廉红枫园,现园内约有60余棵槭枫类植物。


   



慈善地标




华盖山下有温州慈善地标红日亭,一年四季,伏茶热粥不断,温暖着一城人。

  

▲涨桥头红日亭(孙守庄1975年摄)

“红日亭”慈善组织最早开始于1972年,一群热心的温州老人出钱出力,在市区涨桥头修建了一座水泥凉亭。亭子坐西朝东,每日一早在亭中可见太阳冉冉升起,故取名“红日亭”。



夏烧伏茶冬煮热粥,“红日亭”的善举也如冉冉红日般被温州人熟记。50年间,红日亭几经拆除移址,最终落户在华盖山广场。




如今,“红日亭”不仅是温州慈善的缩影,温暖的地标,更是一张亮丽的“道德名片”,幸福生活的见证。

   


志愿者为老人理发



整理撰稿:汪玲玲

视频:麻晨曦

编辑:汪玲玲

责编:饶金金

审核:刘彬鹏


草木春秋
园林人的自然科普公众号,以植物分类为特色,同时记录昆虫、鸟类、野生动物影像。旨分享自然之美,用影像保护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