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陈支平教授、武汉大学历史学院陈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何平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倪玉平教授、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和文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吴四伍副研究员、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韩祥教授、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谭徐锋副教授、《中华读书报》赵晋华编审、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胡恒教授等出席会议。与会学者围绕国家治理视野下的清代荒政与财政研究展开深入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所长萧凌波主持会议。
《清代田赋积欠与国家财政治理》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李光伟首先感谢各位专家莅临,简要介绍了研究背景和内容,指出灾荒史与经济史、财政史具有内在的密切关联,该书是在邓拓先生和李文海先生等前辈学者开辟的研究路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灾荒与国家财政经济的互动及其影响,从荒政史切入,采取制度阐释与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以荒政与财政的交织互动为主线,重新评估清代蠲缓制度的演变与实践,分析田赋积欠与国家兴衰、灾情真伪,探讨清政府面对严重积欠采取的具有“历史超前”意义的财政治理措施和效果,进而思考清朝国家在荒政、财政,以及统治正当性构建等方面的表现及其品质。
与会专家围绕新书内容、学术价值,以及灾荒史与财政史研究的未来可行路径等问题展开评议。陈支平教授指出该书体现出清史研究所扎实厚重、追求卓越的优良学术传统,作者在爬梳大量档案史料和完成坚实数据统计的基础上,将清代荒政史、财政史和制度史三个专门史研究领域相结合,展现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学术高度。陈锋教授肯定了新书扎实的史料运用和理论功底,认为该书是清代荒政史和财政史研究的力作,建构了“荒政—税收—财政”的新解释模式,为探研清代国计民生问题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观点;建议作者进一步关注清代赋税欠征的时段特征和原因,以及蠲免与基层社会的关系。何平教授认为该书在田赋积欠演变、数据统计、灾荒与财税结构变化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对晚清田赋积欠与财政关系的解读还有探索空间,建议从财政框架体现的君主和臣民关系角度揭示清代财政制度的设计意图。倪玉平教授认为该书在清代荒政史和财政史的交叉领域取得重要学术突破,尤其是相关统计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数据基础,建议再完善清前期的赋税积欠数据,深挖国家治理能力在清代荒政实践中的表现。和文凯教授从多个维度分析了该书的学术价值,指出其在数据统计方面达至该领域的新高度,关于赋税征信册的全面考察极具新意和启发性,建议后续可侧重地方视角,关注地方官员的非正式财政运作、晚清财政改革的政治影响以及权力正当性等内容。
吴四伍副研究员认为该书体现了近20年来灾荒史研究的新趋势,即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特别是量化研究与制度研究的结合,做出了打通荒政史、财政史和政治史的探索,资料扎实、数据可靠、观点新颖;建议未来在清朝统治正当性问题上继续深入,关注重大政治事件与财政、荒政的互动。韩祥教授指出,该书是清代灾荒史研究的新标杆,在灾荒史研究中打开了财政的维度,基于财政对荒政的“反噬”,创新性地提出了“地方灾荒财政”的概念,对历史数据来源与生成的辨析具有方法论意义,在量化研究中发出历史学的声音,期待作者未来继续探讨“地方灾荒财政”在清代财政体系中的地位。谭徐锋副教授认为,新书继承了李文海先生开创的灾荒史传统,彰显了清史研究所的厚重学风,作者甘坐冷板凳,将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突破了专门史研究的藩篱,对现实问题也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建议增加地方或个案研究,关注晚清军费和赔款数额较大前提下田赋蠲免的实效问题。夏明方教授肯定了新书在学术研究上的创新,指出该书关注清朝中后期荒政制度的危机与清代财政危机的特殊现象,从田赋积欠入手,为中国财政近代化研究提供了新视角,解决了一个清代灾荒史和财政史交叉领域长期存续的计量难题,为清代灾情的判断和统计提出了新路径,推进了灾荒史和财政史研究;建议从宏观角度加强对灾害与财政建设的探讨,形成灾害与财政的深度学术对话。胡恒教授认为作者勇于挑战学术难题,历经繁复统计,从田赋积欠入手讨论财政近代转型和国家治理问题,在清代灾荒史和财政史研究中独具价值,建议再从微观角度揭示积欠衍生机制,对数据作进一步的空间分析,提出一般性的财政原理。
最后,李光伟副教授对各位专家的评议和建议进行回应并表示感谢,认为灾荒史应进一步融入整体历史演变的研究中,拓宽历史比较视野,通过跨学科对话提炼出标识性话语和理论。此次研讨会不仅增进了清代荒政史和财政史研究的互通互融,也达成了深化历史时期国家治理研究的共识,为推动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