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白居易笔下的雪夜,不仅诉说着寒冷与寂寥,也将无数美好凝结成时间的印记,深深刻入心扉。
每当雪花纷飞的时节,我便不自觉地陷入对故乡冬日的深情回忆。那是一段被尘封的时光却又始终鲜活动人的往昔岁月。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乡居老家,每到冬天,堂屋成了抵御寒风的温馨港湾。堂屋里四块条石围成一个火塘,火塘上吊着一个吊锅,我们把它叫作鼎罐,岁月的痕迹将罐身烟熏成深沉的墨黑,宛如岁月的泪痕,诉说着沧桑的故事。
每当夜幕降临,一家人就围坐在吊锅旁。锅里煮着最寻常不过的食物,洋芋、萝卜、豆腐、白菜在锅里翻滚着,热气腾腾的景象让整个屋子都充满了暖意。锅里的汤“咕噜咕噜”地翻滚着,氤氲的热气携带着食物的香味弥漫开来,那香味钻进每一个人的鼻腔,挑拨着味蕾。一家人就在这香气的环绕下,开始了简单却又温馨的晚餐。
火塘里干柴火一直烧个不停,那跳跃的火苗映照着每一个人的脸庞。红红的火焰舔着锅底,也把温暖传递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孩子们总是最机灵的,他们从墙角捡起几个红薯,小心翼翼地丢在火塘边,面上再铺上滚烫的柴灰。然后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红薯,像是在守护着最珍贵的宝藏。不一会儿,烤红薯的香味儿就飘满了堂屋。那香味浓郁而醇厚,充满了整个空间,让寒冷的冬夜都变得香甜起来。
红薯烤好了,用柴棍拨到火塘边,红彤彤的小手就迫不及待地伸进火塘边,一把抓起一个烤红薯,在手上来回不停地拍打,那是孩子们特有的动作,也许是想抖落红薯上的灰烬,也许是避免小手烫伤。然后扯下一块烧焦的红薯皮,露出里面金黄色的肉,大口大口地吃起来。那软糯香醇的红薯,顺着喉咙滑下,满满都是幸福的味道。孩子们吃得嘴角都沾满了红薯泥,被风一吹,沾在嘴角边的红薯泥顿时凝固,成了红薯粘子。可孩子们顾不上这些,沉浸在红薯的美味之中。
大人们则一边吃着吊锅里的食物,一边谈论着家长里短。谈论着今年的收成,计划着来年的耕种。那些话语在火塘的映照下,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虽然生活贫苦,但是一家人围坐在火塘和吊锅旁,却有着无尽的温暖。火塘里的柴火燃烧着,那暖暖的火光,传递的不仅仅是热量,更像是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亲情的浓厚。
犹记刚进师范的那个冬天,大雪纷飞,如鹅毛般轻盈,似棉絮般绵密,洋洋洒洒,自天际倾泻而下。西风凛冽,呼啸着穿梭于村落的每个角落。然而,我家温暖如春,堂屋火塘内火焰熊熊,红光四溢,仿佛在与窗外的白雪进行一场无声的抗争。
透过塑料薄膜遮掩的小窗,模糊间,只见雪花翩翩起舞,铺天盖地,似一场白纱盛宴,覆盖了整个世界。远山近树,尽着银白盛装,静谧而庄重。屋内却是暖意融融,火塘中,烟熏的柴火升腾,那是人间烟火的气息。我们一家人,沉浸在屋内的温暖之中,享受着这份宁静与温馨。
孩子们在饱餐之后,便聚集在火塘边,嬉戏玩耍。大人们则继续着他们的闲聊,温馨的气氛弥漫在屋里的每一个角落。
岁月流转,空调与地暖逐渐取代了昔日的柴火,一同消散的,还有那份源自炉火的生活韵味。在故乡的记忆里,火塘不仅是驱散严寒的暖流,更是家庭情感的温馨殿堂。当大雪纷飞,户外变成了银装素裹的荒原,屋内的火塘便化作了一轮温暖的小太阳,照亮了归家的每一步。
我想,这份温暖的记忆,无论时光如何流转,都不会从心头消逝。火塘旁熊熊燃烧的火焰,静待雪花飘落的场景,如同烙印般深深刻在我的心底,成为我心中最柔软、最温暖的记忆。那不仅仅是对故乡冬天的怀念,更是对亲情的深深眷恋。
(作者供职于重庆开州区博物馆)
责 编: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