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提质增效年”活动部署要求,扎实推进“学习型法院”创建行动,提升法院干警理论研究能力和办案能力,推动审判执行工作高质量发展,海伦法院特别开设《业务大讲堂》栏目。
行政案件中比例原则的适用
主讲人:行政庭法官助理朱炳昱
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行政审判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比例原则。被誉为行政法上的“皇冠原则”,比例原则在规范行政裁量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希望通过今天的分享,我们能够对比例原则在行政案件中的适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比例原则的基本概念与内涵
比例原则起源于18世纪末期的德国警察法,如今已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应用。它要求行政机关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必须兼顾行政目标的实现和保护相对人的权益。当为实现行政目的可能对相对人权益造成某种不利影响时,应将这种不利影响限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和限度内,保持行政行为与相对人权益的适度比例。
比例原则主要包括三个子原则:
1. 适当性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措施及方法应有助于行政目的之实现,否则即违反适当性原则。
2. 必要性原则(亦称最小损害原则):在有多种同样可达成行政目标之方法可供选择时,行政机关应选择对相对人权益侵害最小者,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否则即违反必要性原则。
3. 均衡性原则:行政机关采取的方法对相对人权益造成的侵害不得与欲实现之目的显失均衡,两者之间应保持相对均衡的关系,否则即违反均衡性原则。
二、比例原则在行政审判中的适用
在我国行政审判中,比例原则的适用主要体现在对行政行为的合理性审查上。尽管我国法律并未直接规定比例原则,但越来越多的法律文书开始体现比例原则的精神,而法院也已在多个行政案件中运用了比例原则进行审查。
1. 行政处罚案件:在行政处罚领域,法院往往以行政处罚过重、不符合最小损害原则为由,撤销行政处罚。
2. 行政强制案件:在行政强制领域,法院同样以行政强制实施不当、给当事人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违反最小损害原则为由,撤销行政强制。
3. 其他行政行为案件:除了行政处罚和行政强制外,比例原则还适用于行政征收、信息公开、行政许可、行政协议、行政裁决、行政确认、行政不作为、行政赔偿等多种行政行为类型。在这些案件中,法院会根据比例原则的三个子原则对行政行为的合比例性进行审查。
三、结语
比例原则作为行政法上的重要原则,对于规范行政裁量权、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行政审判中适用比例原则,不仅有助于实现行政审判的公正性和合理性,还有助于推动行政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来源:行政庭
一审:朱炳昱
二审:张权
三审:陈志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