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发严峻,“裁员广进”计划一期接着一期,包括法务在内的非创收部门成了老板的“眼中钉”。有的公司选择缩减编制,将法务部裁剩一员,仅设立一人法务岗,或是选择增加某岗位职责内容,要求该岗位人员具备一定法律知识,兼管法务对接,将法律服务外包至外部律所,以此缩减成本,有的甚至干脆砍掉所有法务预算,只在纠纷发生时,才考虑补救。
在这风声鹤唳下,我们作为法务该如何实现个人价值?
一
自我认可:肯定自己,证明自己
笔者认为,要取得他人认可,首先要认可自己,认可自己作为法律工作者的专业水准,也认可自己能够为公司带来的专业价值。只要公司没有决定裁员的一天,那么就意味着对于公司来说,我们的存在是有意义的。在经济萧条的时期,法务之所以会被误以为无价值工作,那是因为相较于普通业务,我们的价值难以被直观显化,鲜少法务会像业务一般汇报工作成果,比如,今天谈成几单合同,收到多少钱的回款等等。但如果借鉴这种思维模式,我们也可以借助可视化工具,将工作内容分成合同管理、公司管理、风险防范、纠纷处理等多个具体板块,从接触量、处理进度、完成量三个纬度来量化工作内容,从维权所得、减少赔偿两个角度来量化工作价值。这种记录性工作有利于帮助我们清晰地了解工作量,安排工作计划,同时也有利于进行工作汇报,向公司明确我们的价值。在认可自己的基础,证明自己,这是我们在职场动荡中站稳脚跟的第一步。
二
明确定位:了解业务,分析业务
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多听、多问、多思考。在经济形势不乐观的当下,政府和社会鼓励创新,公司也在寻求更多的发展。与任职一人法务岗的朋友们闲聊时,总会相互抱怨,最害怕的就是突如其来的业务会议。业务大佬们在头脑激情风暴后,就会齐刷刷转过头来,询问法务意见。在这个时候,任何一句风险提示,都会被视为“泼冷水”。如何才避免背上阻碍公司发展的黑锅,我们应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可以记住这七字真言——多听,多问,多思考。第一,多听,听业务模式,了解创新点,找到与当前业务的区别。第二,多问,问业务目的,询问希望达到何种创收目的,是针对消费群体,打算扩大客户群体范围,增加基数,从而提高收入?还是针对合作伙伴,打算降低合作价格,压缩成本,从而提高收入?不同的创收目的会导向不同的法律模式,我们可以通过进一步了解业务内容,来找到业务风险点。第三,多思考,思考创新性业务模式更适合套用何种法律关系。结合当前实务来看,在不同的法律关系中,强势方和弱势方均有所区别,例如,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是强势方,劳动者是弱势方,在相关纠纷中,仲裁委会更倾向于劳动者作出裁决,但在劳务关系中,双方则是平等的,在发生纠纷的时候,用人单位并不一定处于谈判下风。结合不同法律关系的基本逻辑来提出业务模式的改进建议,能够展现我们的专业价值,也能够在此类业务会议中,避免陷入法务阻碍业务发展的困境。
三
优化话术:罗列参考因素,协助业务判断
语言是一门艺术。作为法务,在提供法律意见的时候,不仅需要直白、了当并突出专业水准,还需要适当委婉以顾全业务体面。常说律师为了开拓案源、维系客户,经常需要社交,但实际上,法务如果想要在职场上更好的向上发展,也需要照顾到许多人的情绪。在刻板印象里,法务形象古板且刻薄,难以相处,但实际上,法务始终是公司的服务部门,是业务的支援部门,只提示风险是远远不够的,所有事情都存在风险,只是风险存在是否可控的区别。所以,我们应该事先确定好底线,明确什么业务是一定不能做的;什么业务是可以做,但存在风险的;什么风险是可控的;什么风险是不可能控的,可能造成什么样的损失等等。这些信息明确后,方便我们制定风险提示的模板,每次提供建议的时候,将各方面信息罗列后提示,方便业务部门综合考虑,判断是否即使违规也能够实现盈利,而非仅备注“存在风险,请业务自行把控”,使业务落入不敢做决定的困境,使自己背上“法务不允许做”的黑锅。
四
主动出击:
配合业务发展,主动优化法务相关流程
当现有精力尚有余量,并且希望向上发展的话,笔者认为,我们可以考虑主动与其他部门伙伴建立更多的联系,除了被动提供支援以外,还可以主动了解当前公司发展情况,从而改进法务相关流程,比如拟定格式化模板,制定操作指引,便于业务对外推广、促进合作,又比如调整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间,便于业务开展及推进。
笔者认为,在当下这个僧多粥少的时代,积累固然重要,但展现价值才是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尽职完成本职工作,还要适当向公司展现我们的能力。
编辑 | 律小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