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展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贡献和时代风采,推动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省,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社科联组织广东广播电视台拍摄推出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专题纪录片《岭南学人》,第一季共10集。纪录片从12月7日起,每周六晚间22:30在广东卫视首播,次日在大湾区卫视、广东新闻频道重播。同步在“学习强国”广东学习平台、荔枝网、触电新闻客户端、荔视频、南方+、羊城派、爱奇艺、腾讯视频、哔哩哔哩等网络平台上线。
2025年1月4日晚22:30广东卫视直播:陈金龙教授
陈金龙 教授
陈金龙,男,汉族,1963年4月生,湖南益阳人。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其中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出版专著8部,合著多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历史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党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0余篇,20余篇文章为《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或摘要转载,60余篇文章为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3项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等奖,9项成果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
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
陈金龙:从山村到殿堂,让理论与历史鲜活起舞
羊城派 2025-01-04
一个从湖南益阳小山村走出来的“农村娃”,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步踏入了学术的殿堂。
在陈金龙的眼中,历史和理论并非枯燥无味的文字堆砌,而是由一个个鲜活人物组成的精彩故事,充满了无限的魅力和趣味。
作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陈金龙在岭南丰厚的文化沃土上,培育出了丰硕的学术果实,成了广东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面旗帜。
理论也可以“很有趣”
1981年,一个来自湖南益阳的“农村娃”走出了小山村,踏入了长沙这座“大城市”,进入了湖南师范大学深造。
作为一个来自农村的孩子,在他看来,自己的很多选择都是“顺势而为”的。在高考结束后,面对琳琅满目的专业列表,陈金龙选择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陈金龙刚开始对这个专业其实不甚了解。
“当时我作为‘农村娃’,也没有见过世面,没有什么眼界。”他笑道,“再加上当年全国高考仅招收各层次学生27万人,填报志愿力求稳妥,没有太多犹豫就选择了这个最稳当的专业。”
很多人会认为理论是无聊的、历史是枯燥的,但在求学的过程中,陈金龙渐渐发现了这门学问的有趣之处。
“我觉得不管是历史还是思想政治,他的主体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这些历史的‘弄潮儿’们相互联系、碰撞产生的火花在我看来无比耀眼。”陈金龙对记者说道,“历史和理论也可以是很有趣的。”
1985年,在本科毕业后,陈金龙果断选择在本校的中共党史专业继续深造。
“当时思想政治、中共党史的很多研究都刚起步,研究空间很大,对我们年轻学子来讲正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领域。更重要的是,研究中共党史和思想政治可以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为社会发展出一份力。”陈金龙笑道,“当然,也是因为当时思政课老师比较缺乏,这门专业确实好就业。”
在岭南文化宝库中扎根
1994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孔雀东南飞”成为时代的大潮。已经研究生毕业留校工作的陈金龙决定乘上时代的东风,来广东闯一闯、看一看。他离开湖南,来到了华南师范大学工作,并在中山大学攻读了博士学位。这让他与岭南结下了不解之缘。
“广东是中国近代史的发源地之一,鸦片战争、戊戌维新、辛亥革命、中共三大、改革开放等重要的历史事件皆发生于此,孙中山、陈独秀等革命家也都在此长期工作过,我认为岭南地区是一座研究中国近代史、中共党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宝库。”陈金龙坦言,自己来到广东、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已经30年了,成为了这里的“钉子户”,再没有想着离开。
根植于岭南的文化沃土上,陈金龙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屡屡结出硕果。
毛泽东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与超越、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宗教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政教关系、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研究、纪念活动与中共历史记忆的建构……一个个深奥的专业性课题在他的精心培育下落地生根、发芽结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纪念活动史的相关研究更是开创了学界的先河。
依靠丰硕的学术成果,陈金龙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聘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等称号,成为岭南地区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代表性人物。
治学要甘于“坐十年冷板凳”
“恩格斯曾经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陈金龙认为,理论研究与开拓创新,需要静下心来、潜心研究,要有“甘于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才能拿出经得起历史和时代检验的研究成果。
陈金龙认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深厚的哲学思想和严谨的思辨精神愈发重要。
作为一名社会科学的研究人员,他善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事件、拥有自己的独立思维。“尽管我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我愿意从身边开始,引导学生去思考现实问题,正确看待社会的变化。”
广东省优秀社会科学家自2011年开始评选,目前已评选四届,共有46名优秀专家学者入选。纪录片《岭南学人》第一季共拍摄了黄天骥、黄修己、黄建华、冯达文、陈鸿宇、蒋述卓、戴伟华、罗必良、李庆新、陈金龙等10位优秀社会科学家,涉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家。纪录片历时一年拍摄制作,深入挖掘10位学者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思想,生动记录岭南学人优秀代表潜心钻研、孜孜求索的问学之路,充分展现他们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的使命担当。
▶第九集丨陈金龙:以创新为“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新方向
“唯有不懈创新,学术研究才能走得更远。”尽管在学术界已深耕近四十载,陈金龙对中共党史党建、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怀揣一颗炽热的心。在深厚学术积累的基础上,他牢牢把握时代脉搏,密切关注现实,以创新为“钥” ,不断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研究新方向,研究成果对大众认识社会、认知理论起到解疑释惑的作用。
▶第十集丨冯达文:潜心探寻中国哲学六十年,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
“1960年来到中山大学,我选的就是哲学专业。这变成了我一辈子的一个事业。”从一名青涩的学子,成长为知名的中国哲学史家,冯达文行走在学思的路途上已有六十多载。他用半个多世纪的笔耕不辍,以宏阔的思想视野展示了儒、释、道三大传统各自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在中国哲学史界产生深远影响。2020年退休后,冯达文出任清远岭南书院的首任山长,继续向公众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汇编 | 《思享前沿》微信公众平台
来源 | 广东卫视 羊城派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