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岔尖轨与基本轨密贴不良是外锁闭道岔最普遍、最复杂多变的工电结合部病害。研究道岔密贴不良病害的成因,提出整治方法,对提高道岔设备运用质量有重要的意义。外锁闭道岔尖轨与基本轨的开缝间距值是判断道岔密贴程度的关键参数,开缝值超标则道岔密贴不良。现以5机牵引的ZYJ7型外锁闭道岔尖轨为例,深入分析外锁闭道岔密贴不良病害的成因,分别提出整治对策。
1 病害成因
1.1 钢轨轨距几何尺寸不符合标准
道岔到位时,整组道岔的尖轨和基本轨都应自然平顺密贴。局部基本轨轨距几何尺寸不标准时,基本轨呈圆弧线,尖轨与基本轨无法自然密贴。当尖轨中部轨距偏小或仅满足标准轨距下限时,道岔中部的基本轨向钢轨内侧弯曲,道岔第一牵引点与第二牵引点间,或第二牵引点与第三牵引点间会产生密贴不良的病害。当尖轨尖端轨距偏大或刚好在标准轨距上限时,道岔岔尖部向钢轨外侧弯曲,道岔尖部会产生密贴不良的病害。
1.2 基本轨或尖轨工作边存在肥边
道岔基本轨或者尖轨工作边产生肥边,直接减小肥边处钢轨的有效轨距,道岔基本轨和尖轨不能均匀密贴。因此产生的道岔密贴不良病害的机理,与钢轨轨距几何尺寸不符合标准类似。
1.3 岔后工务顶铁调整不当顶住尖轨根部
尖轨根部受顶铁力支撑,方向为垂直钢轨向外。尖轨前端受各牵引点转辙机拉力作用,方向也为垂直钢轨向外。多种力作用点错位,方向相同,在尖轨中后部产生弯曲变形,在尖轨第三牵引点处无法自然平顺密贴,容易产生密贴不良的病害。
1.4 道岔尖轨受外力作用产生不可恢复变形
尖轨变形后,产生弯曲弧度,无法自然与基本轨密贴,基本轨和尖轨弯曲的部位产生密贴不良的病害。
1.5 道岔两边开程和锁闭量调整不平衡
由于转辙机动程和钢轨轨距恒定,道岔定位或反位的其中一侧开程偏小,另外一侧的开程必然偏大。转辙机因此无法把开程偏大侧的道岔尖轨拉到位,尖轨与基本轨无法密贴。
1.6 道岔锁钩调整过松
道岔尖轨与基本轨受外锁闭装置锁闭力量不足,道岔密贴强度不够,道岔尖轨和基本轨间在牵引点处开缝值超标,造成尖轨与基本轨密贴或者假密贴的病害。
2 整治对策
2.1 标调轨道几何尺寸
工务部门应定期测量道岔框架值和轨距值,发现几何尺寸不符合标准及时组织标调整治,确保道岔钢轨各部几何尺寸达标。
道岔不密贴处钢轨轨距偏大,则应在标准范围内改小此处钢轨轨距。不密贴处钢轨轨距符合标准,则可以在标准范围内同步改小前部和后部牵引点的钢轨轨距,使基本轨和尖轨在自然状态下各部位都能够平顺密贴。
2.2 整治钢轨肥边
工务部门应当定期检查道岔的尖轨和基本轨是否存在肥边。如果存在肥边,则应当及时打磨整治钢轨工作边的肥边。整治后钢轨的肥边应当≦1mm,以切实保证基本轨和尖轨的有效轨距符合标准。
2.3 标调岔后工务顶铁
工务部门应整治岔后不符合标准的顶铁,按照岔尖至岔根的方向从前往后逐个整治。通过增减顶铁垫片,调整顶铁与尖轨的间距。工务岔后顶铁与尖轨间距标准为:0mm<顶铁与尖轨的间距≦1mm,保证尖轨根部不受顶铁作用力,处于自然平顺密贴状态。
2.4 整治变形量超标尖轨
工务部门应当及时整治变形量超标的尖轨弯轨,使其恢复正常,让道岔尖轨与基本轨能够正常平顺密贴。若弯轨整治不能达到效果时,工务部门应当更换尖轨,电务部门应当主动做好配合工作。
2.5 标调道岔开程和锁闭量
电务部门测量道岔定、反位的开程和锁闭量,道岔定、反位开程和锁闭量应基本平衡,开程与规定的标准值不大于3mm,同侧各牵引点锁闭量相差不大于2mm。发现道岔各部牵引点开程和锁闭量不符合标准,电务部门应予以调整。根据两边开口及锁闭量情况,确定调整动作拉杆方向后,在可调接头铁与齿板上画一线条做记号。将道岔解锁,松开可调接头铁与动作拉杆间的固定螺栓,变换齿板与可调接头铁的吻合位置即可完成调整,每调整一齿约为3mm。
2.6 标调道岔锁钩密贴强度
电务部门应在道岔牵引点处定位和反位分别作4mm试验。如试验失效则说明该牵引点定位或反位的密贴强度偏小,可在该牵引点的定位或反位锁闭铁处通过增加调整片,增强道岔外锁闭装置的钩锁力,拉密道岔尖轨和基本轨,确保道岔密贴良好。
3 整治流程
3.1 加强日常巡视和调阅分析
电务部门通过日常巡视,发现道岔尖轨与基本轨的开缝值超标;或者通过道岔缺口监测系统,发现过车时道岔缺口变小,即可初步判断为道岔密贴不良病害。电务和工务部门应互相沟通协调,联合提报检查计划,提早发现病害,尽早到现场检查,共同确定道岔病害。
3.2 联合检查找出病害成因
工务和电务部门通过联合检查,找出道岔密贴不良病害的原因,联合制订整治方案,科学整治。不能盲目轻易调整道岔密贴,强行拉密贴尖轨和基本轨,否则道岔锁闭和解锁时极易发生空转故障。最直接判断道岔密贴不良病害原因的方法是,电务部门甩开道岔杆件,工务部门人工拨动尖轨正常密贴不反弹,说明工务钢轨几何特性达标,由电务部门负责整治道岔密贴。无法正常密贴或反弹,说明工务钢轨几何特性不达标,由工务部门整治后,电务部门再整治。
3.3 联合整治消除道岔病害
工务和电务部门应按联合整治方案,积极主动地开展整治工作,确保整治效果良好。工务部门整治的顺序为:先整治钢轨肥边,再整治轨距达标,最后标调其他部件。电务部门整治的顺序为:先标调道岔开程和锁闭量,再调整道岔密贴强度和缺口。
3.4 联合验收检验效果
道岔病害整治完毕后,工务和电务部门应联合进行道岔的车后复查、验收,检查整治效果。发现整治效果不佳或者整治反弹的情况,应及时组织再次整治,直到整治良好,道岔运用正常为止。
4 结束语
工务和电务部门通过上述方法深入开展道岔联合整治,严格执行联合计划,联合检查,联合方案,联合整治,联合验收,有效地解决了外锁闭道岔密贴不良的病害,取得良好的效果,提高了道岔转辙设备的运用质量,用行动具体落实了铁路总公司“强基达标,提质增效”的工作主题,为铁路运输安全作出了贡献。
文章来源:
原文名称:道岔尖轨与基本轨密贴不良病害整治
作者信息:李林霄(柳州电务段,工程师,广西 柳州 545007)
期刊信息:广西铁道 2020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