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山东师大历史文化学院
12月26日下午,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社会科学处联合举办题为“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问题”的社科大讲坛在崇德楼404会议室开讲,清华大学的仲伟民教授应邀莅临,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关于区域史研究的深度讲座。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赵树国担任讲座主持人,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和学生共50余人参加本次讲座。
仲伟民教授以梁启超百年前对旧史学弊端的批判为切入点,开启了区域史研究意义的探讨之旅。仲伟民教授主要从区域史研究的意义、区域史研究的方法、范式区域史研究的成功模式和影响区域史研究的因素四大方面展开本次讲座。
20世纪以来历史叙事渐趋以国家为中心的宏大叙事模式,而区域史研究的兴起恰似一股清流,为史学研究注入新活力。仲伟民教授旁征博引,从吉尔兹的《地方性知识》到程美宝的多部著作,从谭其骧对文化差异的剖析到陈春声、杨斌等学者的独到见解,全方位展现区域史研究在挖掘历史多元性、理解社会复杂性方面的关键价值。仲伟民教授以新疆地区炎黄子孙认同问题为例,生动诠释了区域史如何突破传统认知局限,促使学界重新审视历史文化的地域根基与传播交融路径,理解区域史在补充与完善历史拼图中的不可替代作用。
在研究方法与范式层面,仲伟民教授直言虽暂无普适性范式,但梳理出年鉴派、施坚雅市场核心理论、冀朝鼎核心区域及典型区域划分等四种重要范式,并详细介绍了各范式的开创学者及其学术贡献。年鉴派注重长时段、结构分析;施坚雅的市场理论重塑区域经济社会结构认知;冀朝鼎从经济地理视角锚定核心区域;典型区域划分则聚焦特色区域剖析。同时,跨学科研究与文献田野结合成为区域史研究的两大支柱方法。跨学科研究融合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智慧,打破学科壁垒,而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辅相成,于古籍方志中探寻线索,在田野乡土间感知历史温度,仲伟民教授还着重提醒区域社会史研究需规避资料解读片面、田野调查浮于表面、理论套用生硬、区域界定模糊等问题,确保研究科学性与严谨性。
谈及区域史研究的成功模式,仲伟民教授如数家珍,徽州研究凭借丰富的契约文书、宗族文化资料,构建起明清社会经济微观生态;江南研究聚焦经济繁荣与文化昌盛,成为传统经济社会转型研究的范本;华南研究以独特的田野实践与理论创新,引领学界风气;华北研究日益深入,挖掘出北方社会变迁脉络;淮北等核心区间区域研究则填补区域关联空白,这些成功范例为区域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路径与创新灵感。
剖析影响因素时,仲伟民教授强调行政区划对区域界定的基础塑造作用,地方史研究既是区域史的基石又需警惕其狭隘性,以华南学派为例警示研究模式僵化固化风险。他创新性提出“华北核心区”概念,拓展区域史地理与文化内涵,同时明晰地方史的方志、专题、通史类型与区域史的相对性、综合性、动态性特点,为学界进一步研究勾勒清晰框架。
总结环节,仲伟民教授高屋建瓴地指出:中国史研究欲求突破,区域研究新路径不可或缺。当下区域史成果丰硕,而持续创新是区域史研究的生命力源泉,学界需积极引入前沿理论方法,打破僵化思维定式,助力构建更完备、多元、鲜活的历史图景。
讲座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此次讲座不仅让师生们对区域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有了更为全面且深入的理解,更为大家在今后的学术研究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相信在仲伟民教授的启迪下,历史文化学院的师生们将以创新为笔,以严谨为墨,不断挖掘区域史的深厚内涵,在新的研究路径上迈向更高的台阶,书写出更加辉煌的学术篇章。
END
文字|贾孟迪
图片|贾孟迪
编辑|刘春汝 李一诺
校对|刘仕嘉 沙亚雯
责编|刘子硕 李一诺
审编|孙文栋 刘 畅 蒋 艺
终审|鲁法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