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下午,市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代表们围绕“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城市治理现代化”“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上海”“聚力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持续深化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五个主题建言献策。
在“深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专题审议现场,代表们围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资本市场开放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壮大上海企业科技实力等方面交流发言。代表们认为,要不断强化整体效应、平台效应、放大效应和辐射效应,加快推进“五个中心”建设。
吴金城代表建议,要进一步支持浦东加快落实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建议将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和周边地区等打造成为中国企业“出海”国际总部的集聚区和“桥头堡”,并推出更多首创性、引领性创新举措。
在加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方面,刘健代表认为,要在跨境金融产品创设上给予上海更多先行先试机会,更好满足居民和金融机构配置金融资产的需求,以推进资本市场开放为抓手提升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要切实提升外资金融机构展业的便利性,打造最适宜金融机构和人才发展的国际化营商环境。”
“我们是2012年在杨浦成立并发展的民营科技企业,是上海持续推进‘五个中心’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季昕华代表注意到,一些被投企业未能如期上市或经营业绩下滑,国资基金按照固定到期时间刚性退出,会导致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他建议,在国资基金到期退出机制中设立延期退出机制,帮助处于行业周期低谷或者面临短期市场波动的企业渡过生死难关。
“目前多个因素阻碍了上海企业整体科技实力的提升,建议企业通过合并重组等方式,不断壮大企业科技实力。”吕琰代表关注到企业发展中的现实困难。他认为,应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开展科技协同并购,实现优势互补,促进企业在科技领域深度融合,打造更具科技竞争力的市场主体。
程鹏代表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提供坚强的产业支撑。“要耦合链接一流产业生态,持续降低企业用地、电、水、热等‘硬成本’及数字绿色转型、工业服务等‘软支出’,推动产业园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他呼吁,要同向同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迭代赋能新质生产力,融合增智、改革增效。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想谈一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在“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城市治理现代化”专题审议现场,胡睿代表的发言,引发在场多位代表的共鸣。
“现在高校应届生就业压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学校所学和产业所需不匹配。”胡睿说,“比如我所在的游戏行业以及数字经济、人工智能行业,对高端复合型人才需求很大,面临严重的供给不足。”她建议,沪上高校充分考虑科技发展趋势和上海产业发展需求,动态灵活调整专业设置;同时建立企业与高校供需对接机制,共同开展联合培养计划。
韩璐代表则关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上海作为新形态经济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能否先行先试出台地方性立法,推动建设新业态劳动者工时、工资、扣款、职业安全的基准制度,明确底线保障?”她建议。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人民城市的题中之义。白莉代表调研发现,现在的老年人有更多更旺盛的个性化消费需求,长者食堂、社区助餐点不足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一方面,社区食堂有成本优势,对周边市场化餐饮造成冲击。另一方面,很多商场里的餐厅,在上午10点左右的非高峰期比较空。”白莉说,“上海可以明确相关准入机制,允许更多市场化餐饮纳入养老助餐体系,通过奖补支持等方式,鼓励为老年人提供更多餐饮服务。”
“一位盲人告诉我,如果没有过街语音提示,自己只能根据声音判断有没有车流,这样很危险。”臧熹代表认为,在残障人士无障碍通道建设方面,上海亟须补上短板。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在部分区域安装了定向过街提示音装置。臧熹说,经过试点证明这类设施音量可控,不会扰民。他建议,进一步扩大安装范围,让盲人也能在城市中畅行无阻。
人民城市要求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孙军代表表示,近年来,上海不断创新人民建议征集工作模式,进一步畅通民意表达的渠道和方式,推动人民建议征集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利用。孙军建议,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算法等高新技术手段,推动人民建议征集从信息化向智慧化升级。对于集中性、典型性问题,要加强沟通交流,深入研究分析,梳理、优化和完善建议,让更多优秀的“金点子”脱颖而出、落到实处。
上海目前已经建成近千座公园,市民的感受度、获得感很高。而在施政代表看来,很多公园虽然美丽,但似乎少点“烟火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得好不好,最科学的评价是看市民愿不愿意去使用它。”她建议,要科学合理设计生态指标体系,以系统性思维和尊重自然的态度去保护自然,以更加包容的心态开放公园、河流等生态场景,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图景。
唐利代表建议,针对上海生态用地紧张的特点,打造“政府主导、群众参与”的复合生态功能空间的立体绿化网络。推进建筑物立体绿化,建设生态屋顶、立体花园、绿化墙体等。
许丽萍代表建议,要进一步加大“无废城市”建设理念的宣传力度,切实推行“绿色设计”的源头控制,可结合“十五五”规划编制,通过行业的典型实践总结经验。同时,要强化相关政策配套文件的支撑力,对配套政策的系统性、针对性、可行性、实效性,进行客观评价,并持续完善政策体系的供给效能。
彭燕玲代表提到,随着大量建筑项目推进,建筑垃圾数量增长很快,而消纳场所严重不足,导致擅自处置现象频发,对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挑战。在“无废城市”愿景下,建议做好消纳场所的设计规划、制定相关配套政策,“上海还可以和长三角其他区域充分协作联动,加强对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利用。”
赵爱华代表也在关注建筑垃圾这一话题。她认为,要畅通建筑垃圾资源化路径,在政府投资类工程中率先推广建筑垃圾再生产品,并给予相关财政补贴。在协同管理层面,建议采取“一项目一清单”方式,完善管理协同机制,实现建筑垃圾全过程闭环管理。
当前,上海正持续推进绿色低碳转型。马炜代表建议,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开发的支持力度,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在公共建筑、屋顶推广分布式太阳能光伏发电。完善节能减排政策激励机制,加强对高耗能企业相应监管,完善碳交易体系。提高市场主体参与度,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为企业碳交易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工具。
“上海应该推进碳足迹与核查、碳普惠、碳捕集、碳金融等方面的标准制定,探索建立绿色低碳统计体系。”万建辉代表说,我们要加快推进碳排放核算与计量标准在各领域互认,包括推动与国际标准的接轨,推动行业标准的互认,争取创设更多“上海标准”。
褚晓波代表同样注意到文化市场变化,特别是“博物馆热”。他说,正在上博举办的古埃及文明大展已接待观众总数超135万人次,展览总收入超3.5亿元,这说明老百姓愿意为高品质文化消费买单,建议相关部门继续加大文化投入,出台更多扶持政策举措,加快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
“‘一江一河’是非常重要的一张城市名片。”陈丹燕代表说,她曾在杨浦滨江做过两年调研,那里有一大片工业遗存。她建议,将这些遗存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上海工业遗存展示。“这对城市面貌是一个非常大的促进。”
在徐晓亮代表看来,时尚同样是上海重要的文化特色之一,上海不缺优秀的时尚设计供应链,但文化需要场景来承载,更需要平台来绽放。他建议,通过打造时尚活动,构建文化消费新场景,让多元时尚文化在上海绽放魅力。
文化设施是各类文化活动的载体。张颂华代表说,对照亚洲演艺之都的高能级发展要求,上海演艺基础设施建设还需要进行系统谋划,持续优化布局。他建议,市级层面建立统一整合机制,促进商旅文体展联动发力。
“这几年,City Walk成为大家关注的热词,今后能不能也有Country Walk?”余思彦代表说,郊区乡村得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文化体验和感受。上海的乡村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不只市民喜欢,外国友人也喜欢。他希望更多资源能向郊区倾斜,加大力度帮助乡村挖掘开发各类历史文化资源。
“这些年,上海一直在推农民集中居住,但现在越来越难,为什么?”在“统筹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专题审议现场,蔡宁代表抛出了一个问题.
在他看来,许多划出的农民集中居住地块相对偏僻,周边缺少基础建设和配套设置。他建议结合农民集中居住和撤制镇发展,将农民集中居住地转移至撤制镇,再将撤制镇的居民往新城地区转移,“这样既可以用好撤制镇存量配套设施,保持撤制镇的发展活力,又能为农民集中居住节约成本”。
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低效产业用地是瓶颈问题。翁雷均代表提到,低效用地收储面临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土地空间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他建议,要进一步完善低效产业用地盘活工作举措和机制,为商旅文体农展联动发展提供更多支撑,及时复制推广乡村振兴经验,“不要让每个村镇在工作中走重复的路”。
乡村振兴,怎样避免“政府在干、农民在看”?沈文代表认为,应创新村民自治管理模式,通过积分制、以工代赈等形式提高农民参与度,同时持续关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路径,更加注重空间复合组合以及资源整合利用,实现项目落地、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谈及农民增收,金银淑代表注意到,近年来上海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收窄,但城乡居民收入绝对差值仍在扩大。她建议健全农民可持续增收机制,为农民提供更高质量就业机会,注重带动集体经济发展,尽快出台无证集体不动产确权登记实施操作细则,并提高集体建设用地入市集体收益分配比例,确保村集体经济获得更多出让收入。
“8年前,耕地农业服务费是每亩100元,现在还是这个价格。而农业机械设备成本高,受季节限制,一年工作时间只有2个月。因此,即便市场需求很大,考虑到成本问题,没有人愿意组建社会化农业服务组织。”陈登峰代表提出了当前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难点。他认为,应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广利用现代化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生产作业效率,扩大现有农业机械补贴目录,让更多企业和合作社参与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建设。
周瑜代表提出,要加大对现代设施农业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完善土地流转政策,开展设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同时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农民科技应用水平。
“城乡融合发展,说到底更大程度上是对乡村的更新。这种更新不仅仅是自然景观或者人造建筑的更新,更多是思想观念的更新。”王愫怡代表指出,自然环境越好的地方,人口容量应该越大,上海各个郊区、各个乡村应考虑新一轮人口结构化改革,推出有针对性的人才政策,吸引更多人才来到乡村。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