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大史学人
编者按:历史学系研究生会“燕啾声”系列推送,定期整理本系师生已公开发表期刊、报纸文章目录及摘要,助您掌握前沿学术资讯,欢迎各位老师、同学关注!
01.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李伯重:18世纪中国的经济繁荣与全国市场的形成
摘要:中国经济的发展在18世纪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史无前例的长期经济繁荣为什么能够发生?导致这个经济繁荣的内在动力究竟是什么?本文从经济史的视野展开研究,认为清代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是斯密动力,这种动力只有在一个良好的市场中才能很好运作。市场规模越大,整合程度越高,这个动力的运作就越好。在18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个整合良好的全国市场,使得这个动力能够发挥到极致。依靠这个动力,中国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促成了“康雍乾盛世”的出现。
中国史研究,2024(04),2024年11月20日
李伯重:历史上的市场经济:中国经济近代化/现代化历程的出发点
江汉论坛,2024(10),2024年10月15日
02.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荣新江. 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
摘要:本文根据俄藏敦煌文献中保存的、尚不被印刷史学者留意的《唐开元二十九年(741)二月九日沙州大云寺授菩萨戒牒》,论证其上佛像捺印应当是迄今所见具有明确年代的最早雕版印刷品,并由此推断,因为大量佛教僧尼的受戒需求和政府管理的需要,这种带有捺印佛像的戒牒应当是早期雕版印刷传播的一个途径。从《开元二十九年戒牒》为长安受戒法师在敦煌受戒的个案,我们可以根据慧超所记西域地区汉化佛寺的情形,以及鉴真东渡日本的事迹,推测这种带有印刷品的戒牒向东西方传播的轨迹,从而也可以说明佛教的受戒活动,是推动早期印刷术发展的另一个因素。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4),2024年12月30日
03.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
黄道炫:近代中国人的洗浴史
摘要:洗澡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求,源于人追求身体愉悦的本能。历史上,洗浴曾一度被仪式化。近世以来,洗浴回归人们的基本生活日常,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代中国人的洗澡,多数还是就地取材,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形成不同的洗澡习惯。澡堂是近代社会兴起的集中洗浴场所,它除了完成洗浴功能,还承载着一些社会功能,显示了近代社会趋于组织化后,各个方面都被笼罩进政治大网的发展方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4(06),2024年11月10日
黄道炫:和历史本身对话
摘要:<正>现代社会以分工合作为基础,现代学术研究也是如此,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任务。历史学科和其他社会科学乃至人文学科相比,有一个特立独行之处,即其他学科多为直接立足现实、面对现实,而历史学科的材料都是来自过去,历史学科的基础是建立在过去时之上。虽然历史学科的问题仍然要立足于现实提出,但历史学科却不能不在过去与现实之间穿梭。因此,历史学的研究对象和目标不同于其他学科,不仅应对现实负责,还要对过去的人和事负责,尽可能理解、尊重、同情前人,努力准确书写过去的人以及他们所创造的历史,是历史学的使命之所在,也是历史学确立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建立自己的主体性,并拉开和其他学科距离的关键。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4 (31) ,2024年11月10日
欧阳哲生:走进胡适的文化世界
摘要:胡适是20世纪中国文化巨子,他的工作领域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宗教、社会政治等,因其卓越的工作成就,享有崇高的国际声誉,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代表。胡适提倡实验主义、民主政治、循序渐进,向往中国的文艺复兴,这些思想主张颇具现代意义,对我们时代仍然具有其难以磨灭的价值。编撰《胡适年谱新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它将为我们了解胡适生平事迹、思想发展和著作成就提供翔实可靠的材料依据,为谱就20世纪中国文化史打下新的文献基础。
中国文化,2024(2),2024年11月30日
尚小明:洋务运动时期海、陆军近代化差异之形成及反思
摘要:洋务运动时期海、陆军的发展呈现明显的差异:海军抛开旧式水师,采用西洋新制,基本实现近代化;陆军则在旧式兵勇制度基础上,通过操练新式武器与阵式,正在成为近代化程度较低的“半新式”军队。两者差异的形成,除因经费制约及各自发展所遇牵绊程度不同外,还有三方面的重要因素:一是清廷鉴于两次鸦片战争以来的教训,特别是日本对中国沿海的威胁及中法战争海军战败的刺激,采取了优先发展海军的策略;二是清廷上下对自身陆军实力盲目自信,认为足可制敌;三是清廷官员关于海防的主流的认识是拒敌于海上,因此较为轻视陆军的作用。而通过了解日本的大陆政策,以及对比观察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海、陆军近代化的目标,可知清廷优先发展海军的策略并没有建立在真正了解日本的基础之上。在海防立足于“守”,北洋海军又无绝对实力扼敌海上的情况下,考虑到一旦失去制海权,中日最终将决胜于陆地而非海洋,那么优先建立强大的近代化陆军尤其具有长远重要性。甲午战败后,清廷终于决定建立完全近代化的新式陆军,海军发展被置于次要位置,从而开启了洋务运动以来军事发展战略的大调整。
安徽史学,2024(06),2024年11月15日
04.世界古代史教研室
李隆国:虔诚者路易的虔诚——学术史的考察
摘要:虔诚者路易的绰号为虔诚者,理应受到教会史家的大力褒奖。然而,令人奇怪的是,大多数中古史家对他的兴趣并不大。17世纪天主教会史家对他重新重视起来,但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中古史学从教俗分离视角下对他做了非常消极的评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从史料、政治制度和基督教政治文化等方面,虔诚者路易得到了重估和更加积极的评价,虔诚者路易的虔诚似乎也变得名副其实,成了基督教理想政治的尝试者。
古代文明(中英文),2024(04),2024年10月1日
05.专门史教研室
赵世瑜:何以城市:作为城市研究的中国城市史
摘要:城市研究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主导城市研究的主要不是城市史研究,而是社会科学研究。中国的城市史研究要介入城市研究,需要与不同社会科学学科的城市研究共享某些概念和方法,同时也提供给他们可资共享的历史学概念和方法。为此,了解和理解不同时间和地方的人对于城市的生活经验,把握城市史过程中的时间性,对我们重新认识城市性是十分重要的。
社会科学,2024 (10),2024年10月15日
06.欧美近现代史教研室
冯玉军:俄乌冲突下的欧亚地区秩序之变与未来走向
摘要:2022年以来的俄乌冲突成为催化欧亚地区秩序变迁的关键动因。受此影响,欧亚国家间的力量对比、相互认知以及不同欧亚国家的身份认同、战略取向等,都在经历着自苏联解体以来的历史性变化。俄罗斯作为欧亚地区主导国家的地位,受到自身实力下降、西方全方位制裁、欧亚国家自主意识增强等多重挑战。欧亚国家依据国情和战略利益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空间增大,欧亚地区将呈现更加多元的发展态势."欧亚"作为一个过渡性地缘政治概念或将逐渐淡出国际政治的视野。
东北亚学刊,2024(5)
07.博士后发文
段世雄:陈诚与蒋介石早期关系考(1924—1931)
摘要:蒋介石任用干部注重地域和派系,兼具浙江籍、保定系、黄埔系三重身份的陈诚尤其受到蒋介石的偏爱。陈诚参加国民革命之初多受惠于邓演达和严立三,与蒋介石来往不太密切。随着革命情势的变化,陈诚与蒋介石的关系开始拉近。经过历次战争考验,陈诚能征善守、服从军令的特质逐渐为蒋介石所知,蒋介石亦有心栽培陈诚,千方百计施以笼络。蒋介石虽时常批评、训斥陈诚,却未怀疑过其忠诚;陈诚屡屡不满蒋介石的言行,但最终会服从于他。陈蒋二人之所以能够互相借重达成合作,主要源于政治利益与政治主张的一致性。勾勒陈诚和蒋介石早期的交谊,探寻陈蒋后来形成“如父如兄、亦师亦友”复杂关系的初因,对于推进陈蒋关系研究、探析国民党高层的政治生态和人际网络具有重要意义。
苏区研究,2024(06),2024年11月25日
冯婧:敦煌册子本的缀合与复原——以佛经册子为例
摘要:在缀合一批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佛经册子如《金刚经》《观音经》及其残叶的基础上,强调复原册子本的装帧形态对缀合册子残叶的重要意义。对于册子本物质形态的复原,一方面有利于更加准确地缀合残叶,确定一些残叶的定名,推进敦煌文献的整理;另一方面,也能为中古书籍史的研究提供更多关于册子本写本学方面的细节。
文献,2024(06),2024年11月13日
盛差偲:“从革命到建政:跨越1949”学术研讨会综述
中共党史研究,2024(05)
盛差偲:全民族抗战时期国民党对中共组织建设理论的借鉴——以《党的建设》为中心的考察
摘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亟须加强组织建设。中共党内教材《党的建设》得到蒋介石重视,国民党借鉴《党的建设》中的组织、训练、宣传等内容,注重发展农民党员,加强党员训练,并编撰了《党员须知》用于党内教育。然而此次借鉴未达预期,《党员须知》并未真正成为国民党党员必读,党员训练繁琐而无重点,批评与自我批评难以切实推行。这一结局与蒋介石等的思想文化缺陷不无关系,如片面地从技术角度理解党务,强调下级对上级的盲从,忽视党对政府的领导等。虽然国民党对制度建设有所忽视,但这未必是其积重难返的症结所在,政治文化也许能对历史走向发挥更关键的作用。
中共党史研究,2024(04),2024年8月5日
08.硕博生发文
陈琬睿:维斯曼纪念碑的存废与20世纪德国的殖民历史认知和反思
摘要:20世纪的德国历史与殖民问题紧密交织在一起。作为德国东非殖民地的缔造者之一,赫尔曼·冯·维斯曼是德国著名的“殖民英雄”,他的纪念碑见证了德国殖民历史认知的百年变迁。两座维斯曼纪念碑建于德意志帝国扩张时期,彰显了德国沙文主义的民族认同。一战战败后,德国被剥夺殖民地。维斯曼的历史形象先后被魏玛共和国和纳粹政权包装粉饰,分别用于驳斥战胜国的殖民道德指责和宣传扩张战争与极端种族主义意识形态。二战后,德国的殖民历史被淹没在非纳粹化改造及随后的冷战之下。以纳粹历史反思为主导的记忆文化与以西方为中心的历史观导致殖民历史长期被忽视。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对本民族历史传统的自省与亚非拉国家的反殖民主义和反种族主义运动才推动德国社会大规模批判性反思殖民历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前殖民地国家对德国殖民历史的谴责促使德国社会跳出民族国家范式与西方语境,从殖民地与殖民帝国关系的视角重新审视殖民主义。
世界历史,2024 (05) ,2024年10月15日
刘林翰:二战后联邦德国的纳粹史研究:争论与转变
摘要:纳粹德国的独裁统治与侵略扩张,为世界带来了战火和巨大灾难。二战结束后,德国历史学家开始反思纳粹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最初,学界重点关注德意志特殊道路问题,主要以极权主义理论研究纳粹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史学界的新热点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以功能主义分析纳粹政权;围绕《争雄世界》对“特殊道路问题”展开讨论;研究、分析纳粹与大企业的关系。20世纪八九十年代,“历史学家之争”与“纳粹的现代化”是学界的重要议题。21世纪初,纳粹史研究进一步发展。人们开始重视纳粹、法西斯的跨国交际和全球化特征,关注回忆文化、大众传媒等新课题。
北大区域国别研究,2024(02),2024年12月27日
刘曦泽:厅制起源新探——以明代宣大二镇路厅为中心
摘要:明后期,随着卫所制衰落、营兵制兴起、募兵成为主流、商品粮交易市场形成等变化,北部边疆的宣府、大同二镇出现了大量原有实土、准实土卫所无法管理的人群,产生了权力管理真空。为了兼顾边地治理的新需求,及“原额主义”财政理念、祖制双重约束下不能轻易设立州县的限制,明廷对宣大二镇原本分路驻扎、负责经管钱粮的管粮厅官,逐步赋予了地方行政权力。迨至明末,各路厅官不仅拥有明确辖区,而且在辖区内具备完整、独立的刑名钱谷之权,宣大路厅已成为事实意义上的准政区。入清之后,宣大路厅为清代厅制确立提供了丰富的制度资源。这一政区的形成过程,不仅反映了明代地方治理策略的灵活性,也揭示了清代厅制一种尚被忽视的北方起源类型。
文史,2024年第3辑
路锦昱:俄藏Дх.11196与《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的流传及使用
摘要:Дх.11196摘抄《随函录》极为跳跃,是写于废弃转帖纸背的选抄本.可洪《随函录》曾由初稿二十五卷变为定本十五册,并很快刊出三十册蝴蝶装刻本。至迟到10世纪后期,此刻本已传入敦煌乃至西域多地,并衍生出许多节抄本,形制为卷子残片、经折残叶以及实用文书纸背。《随函录》未曾进入中土官方藏经,但其单行本由宋东渡朝鲜半岛,赖高丽藏流传至今。
中国典籍与文化,2024(4),2024年12月30日
马海若:早期伊利汗国史料《蒙古消息》的文献学考察
摘要:《蒙古消息》为少数成书于《史集》之前的伊利汗国史料之一,记载了成吉思汗兴起至阿合马被杀之间的史事。其中可与《史集》对应之处颇多,但也保留了大量独出材料。该文本应当有多种材料来源,其中部分内容可以被视为《史集》的同源材料。但拉施特在编纂《史集》时,并未直接采用《蒙古消息》。对于《蒙古消息》的研究或许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蒙古时代的史学编纂传统。
西域研究,2024 (04),2024年10月21日
潘米奇:“纯洁之云”——宾根的希尔德加德对夏娃形象的重构
摘要:宾根的希尔德加德(Hildegard von Bingen)是12世纪日耳曼地区的一位女先知,也是那个厌女时代下为数不多的女性书写者。正是因为这一独特性,她的作品在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女性主义学者的关注,以试图从中直接找寻到一些女性主义的“火花”。然而通过对希尔德加德“夏娃”形象重构的探究,本文却意在指出,尽管希尔德加德是一位女性作者,但是她对于自身性别的独特思考,其实却很少能直接反映在她的作品之中。因为恰恰是她作为一名女性书写者的“独特性”,要求了她需要处处符合时代“正统”才能为当时的人们所接纳。例如在批判夏娃对“人类堕落”所负的责任,与重申“夏娃-玛利亚”的二元对立之时,希氏均只是重复了既有的观点,而未能直接提出任何惊世之说。然而,这种浅层的“平凡”却并不代表着她彻底的沉默;相反,在文字的深处,我们依然能够找寻到她那有别于一般男性作者的“新声”,例如她将夏娃由“堕落罪人”转化为“撒旦受害者”的细腻处理,或是她将夏娃与玛利亚通过“母性”合二为一的尝试等。对希尔德加德的夏娃重构来说,“于无声处听惊雷”也许是一个最好的诠释;而这一“无声”与“惊雷”的对立统一,对于解释其他许多“主流”与“新声”之间的张力而言,或许也同样适用。
宗教与美国社会,2024 (01) ,2024年10月31日
孙驭坤:知行之间:阎锡山“兵农合一”的理论局限与现实困境
摘要:为应对抗战时期财政、兵源的紧张局面,阎锡山在山西局部地区施行“兵农合一”政策。“兵农合一”包含两方面的目标,一是提升政权汲取能力,二是对乡村社会进行改造。通过“兵农合一”体系,阎锡山政府补充了兵源,完成了对社会资源的超额汲取。由于理论方面的局限,“兵农合一”在现实运作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助耕机制的失效,无地户大量出现,重塑了农村土地分配的不平等状况。在沉重的负担下,贫农生活日益困苦,中农呈现破碎化趋向,地主富农的利益受损。“兵农合一”的社会舆论也从正面转向负面,最终引发了不同阶层的一致反对,并随阎锡山政权的覆灭而终结。
社会史研究,2024(02),2024年10月15日
宛盈:敦煌文献所见长安地区寺院写本生成举隅
摘要:敦煌文献保藏有来源于长安及周边地区寺院的写本,写本生成的过程揭示出时人对长安新知的需求动向,也为追索长安佛教史事提供了背景信息。S.5257展现海云到达律学背景深厚的终南山云居寺抄得戒律相关文本,又在参与花萼楼对御论衡的道氤处获取《东夏显正略记》,最终生成写本传至敦煌的过程。敦煌藏尉迟宝琳写经则体现唐初长安官员延伸至长安南郊的奉佛写经活动,长安周边成为向敦煌等地方制造写本、传播新知的次级中心。
文献,2024(06),2024年11月13日
席卿循:由公及私:李景铭与国民革命的“空间经验”
摘要:从个体所处的“空间经验”理解国民革命。北伐军抵达北京后,以北洋官员李景铭为代表的旧官员与南方交接不畅,并陷入生计危机;同期,学生开始闹革命,李景铭身兼校长被“打倒”。随后,市党部妇女协会进一步策划李氏子女离婚,革命迈入家门。此外,通过言说和内心表达,革命持续在私人世界中弥散。国民革命打破了旧有的价值系统,触及了不同阶层的个体,开启了介入心灵的滥觞,实现了从公共到私人世界的扩展,空间成为了政治性存在,由此而言,也完成了辛亥革命与中共革命之间的衔接和演递。
安徽史学 ,2024 (06) ,2024年11月15日
徐伟喆:新公布的敦煌研究院藏宋辽金印本藏经残片研究
摘要:新版《甘肃藏敦煌文献》第7、8册首次公布敦煌研究院藏Dy.384至Dy.856号残片的图版。这部分残片属敦煌乡绅旧藏,主要出自莫高窟北区,含大量印本藏经残片,其中10件属《开宝藏》、11件属《辽藏》、24件属《金藏》,前人均未予比定。这些宋辽金印本藏经残片的种类与数量远超已知者,更能代表莫高窟北区所藏佛典的整体面貌,反映宋元时期丝路沿线地区书籍流通的活跃,以及藏经洞封闭后敦煌对中原刻本藏经的持续摄受。残存经卷结构也体现当地僧众的持诵偏好。
文献,2024(06),2024年11月13日
*以上成果按先教师、后学生及姓名音序排列统计,数据来源为中国知网(CNKI)、维普期刊服务平台、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因各刊刊出时间不统一,统计可能稍有滞后,部分成果出刊时间早于统计时间。如有成果未能及时统计请后台留言,我们将于下期增补。
文案 | 徐梦浩
微信编辑 | 徐梦浩
审核 | 乔冠一 张悦 朱恒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