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沈括的至暗时刻

文化   2024-08-03 21:02   浙江  

WORD TO WORLD / 这就是你抵达世界的方式




点击收听「我们读诗」第2848期


天才沈括的至暗时刻

作者:张海龙


1082年,元丰五年十月七日,51岁的沈括被罢黜,从此远离北宋的政治中心。


那年二月,沈括刚因守边有功被擢升为龙图阁学士。接下来的四月,他以声东击西战术,先后收复米脂、细浮图、吴堡、义合、塞门、葭芦六座要塞,那是他的高光时刻。


转眼到了九月,命运急转直下,给事中徐禧贪功冒进,在横山之下死地筑城,身为军事主官的沈括优柔寡断劝阻不力,结果酿成永乐城大败,损兵折将两万余人。


永乐城之败,成了压垮宋神宗的最后一根稻草,再造汉唐功业之理想破灭。


宋廷以“议筑永乐城,敌至却应对失当”为由,将沈括贬为筠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到随州后,沈括寄居于法云禅寺,无亲无故,行动受限。随州三年成了他一生中最忧伤、灰暗的时期,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生涯,甚至对从政萌生出一丝“悔意”。


年过半百,位高权重,他却忽然跌入了至暗时刻。



天才沈括,其实有着致命的性格弱点。


较真实效,精于计算,曾在沈括的军事与科学生涯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人只知道沈括是个科学家,却不知道他也曾率兵打仗冲锋陷阵。


1080年,元丰三年,宋神宗任命沈括为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市)知州兼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全权负责管理当地军政事务,相当于今天的军分区司令。西夏大军入侵,沈括亲冒矢石,率师应战,在无定川击败敌兵十余万,从此一路晋升,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


沈括思维缜密,他把擅长的科学精神充分运用在地方治理与行军打仗中。


在鄜延境内,他发现了一种能燃烧的“脂水“,将其命名为石油,用其烟灰制墨,还应用于军事武器称为猛火油,并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


为提高战斗力,沈括还用皇帝赏赐军功的钱举办骑射比赛,奖勤罚懒,仅仅一年就训练出一千多名善于骑射的勇士,使延州兵力日益强大起来。


在军粮运输上,沈括也做了“大数据”分析,以此精确安排部队规模与进攻:“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若计复回,只可进九日,若兴师十万、辎重三分之一,止得驻战之卒七万人,已用三万人运粮,此外难复加矣”。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他广泛动员民众运粮支援前线,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务实和算计,在沈括此前的政治生涯中,却是在旧党与新党两边都不讨好,原本,沈括也是王安石变法中的改革派主力,他不怕排挤、不畏强权、不拘成法,启用新的历法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在王安石的推荐下,他先是受命巡查两浙地区农田水利,后来又担任了三司使,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后来,由于变法遭到激烈反对,王安石被罢免宰相职位,沈括却与此同步上书质疑新法,他的行为被视为落井下石,更被王安石怒斥为壬人。


沈括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他提出“保马法”中让边境百姓养战马过于理想主义,而“免役法”的弊端则是让那些穷困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了。


当时有位大臣上书宋神宗说:沈括是担心朝堂上的政治风向有变,所以赶紧转变自身立场,以保证自己立于不倒之地,这是反复无常。


1077年,熙宁十年,沈括被以“越权言事”、“前后不一”等理由弹劾,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任宣州知州。


好不容易东山再起,改任延州知州并兼军事主官,没想到五年之后再度跌落尘埃:团练副使没有职权,只能领取一半俸禄,并且行动受到控制,不能走出随州以外。


在秋季的一个雨天,他登上随州城南汉东楼,写下了失意后的那种落寞和挫败——


野草粘天雨未休,客心自冷不关秋。


寨西便是猿啼处,满目伤心悔上楼。



从烈火烹油的高光进入寂寞空虚冷的至暗时刻,沈括做了一个重要选择。


罢黜随州,“三年无半面之旧”,他终于能够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究竟该做些什么,远离浑浊喧嚣的官场,沈括开始用心琢磨自己爱做以及能做的那些事情。随州三年,成为沈括晚年生涯全心投入科学的起点。


白天,他行走在随州的山水人物之间,用眼神打量着这片陌生的土地,用心倾听着老百姓的心声。夜晚,他则开始开始整理编绘《天下州县图》。在长达三十余年的官宦生涯中,沈括很注重考察国家山河特点,形成了他独具一格的地理学说。比如,他提出浙江雁荡山的凌空巨石是雨水冲刷的结果,而黄河三角洲则由黄河泥沙堆积而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总结绘制《守令图》的经验:“予尝为《守令图》,虽以二寸折百里为分率,又立准望、互(牙)融、傍验、高下、方斜、迂直之法,以取鸟飞之数。


1085年,元丰八年三月,宋神宗驾崩,宋哲宗继位,沈括因大赦天下而得以内迁,改任秀州团练副使,仍不得签书本州公事。秀州就是今天的浙江嘉兴,地处江南鱼米之乡,毗邻故乡杭州,终可“一日见平生之亲”。沈括心情得以从颓废中好转起来,遂专心于学问之道,继续整理他在九年前奉旨编绘的《天下州县图》。


1088年,元祐三年八月,潜心投入科学的沈括终于编订完成《天下州县图》,被特许到汴京进呈。哲宗赐绢百匹,沈括重获自由行走的权利。


客梦冷随风叶断,秋心低逐雁声来。


流年又喜经重九,可意黄花是处开。


同样是在草木飘零的秋日,沈括却写下了与当年随州秋日截然不同的心情。


1089年,元祐四年九月,在获准外州居住后,沈括举家迁至润州(今江苏镇江),在那里完成了一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中国科学历史坐标”写作。


在早年购置的梦溪园中,归隐后的沈括闭门著书六年,举平生所见所闻,终于撰成伟大的科技巨著《梦溪笔谈》一书。那时,他生命的归宿仿佛早已注定,梦想与现实有了新的叠合,素净的稿笺已在案头摊开,等待着他这一支如椽巨笔写下石破天惊的篇章,他想记录下世间所有的奇迹,以及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所有人的非凡努力,沈括自幼勤奋好读,尤喜读天文、地理、医药、兵法等杂学之书。步入仕途后,他用尽平生所学,修过水利、掌过刑讼、观过天象、编过历书、管过财政、带兵打仗、出使契丹……始终秉承着“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


《梦溪笔谈》是一部奇书,那么这本书到底写了些什么?


它的内容囊括了天文历法、地理科学、数学生物、音乐书画、文史语言、中药医学、军事工程等近30个门类的知识,每一个模块都做了极为详尽的记载,在11世纪,它不仅是一部百科全书,更是一部人类科学发展史,让我们来看看书里都写着什么——


其一,关于日月: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月本无光,犹银丸,日耀之乃光耳。光之初生,日在其旁,故光侧而所见才如钩;日渐远,则斜照,而光稍满。


他发现了日月映照的秘密:月亮本身并不发光,如同银球,太阳照耀着它才发光。每当月初刚有月亮的时候,太阳在它的旁边,所以阳光只能照在侧面,看见的月亮才会像个弯钩。太阳渐渐远去,阳光就斜着照过来,月光就会逐渐圆满起来。


其二,关于凹镜:古人铸鉴,鉴大则平,鉴小则凸。凡鉴洼则照人面大,凸则照人面小。


他总结了凹凸镜面的光学原理:古代人铸造铜镜,镜面大就做成平的,镜面小就做成凸的。凹面的镜子照出来的人脸大,凸面的镜子照出来的人脸小。


其三:关于生境:平地三月花落,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


他体会到垂直生境的生物多样性:少年时他读到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曾奇怪芳菲既然已经开尽,怎么又说山中桃花才开呢?等到他四月去了深山,才吃惊地发现山中桃花开得正盛,因为气温是随着山的高度而降低的,他错怪了白居易。


今天的我们,应该感谢近千年前就有了沈括这样的科学家,如果用现代的学科分类作标准,可以把沈括最杰出的几项成就概括如下——


在数学方面,发明了隙积术和会圆术;在物理学方面,做了共振研究与弦共振实验、发现了磁偏角;在天文学方面,发明了十二气历,研制出新的浑仪、浮漏等仪器;在地理学方面,解释了雁荡山与华北平原的成因;在技术方面,记录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制作了立体模型地图;在治水方面,疏浚了沭水以及汴河;在军事方面,主持军器监工作,在武器制造、战术阵型以及修筑城垒等方面都有非常好的业绩。


沈括的成就,不仅得益于个人的天赋与兴趣,更因为他所身处的北宋正是古代科学最鼎盛的时期,四大发明有三样都在宋代诞生,造船、矿冶、制瓷、制盐、印刷、纺织、造纸等手工业全都得以飞速发展。


北宋长期以来重文轻武,边地屡受强敌侵扰,经范仲淹等宋学家倡导,厉名节、尚忠义、担重任等早成为士大夫的时代精神,他们对宇宙万物充满了探索的渴望,讨论算学、水利、边防等专门知识蔚然成风。


沈括所代表的科学技术就是宋韵最鲜明的特征之一,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世界充满了热情,而一切动力都是为了改变。



1095年,绍圣二年,沈括辞世,享年65岁,归葬于钱塘安溪太平山下。


沈括墓就在今天的杭州良渚安溪村,与瑶山祭台和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仅一箭之地。


车过安溪大桥,沿东苕溪北岸向东行驶三四公里,来到下溪湾村北的太平坞,沈括就长眠于此地——他的墓藏在杭州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的院子里,圆形坟冢,青砖垒砌,茅草丛生,神道两侧有石羊、石马、石人,墓碑上写着“宋故龙图阁直学士沈括之墓”。


或许,他一辈子都在梦回苕溪,这条流经家乡的河。在他身后900年,有个叫施昕更的良渚青年在溪畔田野中捡到几枚黑陶片,那是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非凡创造。


一直到2019年,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行的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沈括的家乡成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圣地。


魂兮归来,他又回到了故乡的苕溪边,回到了曾为父母守孝的血亲埋骨处。几千年前,他故乡的这块土地上,就开始有了筑城、理水、治玉等一系列伟大工程,良渚先民们头插鸟羽,凭舟楫往来,与天地对话,对世间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之心。


中国人从来都不缺乏科学所必需的好奇心。慧眼独具的沈括就是个对“生活的技艺”充满巨大好奇的人:举凡炼铁、种茶、问药、奏乐、务农、做工等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无论士大夫之家,还是隐逸者之庐,他无不一一登门求访。


今天的学术界,有一门“梦学”,就是专门研究《梦溪笔谈》的学问。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正在沈括家乡发起创办“梦溪论坛”,他要打造一个沉浸式的科学创新策源地,建立全球科学家的未来社区,让全世界都来续写“梦溪笔谈”。


从良渚古城遗址出发,穿越云城核心区域,连接杭州西站枢纽,直抵未来科技城与科创大走廊——这条融汇古今的纵贯线,就是杭州的“千年发展轴”。在这里汇聚着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湖畔实验室、天目山实验室等科学研究机构,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层出不穷。梦想成真,其实就是所有科学的初心与愿景。


科学家沈括的成功与政治家沈括的失败,正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原本无可厚非。


世间每个人都领受着自己的使命,好奇心和探索欲成就了沈括,他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以民为本又与时俱进。当他在至暗时刻返观自己的内心时,一切难题都迎刃而解了。


梦溪,杭州正在从“西湖时代”、“钱塘江时代”,梦回“苕溪时代”。


沈括,就是一个触发今日科创灵感的机括。


写作者


张海龙

民盟盟员,诗人、作家、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我们读诗”创始人。杭州第19届亚运会开闭幕式纪录片《绽放》总撰稿。





天明

杭州人,系电影、电视剧、话剧的编剧、导演、演员。饰演电视剧《雍正王朝》十四阿哥、《汉武大帝》太尉周亚夫、《重拳出击》韩国国际刑警于宗信等角色,演播小说《雍正皇帝》《红船》《南方有嘉木》及各类诗歌等,供职并创建国内首家以电影为主题的公共图书馆,荣获首届杭州十大朗诵家称号,系浙江省朗诵协会理事。




挖掘余杭名人价值,打造余杭文化名片


良渚之光:五千年前的天依然在这里,五千年前的地依然在这里


这里是沈括梦溪笔谈的故乡,来吧,赴一场余杭盛宴,将过去与未来尽收眼前





读诗·读人·读城 

万物如诗皆可读

 

出品人:徐荣培 

总编辑:张海龙

执行主编:陈智博 艺术总监:赵艳华

品牌支持:TOMIC特美刻

法律顾问:观韬中茂(杭州)律师事务所麻侃 

知识产权:杭州市版权保护管理中心

合作微信:babaluosa6666



我们读诗
WORD TO WORLD:语词即世界,诗歌即远行。每晚九点,让一首诗照亮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