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只蚕——基于跨学科理念的习作教学实践

文摘   2024-07-24 00:29   湖南  

   引言:如何指导三年级的学生写好想象作文?首先要发掘学生心底的愿望,和童话一样,每一个想象背后都潜藏着人的愿望,可以在无中生有中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并用这个世界“实现”我们的愿望。结合三年级科学课程“蚕的一生”主题活动以及三年级语文“观察发现”活动,通过一个具体实例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大胆想象、合理想象,完成了一次基于跨学科理念的习作学习实践。

     一、跨学科背景与目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并设置“跨学科学习拓展型学习任务群,强调“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跨学科写作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进行探究、交流等不可或缺的任务形式,是“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跨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性也为习作教学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跟思维角度,以至于我们的习作可以有很大的施展空间。我们在运用《我变成了一只蚕》的习作材料时,如何在习作教学上进行跨学科拓展呢?

  (一)跨科学学科我们可以结合科学学科《动物的一生》的教学,发布养蚕活动,记录观察“蚕的一生”,通过观察记录单、画报、照片、视频、养蚕小日记等多种形式记录并展示。在养殖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并交流解决方法,如蚕卵孵化的不确定性、蚕宝宝的饲养环境需求、蚕宝宝的喂食方法、蚕宝宝结茧的辅助以及蚕沙的处理等。

  (二)跨劳动学科精心喂养蚕是一场生动的劳动实践。蚕宝宝食量大,对食物有特别的要求,学生要确保提供新鲜干净的桑叶,并去除坚硬的叶脉。根据蚕宝宝的成长阶段适量提供食物,定期清理剩余食物残渣,保持饲料的新鲜度和卫生,以免蚕宝宝发生消化不良。蚕宝宝在结茧期需要特定的支撑物来帮助完成结茧过程,可以在养蚕盒内放置一些可以支撑的东西,如细长的树枝或专用的支架,以帮助蚕宝宝完成结茧过程。蚕沙的积累不仅影响环境卫生,还会成为病源和细菌滋生的温床,可以将蚕沙收集起来,作为植物的肥料或者按照传统药用价值进行适当利用。允许蚕蛾自然交配,并为产卵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产卵后,妥善保存蚕卵,以便来年再次进行养蚕活动。

 

  (三)跨美术学科通过美育活动巧做蚕丝扇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跨学科知识的拓展不是为了体现跨学科而拓展,而是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拓展多方面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为学生提供多角度运用材料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习作前活动准备

  (一)语文阅读活动

  观看《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纪录片和阅读《嫘祖养蚕》民间故事。

  (二)科学活动

 “蚕的一生”观察记录。

  (三)劳动活动

  饲养蚕、制作桑叶饼。

  (四)美术活动

制作蚕丝扇、蚕丝手工工艺品等。

 

  三、习作教学目标

  (一)通过跨学科知识的拓展多方面地激发学生的写作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大胆想象,合理想象,创编想象故事。

  (二)能欣赏同伴习作并提出修改建议,初步体会大胆想象、合理想象的乐趣。

  四、习作指导具体过程

  环节一:起因之变身契机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我变成了一棵树》,哪位同学回忆一下“我”为什么想要变成一棵树?

  生:因为“我”贪玩不想吃饭,所以希望变成一棵不被妈妈管教的树。

  师:很好,请坐,这位同学帮我们回顾了故事的起因,文中的我心里有一个想要达成的愿望,就是想要没有束缚地玩,这个愿望就是起因。现在,如果你也变,这次你变成了一只蚕。你会因为什么而变身呢?

  生1:当我不想写作业的时候,我希望自己能变成一只蚕。

  生2:当早上妈妈喊我起床时,我很想变成一只不是睡觉就是吃桑叶的蚕。

  师:你们都有自己内心的渴望,可能期盼获得自由,也可能是想放松放松。现在,在想象的世界里,这些都能实现。

  设计意图:新课标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变成了一棵树》采用的是儿童化的故事语言,是学生容易模仿借鉴的一篇范文。在课文学习基础上,通过回顾课文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成蚕的原因,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寻找变身蚕的“契机”

  这种契机往往源于学生内心的某种渴望或需求是对学生内在世界的探索。在讨论变身原因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愿望背后的情感和价值观。例如,不想写作业可能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态度问题,而想变成蚕则可能反映了学生对自由和放松的渴望。通过情感教育和价值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环节二:经过之变身的乐与悲

  师:当你在变身的时候,你的的所见、所闻、所感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来看这一段话:

  我心里想着,就觉得身上痒痒的,低头一看,发现许多小树枝正从我身上冒出来。呀,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

  师:这里,作者是低头一看,发现了自己的变化。除了低头看,我们还可以调动我们的哪些感官去观察?

  生:我们可以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触摸。

  设计意图:多感官的参与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变化和情感波动。通过引导学生除了视觉外,还运用听觉、嗅觉、触觉等其他感官去体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感官想象力。

  师:真是会观察的孩子,我们可以积极地调动我们的五官去感知。那现在你变成了一只蚕,你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生:我可能是在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的手变成了胸足,脚变成了腹足和尾足。

  师:你的描述很科学,真专业,你是个小科学家。谁是文学家,艺术家,来描述一下你的变化?

  生:一觉醒来,我感觉身上痒痒的。回头一看,看到身上长了很多又短小又肉嘟嘟的脚。我被惊到了!我的身体也变成了一个长长的、胖胖的、白白的圆桶。

  

师:真是一个大文学家,我仿佛看到了你肉嘟嘟的小短脚和白白胖胖圆桶般的身体,描述得真生动!

  设计意图:如何将科学描述转化为文学描写,打破科学观察和文学想象的界限,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但借助本阶段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优势,通过积极的语言引导学生关注变身后的形态,就学生叠词的使用进行重复式强化,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形象化语言词汇积累,是一个易操作的方法。

  生:我可能会觉得身上痒痒的,我抬头一看,有许多嫩绿的桑叶围在我身边,我猛一回头,呀,我真的变成了一只蚕,还有一个小小的触角呢!

  师:“痒痒的”这是触觉,看到嫩绿的桑叶,这是视觉,你还觉察到了身边的变化。

  生:我醒来的时候,发现被子变得好重好重,我从被子出来时,才发现自己竟然变成了一条蚕。

 

  师:变成蚕,不描述自己,写被子变重。这样的侧面描写老师没教,你都会说,真厉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以及饲养蚕时的细致观察进行想象描述。在“复制式”想象中加入细节的描写,以锻炼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

  师:现在,你已经变成一只蚕了,你会有怎样的奇妙的经历呢?要想把蚕的经历写得真实而又有趣,我们得了解蚕。课前,我们已观看了《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桑树》和阅读了《嫘祖养蚕》的民间故事,现在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蚕的一生”纪录片)大家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一片桑叶中往往包含了上千种蛋白质,让蚕着迷的就是桑树合成蛋白质的能力。

  生2:蚕在三十天内,身体就能变重五千倍,也就是相当于一个人在短短三十天里,长成五千斤的大胖子。

  师:你们通过数字敏锐地捕捉到了蚕在三十天内的巨大变化。

  设计意图:学生从纪录片和民间故事中获得了有关桑蚕生物科学、文化历史等间接经验。通过分享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得,拓展学生对于桑蚕的深度认识。

  师:这里有同学们在科学活动上的对于“蚕的一生”的观察和记录。谁再来借助记录单介绍介绍?(出示图文)

  生:蚕是能吐丝结茧的有益昆虫。蚕的一生需要经历蚕卵、蚁蚕、蚕蛹、蚕蛾四个阶段,蚕蛾时期一般为3-5天,产卵后便会死去。蚕在发育过程中,从孵化到结茧,一般经过四眠、五龄。蚕大约会活五十多天左右,蚕成长发育到一定时期就要脱去旧皮,生长新皮。

  师:大家都会科学观察,记录得清楚,描述得准确!那我们又该如何借助想象,使用文学化的表达,将我变成“蚕”后的经历描述得生动又形象呢?小小科学家的你们,也一定是位小作家。化身为蚕的你,来说说你变成蚕后的快乐和不快乐的经历。说的时候,我们依旧可以调动我们的五官五感!

  设计意图:通过“蚕的一生”科学活动交流,为写好“蚕”的经历提供了写作思路,引导学生们在科学观察和生活劳动实践中将一只蚕的所见、所闻、所感表现出来。

(学生们结合“蚕的一生”等资料,开始组织语言)

  生1:我变成蚕后的第一天,就饿得头昏眼花。我的主人每天只会将翠如玉的桑叶放进我的房间,但我一看到它,就想吐。后来因为实在饿的不行了,我才勉强吃了一小口,这才发现,桑叶是如此美味!

  生2:我变成蚕后会左爬右爬地去找桑叶,找到桑叶后就大口大口津津有味地吃起来。当我吃饱了,就挺着圆圆的肚子美美地睡觉。

  生3:我变成蚕后,我每天都要吃掉大量的桑叶,之后我的身体也开始发生很大的变化。我从一条蚕宝宝,逐渐长大,后来越来越胖。我的皮肤也变得越来越白,就像雪花一般白。

  师:几位同学都从蚕吃桑叶这个点进行想象描述,真不错。除了这点,蚕还会做什么呢?

  生1:我醒来后,就开始了第一次脱皮。我用尽毕生功力,才把皮脱下。脱了皮后我继续吃啊吃啊,吃饱了就睡,睡饱了醒来又继续吃……后来我又脱了三次皮。

  生2:我总共脱了四次皮后,就准备结茧了。在吃饱喝足后,我开始认真地吐着丝,我在茧房里上吐吐下吐吐,左吐吐右吐吐,没多久,一个又白又圆地茧就结好了。

  师:这都是作为蚕的你们的快乐经历。

  师:那你们有不开心的时候吗?

  生1:我不心的是当我吃桑叶时,我的弟弟总是来和我抢美味的桑叶。

  生2:我不开心的是我的主人要拿我的茧做扇子。

  生3:我不开心的地方在于我产下卵后,我的生命就即将结束了。

  师:很好,几位同学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并且都是基于对蚕的观察以及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想象,既奇特,又合乎科学以及生活的逻辑,是自然的,也是合理的。

  师小结:习作时,巧妙地运用联想与想象就如同拥有了神奇的“千里眼”和“顺风耳”。这样的能力让我们能够跨越时空的界限,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并激发了我们无尽的创作灵感。有了这种能力,我们能够创作出内容丰富多彩、形象栩栩如生的想象故事了。在运用联想与想象时,我们还要注意联想要自然流畅,可以抓住事物原本的特点和属性,与所描述的事物之间要有合理的联系,避免突兀和牵强的跳跃。

  设计意图:通过角色转化和想象描述的方式,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考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激发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之情。想象虽然可以超越现实,但也要遵循生活的逻辑,确保所构想的事物虽然不一定真实存在,但却在情理之中,符合我们的认知与理解。引导学生进行习作之时能在保持想象力的同时,抓住事物原本的特征大胆而又合理想象,不失真实与可信度。

 环节三:结局的思考

  师:我们再来推测和想象一下故事的结局。

  生1:我在睡梦中惊醒,原来这是一场梦。

  生2:当我看到空空的蚕壳后,我很害怕,我不想失去自己的生命。

  生3:生下宝宝后,我躺在冰冷的地面,在弥留之际,我听到了妈妈的呼唤……虽然变成一条蚕给我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我也体验到了作为一条蚕的快乐和美好。

  师:很好,同学们都能站在蚕的角度,讲述自己所经历的一生。有幸福地饱餐,也有争抢桑叶的烦恼,有舒适惬意的睡眠,也有辛勤地劳作,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生命地感悟。

  同学们感受到语文的语言表述与科学观察表述的区别了吗?在写作时运用想象和联想可以使普通的事物富有生命和意识,赋予景和物人的神思和情感,当然这一切需要在符合现实生活逻辑的基础之上。现在请同学们将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和通过科学观察的记录以及养殖蚕的经验化成想象的翅膀,挥展想象的翅膀,再来写一写“我变成了一只蚕”后的的所见、所闻和所感。

  师:好,请同学们认真组织内容,下节课我们一起分享。下课!

  设计意图:本教学设计环节通过引导学生对“我变成了一只蚕”故事的结局进行推测和想象,旨在深化学生对蚕生命周期的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不仅是对前面学习内容的延伸和拓展,更是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和塑造。

   五、学习效果和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借助评价引导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在跨学科写作中搭建评价支架,便于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进行修改和练 习,增加语言实践机会,增强语言运用能力。本次跨学科写作活动设计了跨学科想象习作学习效果评价表通过自评、同学互评以及师评的方式对学习过程进行效果评价和反思总结。

   从完成的效果评价表中我们发现,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跨学科想象作文有着浓厚的兴趣,较好地掌握了“蚕的一生”相关的生物科学知识,能结合观察记录和生活经验较好地写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当然,“复制式想象”和“创造性想象”能力学生之间还存在一定差异,学生们虽有一定的结合事物特点大胆合理想象的意思,但部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较为薄弱。

   六、总结案例意义和展望

  (—)意义

   通过《我变成一只蚕》这一跨学科想象习作的教学实践,我们成功地将科学观察与想象习作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体验。学生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蚕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性,还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描述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生命的感悟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趣味性和探索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他们通过想象自己变成一只蚕,体验了蚕的一生,从孵化、生长、脱皮、结茧到最终变成蛾子,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学生们在描述蚕的生活习性时,不仅运用了科学观察的知识,还融入了丰富的情感和想象,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1.跨学科融合:本次习作实现了科学与语文的跨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写作能力。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想象力:通过想象自己变成一只蚕,学生们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将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世界中。这种想象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生命教育:通过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生活习性,学生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感悟。他们学会了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培养了人文关怀和生态意识。

  4.情感教育:在描述蚕的一生时,学生们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敬畏之情。这种情感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未来展望

  1.拓展跨学科教学:我们可以进一步拓展跨学科教学的范围和深度,将更多的学科融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2.加强实践教学:在跨学科教学中,加强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组织更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动手,从而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3.培养创新精神: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设计更多的创新性和实践性强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深化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跨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生命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生命的奥秘和价值,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和人文关怀。

  附1-9:部分学生想象习作

 

 


绘绘语文
在读与写的路上,共同学习,一起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