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纳推理“从大到小”,能够让我们获得新知识,但过程不严谨。
演绎推理“从小到大”,推论很严密,但却无法让我们获得新知识。
在康德看来,它们分别代表:
关于经验或自然现象的量值的数学性原理(归纳)。
关于纯粹数学知识的建构原理(演绎)。
此外,康德还提出了第三种不同的认知论原理——关于现象存在的动力学性原理(溯因)。
什么是溯因呢?亚里士多德这位全能型的哲学家在他的著作《前分析篇》中,提到了“还原推理模式”。医生利用溯因推理为病人寻找病因,刑警利用溯因推理建立侦察假设,这都是溯因推理。
溯因逻辑和归纳逻辑通常被一同看作启发类的观点,因为它们都能够产生新知识,都是拓展前提的推理。但溯因推理和归纳推理之间也有很大的不同:
归纳推理解释一类事实,溯因推理解释一个事实。
归纳推理可以预言新的观察,溯因推理提出理论并解释已有现象,不能预言新的观察。
归纳推理的前提和结论是同类事物,性质类似,溯因推理的结论与前提是因果关系,性质不同。
溯因推理可以看作典型的心理逻辑,包含直觉、经验和猜测,需要好奇心的驱动。
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认为,溯因推理不是必然正确的,但却是获得新知识的“唯一道路”。
有趣的是,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也很密切—溯因推理可以看作演绎推
理的逆过程:
演绎推理:从前提A,到后果B。
溯因推理:从现象B,到原因A。
溯因推理的模式与笛卡尔时代流行的所谓的还原论类似,即复杂的系统、事物、现象可以化解为各部分的组合来加以理解和描述。例如,一只玩具鸭子的行为可以描述为机械零部件的运动合成。
溯因推理看起来有点复杂,康德将其解释得最清楚。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康德曾以“阳光照射到石头上,石头发热”来说明溯因的机制。“阳光照射到石头上”和“石头发热”可以被纳入无限的因果网络,我们可以不断溯因追问下去,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
如果阳光照射到石头上,则石头发热,即阳光使石头发热。
如果阳光照射到物体上,则物体发热,即阳光使物体发热。
如果阳光对物体有某种作用,则阳光照射到物体上使其发热,即阳光对物体有某种作用。
如果阳光的本质是某种东西,则阳光对物体有某种作用,即阳光的本质是某种东西。
像这样,如果在一个多层因果链条上溯因(多级溯因),这个过程就非常近似于在演绎推理链条中寻找“元假设”,即探寻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这样一种存在:在确定的法则下,任何一个系统都会存在一个或多个根本性的物理学原则。坚持它,系统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运转;摒弃它,系统甚至无法正常工作。
直觉地应用第一性原理,能够不墨守成规地提出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向,拥有不受限制的批判性思维,这是一种科学的直觉,能够摆脱类比法和经验思维的局限,回归事物本源去思考基础性的概念。溯因推理既不同于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推理,也不同于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推理,是从解读观察数据开始,形成解释性假说的程序。
利用溯因推理猜测现象的机理,所受逻辑规则的制约程度小,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当然,溯因推理也不是全能的,在多级溯因过程中,每个推导环节都是不确定的。溯因推理探寻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并给予一定的解释说明,其结论的不确定性源于不断地猜测和尝试。
多级溯因之后,因果联系也不是确定的。在这里,逻辑的力量已经捉襟见肘,必须通过循证,利用物理机制来解答。通过物理机制,因果链条理论可以得到检验。
如果不对逆推的理论进行检验,就得不出与实际相符的事实性推断,也就不能为待解释的现象提供任何说明。
最终,探寻逻辑和概率统计的关联,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
频率派的视角暗合了归纳推理的观点,连续性假设是必要前提,归纳推理依赖于概率的频率解释。
贝叶斯观点与弱化的演绎推理相关,经验和观察都至关重要,演绎推理向现实妥协并倾向于概率的贝叶斯解释。
溯因推理是因果关系的启发式推理,因此带有显著的因果主义倾向,第一性原理是其广为人知的第二称谓。
本文内容来自徐鸿鹄《统计信仰:驾驭无序世界的元认知》,做适当修改并添加图片,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