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将近,她路过人来人往的车站,心情百转千回,如潮水般涌动:人的一生会途经多少个车站,能刻骨铭心记得的又是哪个?每每提起从前,那些散落在岁月河流里的往事,她大多都记不得了,唯独那个离别的车站,牵系着她半生回忆。
当她打开记忆的闸门,那个早已被岁月洗礼的老县城车站,影子般地倒在她脚下,面容极其模糊:A4纸一样单薄的天空,火柴盒般大小的长途大巴,火柴人似的青春少年。见他来送自己,她的眼眶里盈满了泪水,心像棉絮一样,被扯了一个大洞,露出蓝水晶一样的天空。他黑黑瘦瘦的脸,久久地定格在那片天空里,眼里的光,澄澈透亮。他激动地对她说,到了那边,给我写信。她只觉喉咙发紧,垂首不语,点头如捣蒜。古人送别,折柳寄情,他却以小石子诉衷肠。那颗寻常无奇的黑色小石子,被她紧紧地攥在手心,珍宝似的随身携带着。
他赠予她的,不仅仅是一颗黑色的小石子,更是那段无法忘怀的青春岁月。在那个黑灯瞎火的夜晚,他陪她走过那条狭长的老街,她寄住在舅舅家,他寄宿在学校。晚自习后,他将她送到家,又匆匆返回。那些日子,他们如同星星点点的萤火虫,在黑暗中闪烁,温暖了彼此的心房。
随着时光的流逝,通信成了她生活中最美好的期待。一封又一封的书信,记录着他们的青春岁月,承载着无尽的思念。直到手机的出现,他们的联系变得频繁,但那些书信,依然是她心中最珍贵的宝藏。他鼓励她学习写作,她便开通新浪博客写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春小说。他用音乐、美图,将她的博客主页装扮得文艺又清新。那是他们共同打造的“爱巢”。六年的青春,她一直围着这片“美丽天地”转悠,坚守的决心从未动摇。厂门口、网吧里、大街上,成双成对的情侣在她面前晃来晃去,她虽是羡慕,却不会背叛她的爱情。她对他说,我是个路痴,有你在,我就知道前方应该怎么走。
大三实习时,他来到了她的城市。多年未见,他已不再是那个爱说笑爱贫嘴的青年,而是成熟稳重的男子。他们没有拥抱,没有寒暄,只有彼此心中的默契。他在上海逗留数月,理想的工作寻求无果后,打算去往另一座城市发展。走的那天,她去送他。像多年前,在家乡的老县城车站那样,他们依依惜别。他摸着她的头,还是那句:“等我。”她紧紧抱住他,心里满是酸楚,却道不出一句“珍重”。她知道留不住他,就像留不住她的青春一样。他们被命运推动着,被现实裹挟着,不停地往前走,直到有一天,在拥挤的人流中走散。可她仍然很感激他,因为有他的鼓励,她才成长为了更好的自己。
多年以后,有天,她乘车去重庆参加一场文学活动。下车后,出了站口,她穿梭在密集的人群中,利用手机里的导航软件寻找目的地,蓦地,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她眼前。他扶着眼镜,朝她微微一笑,戏谑道,“大作家,准备去哪里?”她定定地看着他,红着脸说,“大忙人,不要取笑我这种小作者。”他问她,要不要找个咖啡馆,坐下来聊聊。她讪笑着说,不了,赶时间。瞥见他手里的《呼兰河传》,她惊讶道,你还看这书?他忙解释说,出差回来,在另一个城市给女儿买的礼物——刚刚在车上翻了翻,她也像你一样,爱看文学书。她笑了笑,向他挥手告别。恍惚间,时光如同一盘散沙,从指缝缓缓流失,青春的回忆涌上心头——仿若昨日重现,相聚与别离再次上演。她忽然想起他曾说过的话,地球是圆的,就算你不愿再见我,终有一天,我们还是会碰面的。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她为何总是想起那个离别的车站?是怀念那段无法回头的青春岁月,还是怀念那个深爱过、却已消失在时光里的自己?他,曾是她心中对爱情的全部期待,那个未完全成型的伴侣影像,如今已成为她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那个因他而热爱阅读、热爱写作的自己,已经代替他,成为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责 编:张 亚
主 编:陈广庆
策 划:胡万俊
总值班:严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