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大赛决赛成功举办!

学术   2024-12-28 09:03   甘肃  

来源:中大历史学系 


2024年12月8日,由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办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人与自然”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决赛在我校永芳堂233顺利举办。来自南开大学、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的11支参赛队伍参加了决赛。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江中孝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左双文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赵立彬教授、孙宏云教授、谷小水副教授担任本届决赛评委。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张占党老师、党委副书记周文凯老师,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杨品优副教授、资源环境学院土壤科学系副研究员张池老师,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党委副书记贺凌艳老师、团委书记彭雪梅老师等作为嘉宾出席了本场大赛。



在开幕致辞中,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指出,口述史研究已逐渐成为历史学界较为热门的研究方法之一。对于参赛学生,安老师予以了鼓励和肯定,并希望同学们在口述史比赛中进行学术讨论与学术交流,互相取长补短,在对比中了解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成长的潜在空间。


中山大学历史学系主任安东强教授致开幕辞


比赛共分为上下半场共四轮,第一至三轮中每轮有三个小组轮流展示报告,第四轮有两个小组进行展示报告,并在每一轮报告结束后进行答辩,各组就其研究情况向在场师生分享,汇报其口述史研究成果。


叠滘清流队从叠滘的龙舟队视频中取得灵感,从污水治理出发,采访了本地居民、设计方、技术方和实施方等多方人员,通过粤语交流来拉近距离,用扎实的田野工作和完整的采访链条,分析了叠滘片区龙船文化及水环境治理的发展历程。该队聚焦叠滘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对当地环境治理的贡献与对弘扬叠滘龙船文化、推动乡村振兴的作用,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潜力。



山海一甲子队则关注到在中国广阔河湖流域中以水为生、以船为家的水上人这一边缘群体,了解甲子镇地区水上人群体生活方式变迁的历史轨迹,从而认识到新中国对水上人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进行变革的技术性手段,呈现以水上人为例的特定人群和礼仪标签背后所隐藏的集体记忆与历史过程。他们用口述史料来补充文献史料,通过水上人群体变迁叙事的还原与建构,观察“边缘人群”如何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滚滚浪潮,体悟“中国式现代化”对不同社会群体的重要价值。



桑鱼悠韵队聚焦大同社区桑基鱼塘的发展历程,深入探究桑基鱼塘现代化个体转型。他们查阅了大量研究报告,通过访谈老一辈从事桑基鱼塘、鱼类养殖的农户群体,并结合实际访谈情况不断调整问题,梳理明清至民国时期、直到当今的桑基鱼塘发展情况,揭示中国式现代化下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互动与摩擦,为协调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个体生计选择提供历史借鉴和现实案例。



津湘共浏队以浏阳河在新中国成立后从清澈到污染再到治理成功的例子为基础,对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运用跨学科知识来分析研究,参考了多学科理论,包括行政学、管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知识,采访了相关决策官员、基层干部、企业家、工人、当地居民等,分析浏阳河渐趋深入的综合治理情况。在浏阳河环境的污染与治理中,也呈现出了浏阳人民对浏阳河的情感,这种情感与意识在现代以前的社会便逐步产生,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与现代环保观念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乡愁”与“乡情”,助力浏阳河的环境治理。



豫见黄河队通过记录郑州段黄河沿岸村落居民口述的历史,深入剖析了黄河与人类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调整过程,以及对沿岸居民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进行的多元化探索,同时也对黄河沿岸人民的大河情感及其文化活动的保护与传承加以探讨。他们发现在现代以来,传统乡村乡情逐渐淡漠,乡民们脱离土地向外寻求工作。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他们认为在黄河河岸这块土地上,应以黄河为依托,再造区域共同体,进而不断推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岐园寻忆队把目光放到中山市的岐江公园,学界对岐江公园已有多学科角度的研究,而本研究则补充了对岐江公园的历史学讨论。他们翻阅了大量报刊和相关档案,将口述访谈与文献相结合,并运用图像证史的方法,通过所拍摄的图像上准确的拍摄时间,进一步确定岐江公园建设发展进程中各节点的准确时间。该研究探索了岐江公园的规划与建设,体现了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博弈、城市管理者治市理念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等多个层面历史发展的过程性与复杂性。



林语传声队关注到深圳福田红树林,并梳理了红树林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变迁历史。在实际调查分析过程中,他们使用了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知识。在政府、社会力量和学术界等多方面的支持下,已经形成了一种保护红树林、人与红树林和谐共生的社会氛围。同时,社会也在不断探究福田红树林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性。他们从个人层面、科学监测层面、深圳市政府层面、乃至国家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推动红树林保护建设的完善和发展。



同“平”共振队走进平江县黄金洞乡,聚焦在黄金开采过后平江县的环境破坏再到治理得当,焕发二次生命的历程。在研究过程中,他们采用了结构式与半结构式访谈法,发现黄金洞乡的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存在着空间上的重叠,这是一个生态保护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点。他们强调在现代化的环境保护下,也应强调“人文关怀”,以生态移民推动农村脱贫攻坚事业发展。



汴地存菊队从开封市的市花菊花切入,从历史学视角研究人与自然互动中的开封菊花栽培历程。他们通过对开封市菊花产业发展的代表人物进行口述史访谈,研究开封市菊花文化节的发展历程、布展的设计实施过程、菊花企业及高校科研力量在开封市菊花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并综合使用了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如社会学、管理学、表观遗传学的知识进行分析。他们以菊花产业为切入点,展现了现代化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础上,人类依靠自然、与自然同行的新答卷。



送瘟神队以洞庭湖水域的血吸虫问题为中心,深入研究了常德西湖区域的血防史。在访谈收集口述史的过程中,他们关注该地原住民和移民两个角度,并多方面进行实地考察,总结历史经验,为新时期打赢血防的最后一战提供借鉴。他们也提到,在尽力消灭血吸虫后,血吸虫仍会卷土重来。这启发我们不但要思考如何血防,更要思考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



探土话史队通过分析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学在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关注其反映出人与自然共处中人类对土壤的探索,为粮食安全和土壤健康提供更好的防护措施,为土壤学科的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经验。他们主要采访了华南农业大学各时期的土壤学研究方向的研究员,以全面了解其发展历程,并对未来土壤学的发展提出了建议。



在答辩环节,五位评委肯定了各队选题角度新颖、口述研究工作扎实。



评委老师们在答辩环节中与选手们充分交换意见,针对各队汇报提出了问题,与参赛选手们进行交流探讨,指出了研究有待改进之处,以及可以延展的方向。


经过评委会讨论与审核,本次比赛共评选出一等奖三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四名。其中,山海一甲子队、桑鱼悠韵队和津湘共浏队三支队伍摘得桂冠。



最后,安东强教授在总结致辞中强调:在口述史成果交流赛中,成绩和名次不是最重要的,参赛学生们应该利用这个平台积极地去探讨交流,弘扬口述史这一研究方法,更好地推动历史学的发展。口述史料不同于文献或实物史料,是一份涉及多重视角、多方面的史料,能够帮助学者丰富其研究角度,让研究成果更加准确客观。




附: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口述史成果交流赛决赛获奖名单

获奖等级

队名

主题

一等奖

山海一甲子队

潮起潮落间:现代化浪潮中的水上人上岸问题探索——以陆丰甲子地区口述调查为中心

一等奖

桑鱼悠韵队

“千年基塘换新颜”:农业现代化转型下的珠江三角洲桑基鱼塘农户生计变迁口述史——以南海县大同社区为中心的考察

一等奖

津湘共浏队

浏阳河流域环境污染与治理口述史研究(1949-2024)

二等奖

叠滘清流队

游龙争舸竞清流:佛山叠滘片区的生态水体建设

二等奖

“岐园寻忆”口述史研究团队

从工业遗址到城市园林——以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中心

二等奖

同“平”共振队

金山常在,绿水换新——以平江县黄金洞乡为例探寻现代化下的人与自然

二等奖

送瘟神队

六亿神州尽尧舜:现代化进程中的洞庭湖区血防——以常德西湖管理区为中心

三等奖

豫见黄河队

“大河流日夜”:黄河岸边人民生计口述史

三等奖

林语传声队

滨海重生:深圳福田红树林区域社会与生态变迁

三等奖

汴地存菊队

菊噙千年韵,阵透满城香——人与自然视域下的开封菊花产业口述史调研

三等奖

探土话史队

寻百年粤土足迹,话今朝沃壤新语——近百年来华南农业大学土壤学的现代化历程




撰稿 / 梁嘉宁

供图 / 徐立国、杨弈宸

编辑 / 林靖航

初审 / 彭雪梅老师

审核 / 贺凌艳老师

审核发布 / 柯伟明老师



历史学研究通讯
历史学研究通讯:第一时间分享历史学资讯,服务于高校科研工作者、硕博群体和历史爱好者。主要致力于推送关于中国史侧重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的学术资讯、研究动态、人文地理、逸闻趣事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