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联合
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心灵的滋养。家长和老师们用心去爱用智慧去育,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温馨而有爱的成长环境。
孩子成长路上,家长的“什么都做”和“什么都不做”都过于极端。那么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有哪些“为”与“不为”呢?近日,萧山区美好教育“家长云学堂”第四十一课在径游小学开讲。本次活动采用现场讲座和网络直播并行的方式进行,全区学生家长进行线上观看学习。
会议伊始,径游小学校长陈芳明作主题报告。陈校长结合学校实际,从三方面对家校社协同育人模式进行了分享,希望每位家长能深刻认识到家校共育的重要性,打好一套家校社协同育人组合拳,共育孩子美好未来。
活动邀请浙江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成员、国家二级认证心理咨询师、上城区教育学院副教授沈晓琴带来家庭教育主题讲座。
讲座中,沈晓琴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和家长们分享了孩子陪伴过程中的“为”与“不为”。一个个鲜明的案例、一组组具体的数字、一句句温和的话语、一条条可操作的策略,引得台下家长的阵阵掌声。“了解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接纳的前提”,沈晓琴提出,家长要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状态,了解孩子真实的内在需求,及时做好情绪管理,帮助孩子培养自控力,高质量陪伴孩子健康共同成长。
讲座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指导意义。家长们细细聆听,静静思考,时而低头记录,时而会心商讨,大家还抓住难得的机会,纷纷就孩子成长中的亲子问题向专家进行请教,现场气氛热烈融洽。
教育双向奔赴就是一次次的交流碰撞,收集孩子成长过程的点点滴滴,把深深的爱化作涓涓细流!此次萧山区“美好教育”家长云学堂活动,让家长们知道了陪伴孩子成长之路上的“为”与“不为”。期待家长们通过学习,用自己的智慧,和孩子一起平和、温暖、幸福地行走。
径游小学302班 张柏杰家长
这段时间孩子刚升到三年级,作为老母亲的我忧心忡忡。都说三年级是小学时期的分水岭,儿子近期的表现确实证实了这一点。自从上了三年级,我发现孩子平时的作业表现得都不是特别好,但是从9月份到现在,我发现他的作业经常出现很多错误,一段时间下来,原本温馨和谐的母子关系,变成了“猫和老鼠”。
应学校邀请,我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的家长云课堂讲座,梳理了陪伴孩子成长中的“为”与“不为”,我才知道陪伴孩子成长是一件简单而又复杂的事情。作为家长,我们是孩子“第一任老师”,也是朝夕相处中最重要的一位“老师”。
首先,我们应该做一名倾听者。以前孩子放学经常会和我谈起学校里发生的趣事,也会和我聊今天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知识,但自从我开始过度紧张他的学习后,每天放学我跟他的对话不是“今天考试怎么样?”就是“作业都带上了吗?”,我不再倾听他的话语,取而代之的是我对他学业的“问候”。现在我明白了,不论孩子的成绩如何,都不能因为分数来否定他,成长总是会伴随各种失败和挫折,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一名倾听者,不要打断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先说,这样也可以让我更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情感变化,而且通过这种无压力的对话,孩子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试着和我们沟通和诉说学业上的困惑。
其次,我们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今的社会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作为家长,我们要时刻保持敏锐的眼光,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比如,孩子做了一件事情,不论结果如何,我们都应该给予肯定。成绩好坏,都不能代表孩子的全部。这样不仅能帮助孩子培养自信心,也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上更有拼劲。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点,我们应该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适当放手。作为家长,“陪伴”比“干预”更重要。这段时间,每当我遇到孩子在学习上有困难时,我都会第一时间跑过去“帮忙”。适当的放手,是对孩子成长的信任,也能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理解,从而产生更大的动力去努力。
径游小学101班 王一乐妈妈
学期将近过了一半,对于一名孩子刚成为小学生的妈妈,内心有很多感慨和困惑。怎么让孩子度过幼儿园和小学的过渡期,怎么让孩子在完成课业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一直是压在我心头的石头。很感谢区教育局,让我有机会听取了萧山区“美好教育”家长云学堂第四十一课《陪伴孩子的“为”与“不为”》的直播讲座。这一次讲座,对我来说,真的是干货满满、收获多多。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陪伴孩子成长是父母至关重要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深刻理解并践行“为”与“不为”的智慧,对孩子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陪伴之“为”——营造良好环境之“为”
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稳定的家庭环境是首要之事。家庭是孩子心灵的避风港,一个充满爱与尊重的家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保持良好的沟通模式,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为孩子打造一个富有学习氛围的空间。如安静整洁的书房、配备丰富的书籍、文具等学习资源,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陪伴之“为”——积极情感支持之“为”
我们父母要成为孩子情感的坚实后盾。当孩子快乐时,与他们一同欢笑,分享喜悦,让积极的情绪得到强化;当孩子悲伤、委屈或者愤怒时,给予他们充分的理解和安慰。倾听他们的心声,用温暖的怀抱和耐心的话语让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孤单。
陪伴之“为”——兴趣培养之“为”
发现并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于他们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天赋和潜力,我们要细心观察,比如有的孩子对音乐有敏锐的感知,有的孩子在绘画方面展现出天赋,有的孩子则对运动充满热情。一旦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就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去发展。
在陪伴孩子成长的漫漫长路中,作为父母,我们要精心把握“为”与“不为”的分寸。“为”是积极的投入和引导,是用爱和智慧为孩子点亮前行的路;“不为”是适度的放手和尊重,开启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人生。
径游小学601班 杭彭妈妈
本次讲座令我顿感受益匪浅,让作为六年级的家长的我,对孩子即将小升初的焦虑有了全新的认知。
首先,沈教授分享的关于“陪伴孩子的‘为’为与‘不为’”,让我深深地明白了孩子的身体心灵和精神健康都尤为重要。作为家长的我们不仅仅是让孩子身体健康,还要密切关注孩子心灵上和精神上的健康,更多的是要充当好一个摆渡人的角色,将孩子顺利送上岸,因此我们不但要教会孩子学习如何同船摆渡,而且还要替孩子把握住方向,遵循鼓励多于打骂,尊重代替命令,放手胜过控制等原则。
其次,很感激沈教授解答关于如何与青春期孩子沟通的重要性。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的成长,并不是给孩子足够的自由就可以,放养也需要一定的度,还需要家长收放自如的加以教育、规划,促使其更加健康的成长。家长的家庭理念是家庭伦理道德的体现者,是家庭文化的核心,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因此家长要以一种民主、平等的方式去教育孩子。
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更多的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切忌用刻板印象与惯性思维去解决问题,要结合科学的心理学知识去分析学生行为的成因,从而给出恰当的干预。
径游小学501班 黄万婷妈妈
作为一名家长,我深知教育的重要性。我听了沈教授的关于家庭教育的讲座,它就像一把精准的钥匙,打开了我在育儿之路上困惑的心锁。
对于讲座中提到的家长的“不为”,我感同身受。我们常常为了自己的“面子”,要求孩子言听计从,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这种“控制”和“塑造”行为,是对孩子自主性的无情剥夺,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失去独立思考和探索世界的能力。我们应该改正这种错误的做法,尊重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
而家长的“为”,更是给我指明了方向。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相是首要的,这是我们理解孩子的基础,而理解又是接纳的前提。只有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们才能明白他们的喜怒哀乐。同时,让孩子在家庭中有价值感也至关重要。
我们不能只关注事情的对错,更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先处理情绪再处理事情,这样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支持,在成长的道路上更有自信和力量。
感谢这次讲座,让我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有了更清晰的思路。
径游小学601班 左俊豪妈妈
应学校邀请我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的家长云课堂讲座,这无疑是给青春期家长雪中送炭,让我受益匪浅。
主讲的沈老师让我感触颇深。他对青春期孩子的方方面面都了解的非常透彻,也给我们父母提供了养育青春期孩子的良好建议,指出各种“问题父母”存在影响青春期孩子身心发育的不良行为。让问题父母都对号入座,明确自身的问题,从而进行调整和改变
关系永远大于教育。曾经我总认为自己很爱孩子。我以为守在他身边,给他吃饱穿暖,不受委屈,供他读书,包办生活,那就叫爱。直至现在,孩子越来越大,他用情绪对抗我们,用各种叛逆行为告诉我,你的爱,你的教育方式错了,我变得彷徨和焦虑。今天,沈老师给我们看了一个视频片段,让我顿悟,与孩子之间遇到问题,要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与青春期的孩子,关系搞好了才能谈教育。
用生命影响生命。过往的我虽然一直都在孩子的身旁,但总是心不在焉的陪伴,没有顾忌孩子的心情与感受。发生问题总是“抱怨”与“指责”,总是抱怨他为什么不能好好学习,为什么成绩不好,考试怎么就考这一点分,你看看你某某同学等,从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听了沈老师的讲述,回想起我们对孩子的态度,让我久久不能释怀,让我深刻的意识到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想要孩子改变,那就先得父母改变。
通过这一次的讲座,认识到自己作为家长的问题和不足。也学习了与孩子关系的建立和方法,未来的日子我先要做到稳定情绪,共情孩子,认真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从而影响孩子。我相信孩子都是好的孩子,只要我足够耐心、足够努力,孩子必定会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等待艰难,但很值得,默默耕耘,静待花开……
径游小学 徐睿老师
听完沈晓琴老师的讲座,我收获良多。如今的教育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情况:一类是“事无巨细”式的家长,另一类是“甩手掌柜”式家长。第一类家长恨不得全天候对孩子紧盯着不放,只要和孩子有关的事情都尽心尽力,他们试图完全控制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第二类家长则是完全相反的情况:他们不关心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有的甚至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交给学校、老师,认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
以上两种教育孩子的方式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教育孩子“太过”或是“太少”都不行,这都是家长没有正确定位好自己的角色造成的。孩子不是私有财产,更不是家长的附属品,作为父母,关心孩子是无可厚非的,但过于关心则会导致孩子像温室的花朵一般,缺少风雨的吹打,经不起挫折的磨砺,反而缺失了成长的信心与勇气,等到终有一天成人,也会被社会“捶打”得失去方向。诗人纪伯伦曾写过这么一段话:“你的孩子其实并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所以作为家长,对孩子适当的关心是可取的,但须点到为止。
而从不去关心孩子的那一类家长实则是缺席了孩子的成长。养育生命,将孩子培养成人,是一件伟大又神圣的事情,也是最为重要和艰巨的工作。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不生病就可以健康长大,实则不然,孩子的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巨大的影响。尤其目前的学业压力普遍较大的环境下,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十分重要。孩子在学校本身就处于紧张竞争的气氛,家作为“温暖的港湾”,是给孩子释放压力和舒缓情绪的。因此作为父母,不论工作多么忙碌,精力多么有限,也要在孩子回家时,给予更可能多的关心与温暖。
综上所述,“为”与“不为”即尊重孩子的独立自主性,给予他们充分的成长空间,同时也应尽到父母应尽的责任和本分,决不能放任孩子,撒手不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谁也无权包办孩子的人生。教育孩子是一个漫长又艰巨的过程,做智慧家长不是一件易事,既要承担为人父母的责任,又要把握好亲子关系的界限。总而言之,不能撇手的地方绝不撇手,应该放手的地方要舍得放手。
径游小学 孙小琴老师
听完沈晓琴老师的讲座,我受益匪浅。
在教育这片广袤的田野上,教师与家长如同并肩耕耘的农人,共同期待着丰收的季节。然而,如何把握教育行为的适度与禁忌,成为了每一位家长必须深思的问题。正如大海因巨浪而雄浑,沙漠因飞沙而壮观,教育亦需在适度的引导与禁忌的界限间寻求平衡。从教师角度看,家长的“为”与“不为”,正是这平衡的关键所在。
适度的关爱是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 它能滋养孩子的心灵,促进其健康成长。然而,当关爱过度,演变为溺爱时,学生便如同温室里的花朵,虽娇艳却脆弱,难以抵御风雨的侵袭。把握放手时机,让孩子在挫折中学会坚强,在失败中汲取经验,是摆在所有家长面前的一道难题。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家长适度的关爱与引导,是孩子独立成长的基石。
家长的言行示范,是孩子品德塑造的镜子,也是其未来人生道路上的灯塔。讲座时沈老师分享的案例中,家长对待事件的不同情绪反应对孩子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深深地印证了那句古话:“身教重于言传。”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对孩子品德的形成具有深远影响。了解孩子的情绪,才能理解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的行为才能真正思考孩子行为背后潜藏的动机,才能真正接纳孩子的行为。
在教育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教师与家长携手同行,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家长适度的关爱、言传身教以及理解尊重孩子,是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作为一名教师,我将积极与家长沟通,搭建良好的桥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成长学习环境。结合沈老师谈到的“了解是理解的基础,理解是接纳的前提”,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更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