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是历史留给每个人的地域文化符号,它是承载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习俗的非物质文明遗产,对传承一个地方的文脉,传统和气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此,我们要创造机会让孩子从小就接触、认同、使用方言,让孩子在了解方言、认识方言、喜爱方言中建立起对家乡的归属感。
在一次区域游戏中,孩子们被窗户外边的香味吸引住了,纷纷过来问:“这是什么味道,这么香啊?”
叔叔阿姨们在为“十来应儿”做准备,他们在炸油馍。
十来应儿?
什么意思啊?
十来应儿是我们的家乡话?
一时之间,孩子们围绕“家乡话”开始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七嘴八舌,有的表述自己的想法,有的学着赫赫的样子说话,有的干脆也冒出几句家乡话。孩子们对于这个话题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于是一场关于“家乡话”的探究活动就此开始……
“家乡话”对孩子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语言,那么对于家乡话孩子们到底了解多少呢?于是我们展开了讨论。
什么是家乡话?
家乡话是不是就是家里人说的话呀。
你是哪里人就说哪里的话。
家乡话就是方言。
教师思考
家乡话其实就是方言,是每个人自幼学习的一种说话腔调和发音习惯。我们有时也会把它称为“土话”或者“乡音”,是通过祖祖辈辈的人,口口相传的家乡特有的一种语言。从孩子们的反馈中不难发现,家乡话似乎成为了祖辈和爸爸妈妈使用的语言,而小朋友们却很少使用。那为什么我们现在都不说家乡话了呢?
我好像有点不会说。
我只会说一点点。
我会说的,我和外婆经常说。
到底有多少孩子会说家乡话呢?不如来个调查统计吧。于是孩子们设计了表格,经过统计,班级竟然只有6名孩子会说,绝大多数的孩子不会说家乡话。
为了解孩子会说的内乡方言,我们设计了一个“内乡方言我知道”的调查表。
利用周末的时间,我们让小朋友们回家画了自己知道的内乡方言,并用猜一猜的游戏来说一说这个方言对应的普通话是什么意思。
教师思考
从与孩子们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家乡话在这一代孩子身上已经渐渐消失,可能是缺少语境,也或许是在普通话广泛推行的大环境下,大家似乎已经习惯于用普通话相互交流,就连祖辈也会尝试着用有些吃力且不那么标准的普通话与孩子们交流。
面对这样的一个现状,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呢?我想,在普通话即将取代乡语的时候,传承家乡话,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个有些偶然的话题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在初步探究的过程中,孩子们有回顾、有分析、有思考和表达。在这样鲜活的互动中,孩子们对于“家乡话”以及“家乡”有了初步的关注和了解,也进一步激发了深入探究的兴趣。
我们对不曾关注的“家乡话”十分感兴趣,听完内乡话之后孩子们也有很多感受想要表达。
孩子们在聆听的过程中,不断的模仿学说,也有了一些发现。
有的话用家乡话说变简单了,有的话变难了。
“膝盖”用内乡话说变成了“布拉盖儿”。
家乡话里有的字和普通话有点像,有的一点也不一样。
“现在”叫言发儿。
教师思考
家乡话是一种能够生动反映当地风土人情和人文特色的语言。它很好的表现了当地人交流的习惯,也有很多独特精辟的表达方式。只有走近、聆听、对比才会发现它的智慧所在。孩子们积极探究,大胆表达,这充分激发了孩子们对于“家乡话”的兴趣,也让孩子们对于“家乡话”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谁会的家乡话最多呢?我们来一场“方言大PK”吧!分为男生队、女生队,一番对决之后,班里的女生队以13:3获得了胜利。
“家乡话我来秀”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说家乡话的兴趣,但是很多伙伴却犯难了,怎样才能说得特别溜呢?通过讨论,我们一致决定要学一学家乡话。
问题一:和谁学?
问题二:什么时候学?
学习了一段时间我们又发现一些问题:
教师思考
俗话说:“纸上谈兵不如亲身实践。”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的问题,遇到了很多的困难。但很多时候孩子们的思维缺乏一定的逻辑性,他们不善于梳理和总结,他们愿意表达和倾诉。而此时,作为老师的我们除了倾听、对话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梳理思路,提升总结,引导孩子学会针对性且有效的解决问题。
在我们请教学习的过程中,来自于爷爷奶奶上口的“家乡话童谣”让我们耳目一新,原来家乡话还可以这样表达。
于是我们开始搜集各种各样的家乡童谣。《大头大头》、《盘脚盘》、《筛箩箩》、《炒豆子》这些小时候耳熟能详的家乡话童谣被再次唤醒。小朋友们乐此不疲的反复吟唱。
大家对童谣中所表达的内容产生了好奇。这些童谣从哪里来的呢?童谣里说了些什么呢?于是孩子们展开了讨论,并且有了很多的发现:
这是我奶奶小时候学的,是她的奶奶告诉她的。
我小时候妈妈就教我说过《炒豆子》,现在我妹妹也会说的。
原来我们的家乡话和童谣是一代一代人传下来的,寄予着期望和传承。童谣里还有家乡的美景和特产,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我们的家乡——内乡。
选童谣、分小组
我们学会的童谣很多,选出哪些来演一演呢?你说我选,四首深受小伙伴们喜爱的童谣被推选出来,并分组设计出了童谣图谱。
《炒豆豆》
《拉大锯》
我们的计划——怎样进行表演
做计划对于孩子们来说不在话下,依据自己喜欢的童谣进行自由分组,讨论了表演的形式、准备的材料,还绘制了小组计划。
我们的表演——家乡童谣闪亮登场
期待已久的童谣表演终于闪亮登场了。尽管没有精美的道具,没有华丽的舞台,但整个表演都来自于孩子们自己的策划,倾注了满满热情及心血的表演。每个人都快乐洋溢,自信满满。
我们的思考
家乡话活动在孩子们精彩的表演中结束了,很好奇这场关于家乡话的探究之旅中孩子们获得了什么。
“家乡话”活动中,你最开心的事是什么?
我现在能听懂一些家乡话。
我觉得表演最开心了,小朋友们给我们鼓掌了。
我不仅会说内乡话,还学会了童谣,我觉得我很厉害。
我觉得说家乡话很有趣,我也很快乐。
我们为什么要说家乡话呢?
学会家乡话就可以和不会说普通话的爷爷奶奶交流了,还可以给他们帮忙。
学会家乡话就可以让别人知道你是哪里人。
我以后可以用内乡话向别人介绍我们的内乡县衙,还有署右街。
课程感悟
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是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话,而热爱的前提条件一定是了解,是置身其中,是在浓浓归属感中自然萌发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是抽象存在,看不见摸不着。3--6岁的孩子,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时要选择合适的凭借物,让孩子以物寄情,以物达情,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满足和迸发。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提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各方资源引导幼儿感受家乡的变化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而爱家乡的这份情感并不容易直接表现出来,我们的内乡话就是很好的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教师借助“内乡话”这一契机在帮助幼儿了解本土方言的同时,“内乡话”也正作为一种媒介成为幼儿萌生热爱家乡情感的最佳资源,并且通过激发学习兴趣、推动主动学习的内驱力等方式,让幼儿从在听一听、说一说、演一演的过程中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喜欢就关注吧
你不进来学几招再走么
主编|常 红
审核|冀丽丽
编辑|李 平
文图|汪静艺
发布|内乡县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