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成长,不要去学雕虫小技,而要学真正能够滋养自己一辈子的本领。”
什么本领能真正滋养教师一辈子?
“阅读、写作、提升自己的内生力、专注力,让自己不断地产生一种飞翔感。”特级教师张祖庆在新书 《修好一颗心》 中告诉了我们答案。
《修好一颗心》是一本动态演讲生成的有关教师写作、教师成长的演讲录。
这是一本教师以文字与自己的对话,与世界的对话,是一本写给努力成长,为求教育方向的教师秘籍。
整本书分为十二讲,从教师为什么要写作到如何写作,张老师不仅结合个人成名史,还从诸多一线青年教师成长史一一向读者娓娓道来。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
张老师说:写作,是生命的打开;
写作,是在为生命存档;
写作,可以让时间静止;
通过写作,可以用文宇疗愈,可以在文字中安身立命,找到精神的归宿;
写作可以助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写作也是经验总结的需要,成果分享的需要。
对于教师来说,既然写作如此重要,我们该如何去进行写作呢?
在第二讲中,张老师提供的战胜写作恐惧的三大法宝让人印象深刻。第一个便是“三定法”。
所谓的三定法就是指定时间、定宇数和定地点。张老师的三定法事实上就是从降低难度开始,帮助教师们养成写作习惯和建立写作信心的一个过程。
我们可以将碎片化的时间用来记录和积累生活中的点滴素材,可以预留一个专属的二十分钟时间专注写上一小段。
当碎片化的点滴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这也是一笔财富。
除了“三定法”,张老师又介绍了“发表法”。张老师从管理心理学“霍桑实验”谈起,提到了关注的力量,因为有关注,人就会有动力,就会专心致志,就会全力以赴。
张老师朋友圈发表的碎片化的文字,便是散文集《刚好遇见》 最初的模样。
当然口头发表也是教师必练的一项基本功,张老师以曹秋英老师为例,讲述了曹老师与班级学生之问间编织的美好的故事。
最后一项法宝是“建圈法”。张老师在书中说,如果总是定格在身边已有的圈层,我们的视野将无法打开,我们永远只能看到身边熟悉的风景。
不出去,我们以为眼前就是世界。我们要向优秀靠近,要不断大浪淘沙,寻找精神尺码相近的人。
有了以上三大法宝之后,就是我们开始修炼本领的时候了!从第三讲开始,张老师结合大量实践从选题、写作素材、写作切入点、拟题、实用故事的四大公式等多方面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教育写作。
比如说,在选题方面,张老师提供了两条思路。一个是从“我”入手,一个是从“我的专业”出发。
从“我”入手,寻找属于“我”的句子。我们可以尝试以提问的方式,从关注自己开始,也可以梳理梳理影响我们的亲人、朋友、同学等,还可以回想哪些经历塑造了我,哪些书滋养了我。
张老师就是从这四个维度带领我们剖析自我。这样的选题贴近教师,很容易引发教师们的共鸣。
试想,一个连自己都认不清的老师,又该如何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呢?所以作为〝我”的教师本身,就是一个可以源源不断开发的“可再生资料”。
和孩子们一起,在相伴成长的同时,发现自己,向着美好,向着未来,成长自我……
从“我的专业”入手,则可以结合教师个人的优势领域,集中一个点,持续深挖。
比如对班级管理有独到方法的,去“挖”班级管理。对整本书阅读有探究的,去“挖”整本书阅读……选择一个看力点,深耕细作。
或者对名师进行研究,有理有据地写出自己的观点。还可以进行学生素描,讲讲班级中学生的故事。
当然,对教育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进行记录研究,分享给别人,这也是教师写作的价值。
“从自己的教育生活出发,拾起散落的珍珠”,串珠成链,让一篇篇文章熠熠闪光!
在写作切入点的选择上,张老师又提供了“小、新、实、活”四宇诀。
回想起那篇发表于 《班主任之友》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活动案例,也正是选择了一个小的切入口,将冰糖葫芦的劳动实践带到课堂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获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热爱。最近撰写的跨学科想象作文案例也是选取“我变成了一只蚕”这个极小的点去阐述三年级想象习作是如何去指导并积极实践的。
张老师鼓励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生命去创造和书写属于自己的故事。
而教育写作正是我们记录、分享和传播这些故事的重要途径。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们可以逐渐掌握教育写作的技巧和方法,让自己的生命故事在文字中绽放出独特的光彩。
张老师说,我们写下的一篇又一篇文章,就是生命故事链条中一个又一个鲜活的节点,我们要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故事,书写自己的生命故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张老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感悟告诉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成长和进步。
同时,我们也需要用心去修好自己的内心,以更加平和、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和教育。
总之,《修好一颗心》 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师阅读的好书。它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写作和成长,更教会了我们如何用心去修好一颗心,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教育情怀去面对学生和教育。
我相信,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