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城 | 从孤山到运河:关于纪录片《西泠印社》

文化   2024-05-26 22:04   甘肃  

WORD TO WORLD / 这就是你抵达世界的方式



小河光阴志·开篇的话

断桥不断,有白蛇许仙
长桥不长,有梁祝相送
孤山不孤,有梅妻鹤子
小河不小,有人间烟火


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自古以来被称作天堂之城。


城的中央,湖水之上,海拔38米的孤山,写满了唐诗宋词与人间烟火,也叠加着千百年间先行者们叩问天地寻道山水的种种痕迹。


1899年,甲午战败之后,戊戌变法又宣告夭折。生死存亡时刻,甲骨文的发现让一个濒于灭亡的民族看到了自己前所未知的辉煌。


1904年,四位青年才俊,在孤山上创立了以“研究金石,保存印学”为宗旨的西泠印社,也正出自一种“把根留住”的朴素愿望。


此后历一百二十余年风雨,孤山成为一座令海内外仰止的金石圣山。丁辅之、王福庵、叶为铭和吴石潜,以一介布衣而开启百年名社,在晚清快速崩塌的危局里逆势而上,求解于中华文明不灭之道。


群星丽天,他们被称为“西泠四君子”。吾道不孤,这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群人?从孤山到运河,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从孤山到运河

清末民初,头发巷丁家,位列“杭城巨室不出十家”之一,堪称望族巨绅。


丁丙、丁申兄弟,是当年杭州著名的锡箔商、典当商、丝绸商和慈善家。光绪年间,他们在拱宸桥头兴办了一家通益公纱厂;1895年,丁丙和湖州富商庞元济合资创办世经缫丝厂,位于杭州拱宸桥西如意里;1896年在当时的江南第一镇——塘栖建立了大纶缫丝厂。丁丙与庞元济在杭州运河畔最重要的两个地方都播下了近代民族工业的种子,影响深远。他们在拱宸桥西所创办的两家厂,可以说是为浙江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点燃了第一把星火。


△杭州上城区菜市桥桥头,有一对坐着的铜像,名为“丁氏兄弟”。铜像旁的铭牌上刻着“乱世救书 功德常存”八字。


但他们的名声,并不是因为财或官,而是为善。1860年,战乱之下的杭州城哀鸿遍野:饥饿的难民苦苦哀求,重病的难民奄奄一息,无家可归的孩童无助痛哭,到处可见腐烂的尸骨。丁丙开设粥场赈济难民,聘请医生给难民治病,收留难童。创办普济堂、育婴堂、施医局等各类善堂善会,而后下辖27个机构的“杭州善举联合体”承担了接种牛痘、疏浚西湖、维持治安等职责,几乎涵盖当时所有的民政事务。此后几十年间,丁丙还主持重修了断桥、湖心亭、疏浚西湖,修复钱王祠、白公苏公祠、岳飞祠、于谦祠等,让西湖最大程度上恢复了往日风光。战火之后,拱宸桥桥体受损严重,濒临倒塌,丁丙慷慨捐资、重建此桥,才有了留存至今的拱宸桥。


江南四大藏书楼之一的八千卷楼,即由丁氏兄弟所修筑。太平军攻陷杭州时,八千卷楼藏书皆遭毁。乱平之后,丁家朝蓄夕求,在头发巷重修八千卷楼。还散尽千金,抢救散佚的文澜阁《四库全书》,终保得一线文脉。


凡有利于国计者,丁家事无不赴,为无不力。


丁丙(1832年8月15日—1899年4月18日)。位于杭州余杭区闲林埠老街的丁丙纪念馆于2021年10月正式开馆。当你走进这座纪念馆时会发现,对于杭州的历史文化来说,丁丙是绕不过去的重要人物。


丁申从孙——丁仁,字辅之,自幼在八千卷楼饱诗书,醉心于金石篆刻,也传承了家世遗风。1904年,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时,时年25岁的丁辅之和三位同伴王福庵、叶为铭、吴石潜毅然上了孤山,决定“与古为徒”,创建了一家“印宗秦汉”的西泠印社,在金石之道中寻求内心安祥。


除了为印社捐出了丰富的印学资料外,丁辅之还捐出了孤山一块地皮和数峰阁作社址,奠定了西泠印社的“社产”基石。王福庵,时年26岁,杭州人,后居住上海,出身名门,秉承家学,其父王同伯历任杭州书院、紫阳书院院长。王禔篆刻造诣精湛,自称“印佣”,其篆刻典雅工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印”便出自他手;叶为铭,时年37岁,安徽歙县人,世居杭州,擅金石书画,精金石考据之学,善篆隶,能镌碑,治印宗法秦汉,融会浙派,风格平实安详,朴茂厚重;吴石潜,时年37岁,绍兴人,后客居杭州,从镌刻碑版入道,练就一手削铁如泥的奇功,他善于“通艺而笃行恒见诸实践”,很早就成了名扬浙江的刻碑高手,同时他还具有很强的社交能力和经营头脑。


生逢“天崩地解”之际,四人却不忧不惧,后人称其为“西泠四君子”。


△《西泠印社史研究导论》:“丁仁有定位之功,王禔有标示之绩,叶铭有守护之劳,吴隐有联络之力。”爱印成痴的丁仁,精于金石书法的王禔,主导日常社务的叶铭,最善经营的吴隐,这四人同心,对西泠印社而言,可谓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创社第二年春,孤山南麓矗立起一座“仰贤亭”。1921年,丁辅之在杭州九曜山得一石,酷似人形,便命工造浙派篆刻第一人,西泠八家领袖丁敬像,供奉于仰贤亭中。




而在一百多年前,乾隆二十六年(1761),丁敬与四位友人结伴到拱宸桥西吉祥寺游玩,在运河边留下了足迹。丁敬记之:“吉祥寺去拱宸桥西曲折不里许。”


△吉祥寺弄,东起桥西直街北段,西至小河路北段,南与同和里相通。原有吉祥寺,由此得名。1966年改名披荆里,1981年恢复旧名。



西泠不冷 孤山不孤

西泠所以不冷,其实正源于孤山不孤。


往大里说,孤山是西湖上的一座岛;往小里说,孤山是江南里的一方印。


在看得见的地方,孤山是一处绝美风景;在看不见的地方,孤山是一种隐逸精神。


杭州全因西湖而名动天下,湖水如镜,收揽最美江南意象;西湖赖晨昏而四季流光,湖水如心,叠加最美中国风物。湖光就是照相,瞬间即生万物。


孤山全拜风度而自成一体,梅妻鹤子,道尽最高生活理想;西泠皆因文气而一脉相承,印石如山,浓缩最硬中国风骨。山色即为本色,不变应对万变。


西湖风景全是动态,绝非寻常可见之物:霞至、风吹、钟鸣、花开、莺啼、月映、雪融、鱼跃、云起、影动……所有这些决定性的瞬间,都是偶然中的必然,也是不可能中的可能,更是绝无仅有的人间风景。


湖山之上,草木之间,石头之中,万物静默如谜,且随笔者前往孤山路31号探宝。


以印为信,叩访西泠印社。



孤山的份量,也在于那种“独持己见,一意孤行”的胆魄。

仰贤亭建成的那年夏天,三十九岁的孙中山领着一群年轻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了革命组织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

风起云涌,一切都要推倒重来,整个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那一年,历史就像压上了赌注的跑马场,整个中国都变得非常激进,急着要和现代世界接轨——

上海的报纸上呼吁中国人别过春节了,索性改在公历1月1日过新年;杭州孔庙不再是官办学府,将近八百年的科学制度废除,外国教会学校遍布全中国;浙江出现当时规模最大的派遣留学生活动,从各属举贡监生中选取百人,前往日本学习完全师范,回国后派往各学堂任教师;浙江绍兴青年周树人赴日本仙台留学,多年之后他弃医从文,取笔名叫鲁迅;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在前门大观楼放映时万人空巷,整个中国都被革命念头和新鲜玩意刺激得欲罢不能。

也是那一年,三十六岁的犹太裔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这个满头乱发的年轻人说了句谁都听不懂的话:“光在大质量客体处弯曲”。

这句话像极了一个时代的隐喻。


第一集
《君子》,是西泠印社的表情与风骨。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

本集重点讲述创社四君子的故事,西泠印社自创立即面临种种灭顶之灾:先是误占晚清首富盛宣怀地产被诉上公堂,再是民国成立后要将社产充公,接下来是宋美龄提议吞并孤山。每一次都是泰山压顶,每一次又能绝处逢生,他们到底有何护社神通?


四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唯一的神通就是“君子之风”,就是肝胆相照的一次次“托孤”,就是不惜代价的一次次“捐赠”,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独善其身。


君子,就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不忧,就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不惧。


第二集
《大师》,是西泠印社的基因与底气。

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

本集重点讲述“右军后人”王福庵成为金石大师的人生故事,从受邀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印”的铸刻要务讲起,到上海四明邨里对邻家少年高式熊的指点,再到他一生北上南下,篆文并监制“中华民国之玺”,以及他与吴昌硕、溥心畲、张大千、黄宾虹、梅兰芳等一众大师的交往,还有他对弟子顿立夫的提携,无不证明其赤子之心。


王福庵之所以成为大师,乃在于他把自己人生中所有无用之物通通去掉,进而浮现出他那金石铭刻般的人格,正所谓舍身取义。


宗师,就是天下第一名社的识别符号与定海神针。


第三集
《师父》,是西泠印社的传承与根本。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

本集重点讲述海上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吴昌硕的人生故事:命途多舛,报国无门。太平军之乱,家人离散,颠沛流离,考中秀才,却只能刻印卖字。虚度半生,饱读诗书,出征无功,入仕不成,幻灭后的吴昌硕只能投身于诗书画印之中。甲午海战之后,许多中国青年纷纷远渡东洋寻求救国之道;劫后余生的吴昌硕却秉持“不为良相便为良师”的古训,从此成为一代宗师。


终其一生,吴昌硕只收了河井仙郎一名日本弟子,河井仙郎则收了弟子西川宁、小林斗盦,再传弟子青山杉雨,再再传弟子高木圣雨,一直占据着日本书道界领袖地位。


在很多人“以日为师”的年代,而他却“与古为徒”坚持中国文化自信。


第四集
《衣冠》,是西泠印社的形相与气场。

胡马长鸣不知数,衣冠南渡多崩奔。

——文天祥《四拍》

本集以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马衡的故事为主线,讲述了一种“不学礼,无以立”的生活方式乃至人生态度。1933年,日寇来犯,国宝周秦石鼓被迫装运西迁,将石鼓装运西迁的负责人,是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15年后,马衡受邀担任西泠印社的第二任社长。


法国人龙乐恒从十五岁开始,就对东方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巴黎完成语言学习后,龙乐恒曾远赴中国学习书法篆刻,十五年前,他成了西泠印社第一位欧洲籍社员,他致力于成为一名像高罗佩那样可以精通中华文化的欧洲人。


衣冠就是规定好的角色,角色就是不可更改的命运。


出故宫,上孤山,就是衣冠的双重叙事。


第五集
《兄弟》,是西泠印社的支撑与承诺。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论语·颜渊》

本集以李叔同作为贯穿性人物,带出他与西泠印社中人的交往。他在虎跑断食,便是经由丁辅之介绍,他当时的身份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老师李息。他一生共用过两百多个名字,其中最著名的两个名字,红尘里为李叔同,空门中是弘一法师。


1918年,孤山脚下的鸿雪径,山壁上被凿出一个石洞,社员李息将所藏93方印章如数捧出,全部捐赠给西泠印社。刚至不惑,却看尽人间悲欢,他决定在虎跑出家。所谓大时代,不过就是一个选择:不进则退,来去自如。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敬而无失,恭而有礼,让天下人都能如同兄弟一样和睦相处,才是儒家的根本理想。


最后呈现出来的,就是“华枝春满,天心月圆”般的生命圆满。


第六集
《刀法》,是西泠印社的守正与出新。

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本集重点以浙派篆刻鼻祖、西泠八家领袖丁敬为贯穿性线索,他以切刀开创了浙派篆刻古朴雄健之风,借鉴古人而不泥古不化,融会贯通又锐意求变。百余年来,西泠泠社中人更以各自刀法向湖山致敬。无论计白守黑,还是碎切徐进,甚或方圆互异,都是每个人想刻写在人世间的“撇捺”。每个人的第一刀或许不同,却都想开辟一方新天地。


高式熊、韩天衡、李刚田、童衍方、于正、刘江、陈振濂,这些当代大家们讲述各自的“第一刀”与“上孤山”,正是一个多维度的“刀法”展现。自沙孟海出任西泠印社第四任社长后,他又提出金石学要进入新阶段,应该体现在打造“国际印学研究中心”的目标上。而第七任社长饶宗颐先生的视点,还是“播芳六合”,仍然聚焦在西泠印社的未来。


刀法就是活法,刀法就是道法。


张海龙,作家、著名纪录片人、拱墅区人大代表、中国长三角纪录片创作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来源 | 大美小河



读诗·读人·读城 

万物如诗皆可读

 

出品人:徐荣培 

总编辑:张海龙

执行主编:陈智博 艺术总监:赵艳华

品牌支持:TOMIC特美刻

法律顾问:观韬中茂(杭州)律师事务所麻侃 

知识产权:杭州市版权保护管理中心

合作微信:babaluosa6666



我们读诗
WORD TO WORLD:语词即世界,诗歌即远行。每晚九点,让一首诗照亮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