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地方志研究
目录
内容提要
百年中国方志学进程回望与规律探寻
潘捷军
提要:伴随着中国地方志事业的发展进程,至少从宋代方志定型起,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渐为历代学人所重,并以清乾嘉时期章学诚为代表,为其后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以1924年梁启超正式倡立“方志学”为标志,学科建设开启了全新的历史进程。百年来,从民国到新中国,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业界在开展大量志书编修实践活动的同时,持续推进学科建设,特别确立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引领的现代学科体系,从而既成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和典型之例,为百年中国方志学发展史留下弥足珍贵的经验规律,同时也为未来学科建设以及整个方志事业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前行指南。
关键词:方志学史 学科建设 百年回溯 规律探索
从地方卫生志资料看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
谢天
提要:新编地方卫生志中有关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的资料,从整体或局部介绍各志愿医疗队的基本情况,不仅对学术研究是重要的补充或印证,而且能在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权衡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尽管当前新编地方卫生志中关于抗美援朝志愿医疗队资料的搜集、整理、编辑和利用还存在局限,但其自身所具备的珍贵价值必将吸引愈来愈多研究者的关注。
关键词:地方志 志愿医疗队 资政育人
清前期方志海防图的绘制及其作用分析
杜晓伟
提要:清代施行内外洋管理体制,方志海防图是呈现地方官员、士绅海洋空间认知的重要图像。清前期所绘方志海防图,其信息来源于方志、地方档案、实地勘察以及绘本海防图。绘制目的在于呈现海疆情形、辅官治民、歌颂帝王治世有为,以及用来治海划疆、缉盗治乱,具有一定的政治内涵和实用价值。方志海防图在海防事务中的使用,需要结合方志中的《海防志》《疆域志》等条目,以及地方档案、绘本营汛图等图文资料,整体体现地方官的海洋空间意识与海疆管辖需求,也是清人“海陆一体”海疆观的重要表达。
关键词:清前期 方志 海防图 信息
近代西南方志地图绘制人员的身份认同与制图观转型
陈琳 罗宝川
提要:随着近代西方地学知识传入中国,方志地图的绘制主体产生身份游移和观念转型等问题。通过爬梳近代西南地区180余位方志地图绘制者的生平事迹后,我们发现:一方面,这一群体没能形成稳定的身份认同,也未能突破明清以来“士绅社会”的拘囿;另一方面,由于处于近代过渡阶段,绘制群体的制图观呈现出“新旧皆非”的矛盾状态。探析近代西南方志地图绘制人员的身份变迁与观念转型,分析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传统舆地观与新兴地学论的诸多特征及其规律,对深入研究我国近代方志学乃至地图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近代方志地图 绘制群体 身份认同 制图观 西南地区
《蒲城县志稿》所见近代方志编纂与转型研究
侯晓东
提要:编纂于民国29—37年的《蒲城县志稿》为未完成的散乱稿本。该志稿的修纂工作,虽有接受近代教育的人物参加,但是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语境下新式精英志不在此,而实际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仍旧主要由传统知识精英完成,这一群体的知识与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志稿的结构及内容。与此同时,区域社会近代化水平的差异和新事物的出现,也影响志稿相关部分内容编纂的转型与具体呈现方式。此外,一些特定人员的参与及资料的来源等因素,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志稿的转型程度与节奏。
关键词:方志编纂 县志转型 近代探索
两晋南北朝地志祈雨仪礼及其文化精神探论
王丹阳
提要:两晋南北朝地志所载祈雨仪礼上承商周秦汉,在记述上相较于祈雨史传诗文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现了底层民众的社会风习与民间信仰。这些仪礼不仅在内容上涉及鞭石祈雨、牛龙祭祀、神山灵鸟、君臣祭祀等多种方式,在思想上更是紧密依托汉代阴阳五行学说,延续商周先民“雩祭”之礼,具有阴阳晴雨思想贯穿、祈雨元素共生互通、惩罚与自罚心理强化、人事与自然联结、泛神思想显著等鲜明特征,深刻体现了民间信仰的多元化与功能性、世俗性,是民众文化信仰与精神崇拜体的集中反映。同时,地志中由上至下的各类祈雨仪礼也展现出时人祈雨的主观能动性与纂者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这些方面都充分显示地志作为一种特殊文献所具有的资料价值。
关键词:两晋南北朝 地志 求雨仪礼 民间信仰
作为民间信仰的狄仁杰
——明清方志反映的狄公信仰之流传
胡雅芸
提要:利用明清方志对中国各地狄公信仰情况进行调查,我们可管窥其自唐至清流传过程中的不同面貌。狄仁杰信仰自唐以降由个别地方逐步向全国扩散,彭泽等狄仁杰仕宦所历之地最早建立祠庙,并逐步影响到附近地区。明末至清代,狄仁杰在全国范围内确立起其神格形象。狄仁杰信仰在各地流传过程中至少有官方和民间两种力量推动,因而总是平行存在着不同的形象:官方往往尽力宣传狄仁杰的忠节与再造唐室的功绩,希望借其信仰实现教化本地民众的作用;普通百姓信仰狄仁杰则是希望祈福避祸,将其视作惩恶扬善、保护乡民的地方神。
关键词:狄仁杰 民间信仰 明清方志
近古以来中国汉语地名“雅化”的路径与方式
——以方志资料为中心的考察
田学芝 蓝勇
提要:近古以来中国汉语地名雅化方式的复杂性尚未被充分认知。依托古今主要地名文献中“不雅”地名更易叙事的考察,我们发现:根据雅化时是否依循本名,其路径可分为“依本”与“换新”2条;分别主导了依音、依形、依义3种和显征、炼辞、美喻、用典、攀附、“名片”、古称、寓托、时风9种仍可细化的主体性雅化方式;具体雅化实践中对雅化方式的使用有“单一型”与“叠加型”两种;层次性与多样性、单一性与叠加性共同决定了整体上的复杂性。该研究可为地名的更易、发展转化、新命名等提供一定启发。
关键词:汉语地名 雅化 路径与方式 依本 换新
抗战记忆的书写与建构
——基于山西新方志为中心的探讨
刘志辰 贾登红
提要:抗战记忆是新方志编撰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对新方志中抗战记忆的研究较少,学界多将其看作一种史料或抗战材料,鲜有从方志书写与建构方面展开的研究。新方志作为地方社会建构自我历史记忆与文化景观书写的重要“知识文本”,既是地方社会的重要文献资料,也是地方社会记忆选择性建构的结果。山西新方志的编撰通过建构军事斗争、人民抗战、区域社会、文物遗址、抗战英烈等文字之上的记忆场域,不仅书写了山西地方社会抗战独有的记忆,而且彰显了中国的抗战精神,为地方抗战记忆提供了丰富的价值遵循与人文滋养,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新方志 山西抗战 抗战书写 记忆建构
八路军山东纵队党组织建设研究
——基于地方抗战资料的审视
刘志鹏 宋佳辉
提要:八路军山东纵队是中共山东地方党组织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建立的地方抗日武装,由于没有“老八路”基础,部队内部的党组织规模和效力远落后于正规部队。自1939年始,随着抗战局势的推动和军队正规化发展需要,中共借助整军的方式使得八路军山东纵队内部的党组织成功在各支队“落地生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期主要侧重于党政领导层的搭建,后期则通过创建“模范党支部”、加强党内教育等方式将党的组织领导辐射至基层;同时加强对权力的约束和管控,力求落实党内监督。在敌后抗战态势下,八路军山东纵队的党组织建设虽然在领导力和工作效能层面仍存不足,但受益于中共良好的错误预防和修正机制,最终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扩大奠定了重要基础。
关键词:党组织 地方武装 山东抗日根据地 八路军山东纵队 山东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