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龚正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如何让女性愿意生、生得起、养得好?在两会会场上,这个话题引发代表、委员的热议。
“我们村里现在几乎都是60岁以上的老人,去年村里几乎没有新生儿,鼓励年轻人回归生娃已成当前课题。”市人大代表、崇明区城桥镇长兴村党总支书记王刚的发言,在小组审议中引起不少人的共鸣。旁听市人代会的另外几名“村官”也纷纷表示赞同,因为这样的情况在乡村已成普遍现象。
“过去农村人20多岁结婚,30岁左右生娃,50岁已经可以当爷爷奶奶了。但现在村里大龄男女越来越多,年轻人越来越少,就业机会少是重要原因。”王刚表示,花博会期间有一波年轻人回归乡村开民宿,但随着这波热潮褪去,许多人又回城发展、村里又恢复了冷清。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聚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我认为,要壮大集体经济,归根结底要依靠人才。”为此,他建议,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吸引人才投入乡村振兴。“比如过去农村大学生考上大学等,户口就转出‘农转非’。但现在有一部分人在城市读书就业后,希望反哺家乡、寻找‘诗和远方’,有‘非转农’的意愿。能否让一些乡村振兴有贡献的人才加入集体经济组织,实现‘非转农’?”同时,现在农村参与生产或种植业很多是外来人员,但囿于户籍身份,购房、孩子升学等无法在上海实现。“能否参考积分制,让他们也有机会加入集体经济组织,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的红利,扎根上海乡村,并繁育下一代。既让他们有归属感,‘把根留住’,也缓解乡村少子化、空心化的问题,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如何建设生育友好的社会,市政协委员、上海广播电视台商业创新中心主任沈莹建议,政府可以从“养儿防老”具象化入手,让年轻人看到生育孩子的价值。“我建议上海先行先试养老假期,对于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如果有住院或伤病,子女可以至少申请养老陪护假,并且不少于一天,或根据工龄享受一定期限的陪护老人假期。在养老假期期间,其工资和福利待遇应得到保障,企业不得因员工休养老假期而降低其工资或解除劳动合同。这样也可以让年轻人感同身受:有了孩子,自己老了也可以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同时,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生育的婚嫁模式,文化和與论氛围、激励机制等,引导年轻人树立积极的婚恋观、生育观、家庭观,让年轻人认识到结婚生子不仅是对自己的成长和幸福有益的选择,更是对于家族和社会的贡献与回馈。
“上海青年女性在追求职业梦想、为这座城市奋力打拼的同时,也面临着生育和职业发展的双重挑战。当前,随着初育年龄的不断提升,抑制和降低养育多孩的可能性。”市政协常委、市妇联副主席李铭建议,降低生育、养育、教育“三育”成本,将必要检测项目纳入生育基本保健服务项目,适度提高生育医疗费补贴,推行生育补贴制度。加强社会支持服务,增加普惠性托育服务,建立家政进社区支持系统,扩大居家育幼服务供给。
在减轻青年女性就业压力方面,李铭建议推广“生育友好岗”,鼓励用人单位采取有利于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弹性工作模式。开发适合女性灵活就业的新职业,挖掘社区公益性岗位潜力,放宽女性社工招收年龄限制。“为生育再就业女性提供相关职业技能培训,也是重要方式。”她建议,强化女性就业权益保障,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灵活便捷的生育保险参与方式。
“要鼓励年轻人愿意生、多生,首先要解决其基本需求。”市人大代表、上海瑾之润申达律师事务所主任许海霞介绍,自己在招聘女员工时首先给她吃定心丸,不会因为生育影响岗位等。但问题并非单靠企业“一己之力”就能解决,需要全社会形成联动机制,不妨通过给予生育妇女直接的经济补助的方式,让她们有条件请保姆、育儿嫂,减轻育儿压力。“可以采用‘政府出一块、企业出一块、自己出一块’的方式,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并保障她们的岗位不受影响,形成愿意生、生得出、生得起、养得好的良性循环,努力保持上海的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许海霞说。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