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常见蛇类(组图)

乐活   2024-10-23 12:01   浙江  

一、舟山眼镜蛇

    舟山眼镜蛇(Naja atra)为眼镜蛇科眼镜蛇属的中大型前沟牙类毒蛇。在温州地区,眼镜蛇常见于平原、丘陵以及山坡坟堆、山脚水旁、溪水鱼塘边、田间等地。眼镜蛇是一种昼行性蛇类,主要在白天活动觅食。它们数量众多,繁殖能力强,一窝能生二三十个蛇卵。因此,温州地区被眼镜蛇咬伤的案例数量在全国范围内可以被称为最多的一档。

舟山眼镜蛇的头椭圆形,与颈不易区分。受惊时常直立起前半身,颈部平扁扩大,做攻击姿态。颈后有一宽大的白色饰纹,形态较为多变。体背面黄褐色、深褐色或黑色,具若干条白色横纹,少数个体无横纹或不明显。 

多于白昼活动,常见于农田、灌丛、溪边等地。捕食蛙类、蜥蜴、蛇类、鸟类、鱼类等。在中国长江以南大部分省区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越南、老挝、柬埔寨。 温州地区广泛分布,最常见的毒蛇之一,瓯海、鹿城山区极其常见。

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23年6月30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VU);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易危(VU);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

二、福建竹叶青

福建竹叶青蛇(学名:Trimeresurus stejnegeri又名青竹蛇、焦尾巴 、红眼睛蛇等,是蝰科下一属有毒蛇类的统称。竹叶青蛇体长在30~66cm之间,但最长个体可达1.13m;一般来说,蛇体背及两侧为鲜绿色,腹面为浅绿色,但也有例外,如台湾竹叶青蛇背面紫褐、灰褐或棕灰色,腹面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竹叶青蛇的头背部完全被小鳞覆盖,蛇头大呈三角形,上颌骨极短且较高,上面有一对中空的管牙。张口时,管牙会随上颌骨的转动而竖立 。 

竹叶青蛇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以及南亚次大陆等地区;其尾部具有缠绕性,是一类树栖蛇,大部分时间栖居在乔木或灌木上。竹叶青蛇是广食性蛇类 ,以多种脊椎动物为食,利用颊窝中的热感受器寻找食物,包括鸟类、哺乳动物、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 。温州地区广泛分布,洞头没注意过。

福建竹叶青蛇耐饥饿能力极强,在不进食的情况下能存活长达38个月。竹叶青蛇有卵胎生和卵生两种繁殖方。在已确定繁殖方式的29种竹叶青蛇中,绝大部分物种为卵胎生 。

三、乌梢蛇

乌梢蛇(学名:Ptyas dhumnades)是有鳞目游蛇科鼠蛇属无毒蛇类,体形较粗大,头颈区分明显,全长可达2米以上。背部为绿褐色、棕黑色或棕褐色,在正中央有一条黄色的纵纹,有两条黑色纵纹在体侧,成年个体至少在前段明显,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老年个体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显明,背脊黄褐色纵线较为醒目。幼年体背部为灰绿色,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

乌梢蛇主要分布在中国、越南等国家 ,栖息地主要选择在森林、草原和陆地。它们存在冬眠行为,主要以鱼、蛙、蜥蜴为食。温州地区广泛分布。

2022年,乌梢蛇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等级为无危(LC)。乌梢蛇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粗蛋白含量极高,是鼠类的天敌,乌梢蛇的血清对多种蛇毒有一定的对抗作用。

四、黑头剑蛇

黑头剑蛇(学名:Sibynophis chinensis)为游蛇科剑蛇属的中小型无毒蛇。体型细长。头背灰黑色(偶见棕色),上唇鳞白色,头颈部有1个黑斑,黑斑后缘有1条细白横纹,颈部后段常有一段黑色细纵纹。体背棕褐色,腹部白色,具腹链纹。

栖息于潮湿的山林、丘陵等地区。以蜥蜴为主食,偶食蛇、蛙。在中国分布广泛,除东北、山东、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西藏未见分布外,其余各省区均有分布。中国以外分布于老挝、越南。温州地区文成、顺有分布。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五、尖吻蝮

以上图片来自俄罗斯网站

尖吻蝮(学名:Dein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是蝰科尖吻蝮属的中大型管牙类毒蛇。头大,明显呈三角形,吻尖上翘,具颊窝。幼体头背浅褐色,体背粉棕色,尾尖浅黄色。随着年龄增长,体色逐渐加深,成年后头背呈黑褐色,体背呈棕褐色,上有20对左右对称的三角形深色斑,三角形色斑边缘呈黑褐色,内部为深褐色,尾尖转为黑褐色。腹面白色,具有如棋盘般交错排列的黑褐色斑。

栖息于潮湿,阴凉的山林中。主要捕食小型啮齿动物、幼体亦捕食蛙类、蜥蜴、蛇类甚至小型无脊椎动物。在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在中国以外分布于越南北部、老挝。温州地区永嘉、乐清、文成、泰顺有分布。

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23年6月30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六、王锦蛇

王锦蛇(学名:Elaphe carinata),又称菜花蛇,是游蛇科锦蛇属蛇类。该蛇类无毒;体型较为粗壮;身体总长一般为1500~2000毫米,体重可达1050~1250克。其头部前端具有独特的黑色“王”字形斑纹;背部呈暗黄绿色,前半部分带有黄色横斜纹斑,腹部为黄色并伴有黑色斑点,幼蛇通身浅藕褐色,鳞间皮肤略黑。 

王锦蛇分布于越南、中国、日本和缅甸。在中国,其分布范围广泛,分布于河南、陕西、四川、湖北、云南、江苏、浙江、广东、广西等省区。栖息环境包括山间林区、丘陵地带及平原,垂直分布范围为100~2300米。温州广布,今天就在城区翠微新村看到一条,是群众举报!

该蛇类食性杂,主要以蛙类、鱼类、蜥蜴、鸟类和鼠类为食。肛腺发达,具有异臭。

王锦蛇因其嗜食鼠类而能够有效控制鼠类数量,对保持生态平衡及农林业有益。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王锦蛇的贸易几乎完全停止;2020年,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发布了《关于规范禁食野生动物分类管理范围的通知》,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的王锦蛇养殖活动,仅在特殊情形下允许保留种源,并引导养殖户逐步停止养殖。至2017年,全球范围内王锦蛇的种群数量呈现下降趋势。2000年,王锦蛇被中国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7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为“无危”(LC)等级。

草木春秋
园林人的自然科普公众号,以植物分类为特色,同时记录昆虫、鸟类、野生动物影像。旨分享自然之美,用影像保护自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