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力之作:夏朝至清朝中国史纲要(值得收藏)

文摘   2024-06-26 09:18   重庆  

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的把握现在、预知未来——作者

原始社会:170万元前(云南元谋人)到舜传位给禹

奴隶社会:夏朝和商朝时期

封建社会:周朝到鸦片战争(1840年),其中周朝为封建领主制——农奴制,秦朝到鸦片战争为封建地主制。

原始社会

一、夏朝(前21世纪-16世纪,从禹到桀17帝,共471年,有学者明确断代为前2070-1600年)

始称“天子”、始铸青铜器(铜和锡的合金,商朝时期开始加入铅,质地更坚硬),中国宗法制度起源于此时,它是由原始社会末期的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的,是以嫡长子继承制为基本特点的权力分配制度。

大禹治水

二、商朝(前16世纪-11世纪,从汤到纣30帝,共600年)

历经几次迁都后定都殷(今河南安阳),朝歌(今河南淇县)为其陪都(牧野大战就在此处,纣王战败自焚)。出现甲骨文,总4500多字,但是目前能认识的仅两千多字。

三、周朝(前11世纪-221年,共800年)

1、西周(前11世纪-771年,从周武王到周幽王12帝)

◎本姓姜、别姓姬,起事于岐山(今山西岐山县),定都丰镐。

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为诸侯,利用他统治商朝遗民,同时将商朝畿地分为三个部分,并由三个弟弟管叔、蔡叔、霍叔驻守以监视武庚及商遗民,史称“三监”。但武王另一个弟弟周公旦摄政后,三兄弟对弟弟周公不满,管叔、蔡叔联合武庚造反,周公用了三年时间平叛,杀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流放到今韩国,可以说是韩国人祖先),贬霍叔,然后兴建东都雒邑(后称洛阳),作为控制东方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并将周朝和商朝贵族及奴隶迁到此处,自此周朝逐渐稳固。

◎周朝有六官:冢宰(宰相,统率百官)、司徒(管土地和户籍)、司马(管军事)、司寇(管刑法)、司空(管公共工程)、宗伯(管宗族实物),之后中国几千年的政府机构和职能基本沿用。有三军:虎贲(王氏禁卫军)、周六师(主力军,由周人组成)、殷八师(商朝遗民组成,由周人统率)。

◎周在作为商的诸侯时就采用了商的文字。

◎周初分封诸侯71国(其中姬姓53国),主要国家有齐(大功臣姜尚,都营丘)、鲁(大功臣,也是武王弟弟周公旦,因辅助武王、成王未就国,周公死后成王任命周公儿子伯禽为鲁公)、卫(武王少弟康书、晋(成王弟叔虞)、宋(纣王兄微子)、燕(同姓亲族)

◎西周、东周分野事件:周幽王宠爱妃子褒姒(音同似),欲废申后及申后所生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并立其子伯服为太子,此事令宫廷分裂,也引起申后父亲申候的不满。前771年,申候联系繒候、犬戎,举兵攻周,杀幽王于骊山下,掳走褒姒,立宜臼为天子,是为周平王。都成丰镐经战残破不堪,周围又有戎人威胁,迁都雒邑。

武王伐纣路线图

2、东周(前771-前221)

1)春秋时期(前770-403,周平王至周威列王,以“三家分晋”为结束)

◎在井田制瓦解和土地私有制产生的过程中,统治者内部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主要表现在拥有大量私有土地的卿大夫为瓜分公室而与王族进行的斗争方面,最著名的就是“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春秋中期,晋政权已逐渐为六卿(韩、赵、魏、知、范、中行:音同航,即后来的荀姓)所控制。前453年韩赵魏联手灭其余三卿,韩占据晋中部,都平阳(今临汾,前375年迁都新郑),赵占据晋北部,都晋阳(今太原,前386年迁都邯郸),魏占据晋南部,都安邑(今夏县,前361年迁都大梁——今开封)。晋君仅保留有绛和曲沃地区(今山西闻喜县一代)。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三家为诸侯,春秋结束,战国起始。前377年,三家灭晋,晋亡。

◎田氏代齐:齐国的田氏是陈国公子完的后代。公子完在齐桓公时因避内争逃到齐国避祸,改姓田(那时田与陈同音),并担任高级职务,春秋中期势力逐渐壮大,在向贫民放贷时大斗借出小斗收回,深得拥戴。前490年,齐景公亡,田氏趁机政变,打败政敌贵族国氏、高氏,立齐悼公,田乞为相,政权逐渐为田氏控制。前391年,田和废掉齐康公,自立为君,前386年周康王承认田和为诸侯。

◎孔子(前551-前479),著《春秋》——我国第一步编年体历史著作,以孔子故国鲁国的历史为主,简要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722-前481)242年的重要史事。“三传”是解释《春秋》的三部书:《左转》(《左氏春秋》、左丘明撰)、《公羊传》(公羊高撰)、《榖梁传》(榖梁赤撰)。

◎春秋时期鲁候世系表(周公后代姬姓,前770-前403):

①孝公称(前806-前769)②惠公弗湟(前768-前723)③隐公息(前722-前712)④桓公允(前711-前694)⑤庄公同(前693-前622)⑥闵公启(前661-前660)⑦僖公申(前659-前627)⑧文公兴(前626-前607,十四年即前612年史有哈雷彗星掠经地球记载)⑨宣公俀(前608-前591,俀音同腿,软弱之意)⑩成公黑肱(前590-前573)(11)襄公午(前572-前542)(12)昭公禂(前541-前510,禂音同祷,古义为为畜生生长肥壮而祭祷)(13)定公宋(前509-前495)(14)哀公将(前494-前467)(15)悼公宁(前466-前429)(16)元公嘉(前428-前408)(17)穆公显(前407-前376)

2)战国时期(前403年-前221年,以秦始皇统一中国结束)

◎前249年,秦灭东周(周赧王),春秋战国时期名义上的“中央”灭亡。

◎战国时期土地交易已经合法化,地主阶级迅猛发展,主要有三种类型:贵族地主、官僚地主和商人地主。

◎几大著名战役:

1)桂陵之战:前354年,魏伐赵,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围魏救赵。桂陵是今天的何处有争议。一说今山东菏泽东北,一说河南长垣西北。

2)马陵之战:前342年,魏伐韩,齐以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重挫魏军,庞涓自杀、太子申被俘。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3)长平之战:前262-前260,秦赵决战长平(今山西高平县),白起坑杀赵括所率赵军30万,是秦统一中国的关键之战。

◎战国时期秦王世系表(嬴姓,前403-前221):

1)简公悼子(前414-400)(2)惠公(史佚其名,至今无考,前399-387)(3)出子(前386-385,前秦最凄惨的君主,11岁被权臣杀死)(4)献公师隰(前384-362,隰音习)(5)孝公渠梁(前361-338,商鞅变法,土地正式私有化——萌芽于齐桓公管仲变革时期)(6)惠文王驷(前337-311,苏秦张仪时期)(7)武王荡(前310-307)(8)昭襄王则(稷,前306-25155年的统治为秦始皇统一六国打下坚实基础)(9)孝文王柱(前250)(10)庄襄王子楚(前249-247,吕不韦时期)(11)秦王政(前246-210,实为吕不韦子,前221年统一中国)

◎先秦时期将遵守《周礼》的人或民族称为“华”,将遵守《周礼》的地区称为“夏”( 是为“华夏”由来),不遵守的地区西称为“戎”、东称为“夷”、南称为“蛮”、北称为“狄”。

东周时期最伟大的历史人物孔子

四、秦朝(前221-207

◎秦始皇统一六国时人口约两千万(70万修阿房、50万伐南越、30万修长城,每年征兵达200万),文字通用小篆,后狱吏程邈根据民间文字造出隶书,汉朝定为通用文字。

◎世系表:

(1)始皇(前221-前210)(2)二世胡亥(前209-前207)(3)子婴(前207)

◎巨鹿之战(巨鹿:现河北平乡):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将章邯(音同含,定陶之战大败并杀死项羽叔叔项梁),坑杀秦军20万,项羽成名战,亦是秦灭亡之战。

◎前206年,在江苏沛县起兵的刘邦先于项羽入关(函谷关,今河南灵宝东北),兵至霸上(今西安东)“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在保护子婴的同时要求秦中下级官吏继续工作宣传“约法三章”,迅速稳定局面。刘邦迫于项羽军事压力(10万对40万)让出关中后项羽入关:屠咸阳、杀子婴、烧阿房、抢财物。项羽自称盟主,将关中分为三国:秦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史称“三秦”,并杀死楚怀王,刘邦被封为“汉王”。(清末湖南才子易实甫诗:二十有才能逐鹿,八千无命欲从龙。咸阳宫阙须臾火,天下侯王一手封。)

◎泽被万事的两大水利工程:1)灵渠,33公里,连通漓江和湘江,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2)都江堰。

秦始皇统一中国

五、汉朝(公元前206-公元220,426年)

1)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3228年)

◎垓下之战(垓下,今安徽固镇):汉五年(前202年),刘邦、韩信夹击项羽于垓下,大败项羽,项羽逃至乌江(今安徽和县)自杀身亡。

◎世系表:

(1)高祖刘邦(前206-前195)(2)惠帝盈(前194-前188)(3)高后吕雉(前187-前180)(4)文帝恒(前179-前157,刘邦与小妾薄氏子,与吕后子均被吕雉所害,开创“文景之治”)(5)景帝启(前156-前141)(6)武帝彻(前140-前87,为帝54年,人口已达六千万)(7)昭帝弗陵(前86-前74,武帝与其晚年宠爱的钩弋夫人子,其与卫青姐、皇后卫子夫之子太子刘据被废(前128-前91),受冤而亡——这也是武帝一生之中少有的悔事)(8)宣帝询(前73-前49,刘据孙、霍光婿,为武帝托孤大臣、霍去病弟所立)(9)元帝奭(前48-前33,奭音同是)(10)成帝骜(前32-前7,其皇后为历史上“四大美女”之一的赵飞燕——环肥燕瘦之燕)(11)哀帝欣(前6-前1)(12)平帝衎(前1-公元5,衎音同看)(13)孺子婴(6-8)(14)王莽(9-23,改国号新)

◎刘邦对秦“二世而亡”非常警惕,叫陆贾总结历史兴衰供其镜鉴,陆贾写论文12篇,并合为一书,刘邦亲自命名《新语》,对刘邦的主要建议为:事逾烦,天下逾乱;法逾滋,而奸逾炽;兵马逾设,而敌人逾多。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刘邦深以为然。确立了自高祖到景帝时期用“黄老之术”无为而治的治国方针。陆贾名句(对高祖说):天下马上得之,但不可马上治之。

◎白登之围:高祖七年(前200),刘邦亲率大军32万北伐匈奴,现在铜辊(今山西沁县)告捷,后因冒进,刘邦所率先头部队被冒顿(音莫读)单于40万大军围困于平成白登山(今山西大同东北马铺山)与主力部队失去联系,被围困7天7夜后采用陈平计突围。此后刘邦不敢再伐匈奴,和亲政策自此开始,直到武帝时终结。

◎文帝时,大政治家晁错提出“贵粟政策”(可以用米换官、抵罪,使得国家粮食迅速充盈、商人由贱而贵、农民由贫而富),国家逐渐强盛。景帝时,他又提出“削藩策”,导致刘氏诸侯国的强力反弹,进而引发“七国之乱”,为了瓦解“七国”的反叛,景帝腰斩晁错与市(是西汉最大的政治冤案),但叛军并未因此停止进攻,后在大将周亚夫及景帝亲弟梁王的统领下灭七国,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为武帝时期的强盛打下基础。

◎狼居胥:今内蒙古乌兰巴托东

◎武帝时《太初历》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

汉武帝: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君主

2)东汉(25-220)

◎世系表:

(1)光武帝刘秀(25-57,刘秀是开国皇帝中杀害开国功臣最少的帝王)(2)明帝庄(58-75,佛教传入中国)(3)章帝炟(76-88,炟音同达)(4)和帝肇(89-105)(5)殇帝隆(106)(6)安帝祜(107-125,祜音同户,福意)(7)少帝懿(125)(8)顺帝保(126-144)(9)冲帝炳(145)(10)质帝缵(146,缵,音同钻,继承意)(11)桓帝志(147-167)(12)灵帝宏(168-189)(13)废帝辩(189)(14)献帝协(189-220)

◎东汉张仲景被称为“医圣”,与其同时期的华佗的麻醉学和腹腔手术领先世界。和帝时期的宦官蔡伦改进了西汉中后期的造纸术,使其得到推广。到了晋朝,其方法再度得到改进,使纸张变得物美价廉。

六、三国(190-280,自董卓乱政的190年始,280年晋灭吴结束90年的混乱)

◎263年,魏灭蜀;265年司马炎篡魏,建立晋;晋与吴南北对峙,280年晋灭吴

◎魏(196-265)、蜀(208-263)、吴(200-280)

三国鼎立

七、晋(265-420155年)

1)西晋265-31651年)

◎世系表:

(1)武帝司马炎(265-290)(2)惠帝衷(290-306)(3)怀帝炽(307-313)(4)愍帝邺(313-316,愍音同敏)

2)东晋(316-420)

◎世系表:

(1)元帝睿(317-323)(2)明帝绍(323-326)(3)成帝衍(326-342)(4)康帝岳(343-344)(5)穆帝聃(345-361,聃音同单,353年3月3日,王羲之作《兰亭集序》)(6)哀帝丕(362-365)(7)废帝(海西公)奕(366-371)(8)简文帝旻(371-372)(9)孝武帝曜(373-396,曜音同耀,照耀意)(10)安帝德宗(397-418)(11)恭帝德文(419-420)

◎永嘉南渡:永嘉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永嘉四年(310年),匈奴首领刘曜、羯族首领石勒攻击西晋,刘曜攻下洛阳,大肆屠杀汉人,洛阳焦土,官民被迫南逃。是时,琅琊王司马睿任镇东大将军,驻兵建邺(今南京),拥有较大势力,成为众多官员依附的对象。317年拥其为晋王,318年称帝,建都建康(今南京,因避司马邺讳,改名建康)。

◎东晋北伐:

(1)祖逖北伐:

(2)桓温北伐:桓温曾三度北伐,深得民心,战功赫赫,可惜统治阶级安乐于南方,消极北伐,在桓温收复洛阳后统治阶级也不愿意回都洛阳,致使收复的失地复失。桓温是明帝驸马。

◎刘裕代晋:420年,恭帝司马德文将帝位禅让于军功赫赫的宋公刘裕,是为武帝,史称“刘宋”。

◎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曾孙;鸠摩罗什弟子僧肇(384-414)31岁作《肇论》

◎“六朝古都南京”:三国吴、东晋、南北朝时期的宋齐梁陈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王弼注《易经》《老子》《论语》等,释“玄”为“冥”(幽远),“无”是“玄”的核心,也是“道”的本体。《易经》《老子》《庄子》被称为“三玄之学”。

◎竹林七贤:阮籍、嵇康(著《养生论》)、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

◎建安文学:“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196-220),代表人物有曹操三父子和“建安七子”。曹丕《燕歌行》(二首)(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诗。

佛教伟大奇才鸠摩罗什

八-1、南朝(420-589,“南”指中国南方,核心区域为长江流域)

1)宋(420-479

◎世系表:

1)武帝刘裕(420-422)(2)少帝义符(423-424)(3)文帝义隆(424-453,刘裕子、少帝弟)(4)孝武帝骏……(8)顺帝准(477-479

◎文帝时史称“元嘉之治”。文帝被其子刘劭所杀,不就刘劭又被其三弟刘骏所杀……,刘宋皇族间连年混战。479年,权臣萧道成废宋顺帝刘准,自立为齐高帝,史称“南齐”或“萧齐”。

2)齐(479-502

502年,权臣萧衍灭宋,自立为梁武帝。

3)梁(502-557)

◎世系表:

(1)梁武帝萧衍(502-549,期间达摩祖师东渡来中国,与梁武帝有过会面)(2)简文帝纲(550-551)(3)元帝绎(552-554,绎音同易,亡国时烧掉自己14万册藏书,认为是亡国之源)(4)敬帝方智(555-557)

◎武帝时,大臣周兴嗣作《千字文》

◎557年,权臣陈霸先废敬帝,自立为陈武帝,国号陈。

4)陈(557-589)

◎世系表:

(1)陈武帝陈霸先(557-559)……(5)后主叔宝(583-589)

◎589年,隋军南下,攻破建康,陈叔宝被俘,陈亡,隋统一中国。

◎东晋及南朝佛教非常发达,不少皇帝笃信佛教,并大造佛寺,老百姓由于生活艰难亦幻想从佛教中找到出路。

以上是东晋灭亡后南方(长江流域)的历史。

以下是西晋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的历史:

-2、五胡十六国317-439

◎西晋灭亡之后,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称为北方各族主战场,主要参与的民族有匈奴、羯(音同竭)、氐(音同底)、羌、鲜卑,史称“五胡十六国”。一直到439年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的120多年中,黄河流域一直战乱纷纷,没有宁日。

◎十六国第一阶段(317-352)主要国家:前赵(匈奴人刘曜,音同耀)、后赵(羯人石勒)、冉魏(汉人冉闵)

◎十六国第二阶段(352-383)主要国家:前燕(鲜卑,慕容氏)、前秦(苻健—苻生—苻健侄儿苻坚,苻音同符,366年始建莫高窟)

◎十六国第三阶段(383-439):这个时期是北魏灭北凉统一北方时期。北魏的前身是代国,为前秦所灭,淝水之战后拓跋珪借机复国(拓跋,姓,音同拖把)。

◎十六国:1成(汉)、2赵(前赵、后赵)、3秦(前秦、后秦、西秦)、4燕(前燕、后燕、西燕、北燕)、5凉(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1西夏。前后共计十六国。

◎各族代表人物:羯(石勒)、匈奴(刘渊)、鲜卑(拓跋珪、慕容氏)、氐(苻坚,97万秦军可“投鞭断流”,攻打东晋淝水之战大败)。

-3、北朝(439-581

1)北魏(386-534

◎北魏世系表:

(1)道武帝拓跋珪(386-409)(2)明元帝拓跋嗣(409-424)(3)太武帝拓跋焘(424-452,一代雄主,灭北凉统一北方,形成南北对峙)(4)隐王拓跋余(452)(5)文成帝拓跋濬(452-465,濬音同汛)(6)献文帝拓跋弘(465-471)(7)孝文帝元宏(471-499,改汉姓,拓跋改姓元,开凿龙门石窟)(8)宣武帝元恪(499-515,502年开凿麦积山石窟)(9)孝明帝元诩(515-528)(10)孝庄帝元子攸(528-530)(11)长广王元晔(530-531)(12)节闵帝元恭(531)(13)安定王元朗(531-532)(14)孝武帝元脩(532-534,脩音同修)

◎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0年东魏被北齐所灭、556年西魏被北周取代。

◎孝文帝(471-499)元宏之改革:改革其实是在其祖父文成帝拓跋濬的皇后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孝文帝即位时只有5岁,开始改革那年他也只有18岁,从即位到490年冯太后死时,冯太后一直临朝,冯太后死后,孝文帝亲政,继续改革并取得巨大成功:1)从山西平城(今大同)迁都洛阳,强化了对中原的控制;2)改易习俗:a)穿汉服b)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c)迁到洛阳的鲜卑人死后即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d)改汉姓,定门第等级(拓跋改姓元,为最高门第,其余姓按音同改),以与汉族通婚为荣。以上措施极大的推动了北方民族融入华夏文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因反对改革而纠集贵族造反的太子恂(音恂)均被杀。499年,孝文帝病死,年仅33岁,北魏走向衰落。

◎北魏末期,仅洛阳就有佛寺1300余所,全国(北魏)僧尼200余万人。

2)北齐(550-577

东魏权臣高欢“执政”16年后于550年病死,其子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而自立,国号齐,史称“北齐”

3)北周(557-581

556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废西魏恭帝,称天王,国号周,史称“北周”。577年,周武帝宇文邕(561-578)灭北齐,至此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区域被北周统一。581年,北周权臣杨坚废静帝,自立为帝,国号隋,都长安,从此,中国北方结束北朝时期,进入隋朝时期。589年,隋军南下,攻破建康,陈叔宝被擒,陈朝亡,隋统一中国,从316年西晋灭亡后中国重归一统。整个魏晋南北朝这400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其混乱的时期,帝王穷奢极欲、皇族争斗、权臣当道……。

九、隋朝(581-618,37年)

◎世系表

1)文帝坚(581-604)(2)炀帝广(604-618

◎隋朝开始科举制度。

十、唐朝(618-907,总289年,以755年“安史之乱”分为前唐和后唐)

◎世系表

1)高祖李渊(618-626)(2)太宗世民(626-649,开创“贞观之治”)(3)高宗治(649-683,开创“永徽之治”)(4)中宗显(683-684,第一次登基)(5)睿宗旦(684,第一次登基,唐玄宗父)6)武则天瞾(684-704,改国号周,瞾音同照)7)中宗显(705-710,第二次登基)(8)殇帝重茂(710)(9)睿宗旦(710-712,第二次登基)(10)玄宗隆基(712-756,为帝45年,开创“开元盛世”,李杜时期)(11)肃宗亨(756-762,王维时期)(12)代宗豫(762-779)(13)德宗适(779-805)(14)顺宗诵(805)(15)宪宗纯(805-820)(16)穆宗恒(820-824)(17)敬宗湛(824-826)(18)文宗昂(826-840)(19)武宗炎(840-846)(20)宣宗忱(846-859)(21)懿宗漼(859-873,漼音同催)(22)僖宗儇(873-888,儇音同轩)(23)昭宗晔(888-904)(24)昭宣帝(哀帝)柷(904-907,音同祝)

◎武则天名瞾,山西并州(今文水县)人,其父武士彟(音同霍)初为木材商人,后追随李渊反隋,官至工部尚书、荆州都督,封应国公。武则天14岁入宫,为太宗才人(妃嫔称号,正五品),太宗死后入感业寺为尼,后高宗李治将其召回宫中,任昭仪(妃嫔称号,正二品),她通过阴谋使高宗于永徽六年废除王皇后而立其为后。由于李治长期患病,且与众多老臣矛盾重重,武则天逐渐掌权,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与683年病逝后,武则天杀太子(长子)李贤后先立三子李显为帝、次年又立四子李旦为帝,实际当权。期间对唐宗室及大臣进行了大清洗,690年公开称帝,降睿宗为皇嗣,改国号“周”。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人趁其病重,发动政变,迎中宗李显复位,复唐,同年武则天病死。从皇后当权到病死退位,实际掌权长达50年之久。

◎中宗复位后,皇后韦氏当权,欲效仿武氏称帝,重用武氏侄子武三思,贬复国功臣张柬之为新州司马(于任上愤恨而死)。太子李重俊杀武三思,中宗李显在韦后及女儿安乐公主的胁迫下杀死太子,不久,韦后及安乐公主毒杀中宗(安乐公主曾要求中宗封其为“皇太女”,被拒)。中宗四弟睿宗李旦之子李隆基联合姑母太平公主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拥睿宗复位。712年,睿宗让位李隆基,自立为太上皇。玄宗即位不久,太平公主密谋政变夺权,玄宗诛杀太平公主及其党羽,至此,动荡八年之久的政局才得以平息。

◎杨贵妃初为玄宗子寿王妃。

◎现存最早的王羲之于公元353年3月3日(农历)做的《兰亭集序》为唐中宗第一次为帝时的临摹品。

◎安史之乱(755-763):安禄山、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率兵15万,于756年攻下洛阳,安禄山称帝,国号大燕,757年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759年安庆绪被史思明杀,761年史思明又被其子史朝义杀。763年被郭子仪、李光弼联军平定。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黄巢起义:黄巢,盐商。880年,经历10年南北转战后,黄巢占领长安,唐僖宗逃往成都,黄巢在长安称帝,国号大齐。883年,被唐大将李克用追击,于泰山自杀。失败原因:1)对逃往成都的唐僖宗未能乘胜追击;2)游击作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的意识,连东都洛阳这样的大都市和战略要地也不设防;3)大将朱温和宰相尚让的降唐。

◎唐亡:904年,宣武节度使朱温(全忠)杀死宰相崔胤,挟持昭宗迁都洛阳,8月杀死昭宗,立昭宗幼子13岁的李柷为帝,是为哀帝。907年废哀帝,改国号梁,史称“后梁”,自立为帝,史称梁太祖,都汴(今开封)。

◎佛教中的宗派禅宗由南印度人达摩(始祖)在北魏时期创立,武则天时分为南北二宗。北宗的创立者为神秀,他主张渐悟说,认为要通过长期的苦修,扫除一切杂念,才能渐悟成佛(作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南宗创立者慧能(六祖)主张顿悟说,认为佛在心内,不必外求,不用苦心修行及读众多佛经,只要静心省悟,即可顿悟成佛。慧能的方法简便易行,因而压倒了北宗,得到广泛流传,甚至压倒了其余所有佛教宗派,与道教形成鼎足之势(作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李白、贺知章为道教拥趸。

◎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初,由阿拉伯人穆罕默德创立的,唐代由伊朗人传入中国。

◎清人所编《全唐诗》共收录唐代2200多名诗人48900多首诗。

备受争议的玄武门之变

十一、五代十国(906-960,北方五代、南方十国,54年)

◎907年唐灭亡后,北方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南方则先后建立了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南平)及山西一代的北汉共十国。

十一-1、五代(北方)

1)后梁(907-923,都开封)

◎世系表

(1)太祖朱温(907-912)(2)末帝瑱(913-923,瑱音同真)

2)后唐(923-936)

◎世系表

(1)庄宗存勖(923-926,李克用子)(2)明帝亶(926-933,亶音同胆)(3)闵帝?(933-934,姓名无确实记录)(4)废帝?(934-936,姓名无确实记录)

3)后晋(936-947)

◎世系表

(1)高祖石敬瑭(936-942)(2)出帝重贵(942-947)

◎为叛变夺取后唐政权,石敬瑭以割地(幽云十六州)、称臣、称子为条件,要求比其小10岁的契丹主耶律德光出兵,中原地区自此失去北方屏障。

4)后汉(947-950)

◎世系表

(1)高祖刘知远(947-948)(2)隐帝承祐(948-950)

5)后周(951-960)

◎世系表

(1)太祖郭威(951-954)(2)世宗柴荣(954-959,郭威养子)(3)恭帝宗训(959-960,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十一-2、十国(南方)

1)吴(892-937)

2)南唐(937-975)

◎世系表

1)李昇(937-943)(2)李璟(943-958)(3)李煜(958-975

3)吴越(893-978

4)楚(896-951

5)南汉(905-971

6)闽(892-946

7)前蜀(891-925)王建(891-918,曾有诗句“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二州”)、王衍(918-925

8)后蜀(925-965)孟之祥、孟昶

9)荆南(南平)(907-963

10)北汉(951-979

十二、宋朝(960-1279318年)

1)北宋960-1127167年,都开封)

◎世系表

1)太祖匡胤(960-976)(2)太宗光义(976-997)(3)真宗恒(997-1022,寇准时期)(4)仁宗祯(1022-1063,开国名将曹彬孙女为皇后,此阶段人才辈出: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5)英宗曙(1063-1067)(6)神宗顼(1067-1085,顼音同须)(7)哲宗煦(1085-1100,煦音同须)(8)徽宗佶(1100-1125,佶音同吉,北宋时期最黑暗的25年)(9)钦宗桓(1126-1127,桓音同环)

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帝王之一赵匡胤

◎979年北宋统一五代十国,但疆域完全无法与汉唐相比,中国境内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几个民族政权与其对峙。

◎太祖君臣在总结唐末及五代君弱臣强、政权屡更的历史后,认识到“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于是逐渐加强中央集权:(1)去掉殿前都点检这个重要军事职位(太祖在后周时期担任的职务),禁军由皇帝亲自统率;(2)杯酒释兵权;(3)兵无常帅,帅无常兵;(4)文官统率军队;(5)科举中增加殿试环节,由皇帝亲自选拔高级人才。以上改革大大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但是军队战斗力也大为减弱。

◎992年,四川青城县(今灌县)茶农王小波起义,口号“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毛泽东“打土豪,分田地”来源于此。

◎庆历新政: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9月,范仲淹(989-1052)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韩琦、杜衍、富弼、欧阳修等的支持下,向仁宗提出十项改革措施(《答手诏条陈十事》),涉及到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仁宗全部采纳,并在全国推行。但遭到反对派反对,范仲淹被诬告欲废掉仁宗。一年后,改革失败,范等人均被贬离京城。但是为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1021-1086),22岁中进士。1058年呈《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深刻的表达了他的变法思想,但未得到仁宗的重视。1063年3月,仁宗去世。继位的英宗有改革之志,但受到皇太后和保守派牵制,未能进行。1067年5月,英宗死,其子神宗继位,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改革16年后的1085年,神宗去世,年仅10岁的哲宗继位,其祖母高太后摄政,重用因反对改革而被罢黜的保守派领袖司马光,变法人物全部被贬,一年间,新法全部被废止,史称“元祐更化”,同年,王安石抱恨而死。其改革曾全方位增强国力。1093年,高太后死,哲宗亲政,重启改革,原改革派被起用,保守派遭贬,史称“哲宗绍述”。但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新法亦多为派系斗争所利用,基本上起不到积极作用,自此,北宋江河日下。

◎仁宗时,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北宋造船技师独步世界。开封人口超过100万。出现世界上最早纸币“交子”。

◎北宋主要与辽对抗,南宋主要与金对抗。金灭北宋及辽,蒙古灭金、西夏、吐蕃(西藏自此并入中国版图)和大理。

◎针灸学在北宋达到顶峰,北宋针灸学家、太医王惟著有《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音同述)三卷。

◎北宋沈括著《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名著。

2)与北宋对峙朝廷:

2-1、辽朝(916-1125209年)

◎契丹原是鲜卑族的一支,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奴隶制国家,国号大契丹,947年改为辽。

◎世系表

1)太祖耶律阿保机(916-926)(2)太宗德光(926-947)(3)世宗阮(947-951,947年改国号大契丹为辽)(4)穆宗璟(951-969)(5)景宗贤(969-982)(6)圣宗隆绪(982-1031,辽朝鼎盛期,1004年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7)兴宗宗真(1031-1055)(8)道宗洪基(1055-1101)(9)天祚帝延禧(1101-1125,祚音同做,福意,1125年被金擒获,辽亡)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在经历25年战争之后缔结的盟约,此盟约不仅结束了两国战争,而且为北宋带来了近百年和平,是宰相寇准的卓越功绩。1004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20万南下,深入宋境。多数大臣及宋真宗都想南逃,惟宰相寇准主战,并说服真宗亲征。两军于澶州(又称澶渊,音同缠,今河南濮阳)决战。辽大将萧挞览战死后,辽提出议和。1005年1月,双方达成盟约:辽宋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宋辽岁币10万两、绢20万匹,辽宋仍旧以白河沟为界。此后宋辽百年之间再无大的战争,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派使者多达380次,双方有灾难时均互相赈灾。宋真宗崩逝消息传到辽朝后,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辽朝中央官制分南面官制和背面官制,南面治汉人州县,沿袭唐以来官制,官员多用汉人;北面治宫廷、部族,官名不同于南面,官员均由契丹贵族担任,权力远高于南面官员。

2-2、西夏(1038-1227189年)

◎西夏为党项族所建,党项族是羌族的一支,原以拓跋部为最强,唐时依附于唐,唐僖宗时赐以李姓。西夏制度基本仿宋制,经历几番与宋的战役(虽基本都以宋败)后,西夏国力不支,加之与辽同盟破裂,担心两面受敌,遂与1044年向宋称臣,但宋每年向其输送白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

◎世系表

(李继迁和李德明父子建国)后:(1)景帝元昊(1038-1048)(2)毅宗谅(1048-1067)(3)惠宗秉常(1067-1086)(4)崇宗乾顺(1086-1138)(5)仁宗仁孝(1139-1177)(6)桓宗纯佑(1177-1206)(7)襄宗安全(1206-1211)(8)神宗遵顼(1211-1223)(9)献宗德旺(1223-1226)(10)末帝哯(1226-1227,哯音同现)

2-3、金朝(1115-1234119年,女真族,中国东北)

◎世系表

(1)完颜阿骨打(旻)(1115-1123)(2)太宗昊乞买(晟)(1123-1135)(3)熙帝亶(1135-1149)(4)海陵王亮(1149-1161)(5)世宗雍(1161-1189)(6)章宗璟(1189-1208)(7)卫绍王允济(1208-1213)(8)宣宗珣(1213-1223)(9)哀宗守绪(1223-1234)(10)末帝承麟

◎宋金海上之盟:金国连胜辽,宋徽宗朝廷认为辽必亡,想借机收回幽云十六州,1120年与金缔结盟约:1)两国地位平等;2)宋金夹击辽,长城以北的中金由金攻取,长城以南的燕京由北宋攻取。灭辽后,燕云地区归宋西京之地在擒获天祚帝后归宋;3)宋给辽的岁币转给金。金军攻辽势如破竹,而以宦官童贯为帅的北宋在金的一再要求下才进攻燕京,还久攻不下,无奈邀请金同攻,攻下燕京后金不愿将燕京给宋,多方交涉后,金同意在岁币增加一百万贯的前提下将已经被金洗劫一空的燕京交给宋,但宋的虚弱无能已经暴露无遗。1125年,辽帝被金擒获,辽亡。

◎靖康耻:靖康元年(1126年)8月,金军第二次南侵,9月占太原、11月破开封,并掳走徽宗、钦宗、后妃、宗室、大臣三千余人北归,北宋灭亡(南宋创立者、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在外招募兵马勤王而幸免于难)。二帝先后死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县)。(1125年,金军第一次围困开封时,徽宗将地位禅让于其子赵桓,即钦宗。)

3)南宋(1127-1279,152年)

◎1127年,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商丘)继位(后迁都临安,今杭州)。北宋有四京: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北京大名府、南京应天府。

◎世系表

(1)高宗赵构(1127-1162,无子)(2)孝宗昚(1162-1189,赵匡胤子赵德芳之后,昚音和意均同慎)(3)光宗惇(1189-1194)(4)宁宗扩(1194-1224)(5)理宗昀(1224-1264,赵匡胤子赵德昭后)(6)度宗禥(1264-1274,禥音和义均同祺)(7)恭帝显(1274-1276)(8)端宗罡(1276-1278)(9)帝昺(1278-1279)

◎南宋初期的四大抗金名将岳飞、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取得了一系列的抗金胜利,并制造出了极好的全国相应的北伐局面,可惜高宗一直没有收复失地的想法,整个南宋时期几乎都是在议和中度过的,哪怕战事占优时也会主动签下屈辱性的合议。

◎金朝城市在商业发展中,首先出现中国商业协会“行”(布行)。大定29年(1189年)修卢沟桥。南宋谚语“苏(苏州)湖(湖州)熟,天下足”。南宋时,泉州已经取代广州成为最大的外贸口岸,广州是唐朝最大的贸易口岸。

◎理学: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吸收了一些佛道观点而形成的唯心主义新儒家哲学,因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要内容更,所以称理学。核心代表人物为周敦颐(创始人,1017-1073)、程颢、程颐、朱熹。

◎朱熹:1130-1200,福建三明人,理学集大成者,是孔子之后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也是杰出的教育家和大学者,他继承和发展了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周敦颐弟子)的客观唯心主义思想,将“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基本范畴,他主张理和气是并存的,密不可分的,但是有先后主次之分,他认为理生气,气分阴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即理是万物之源,是第一性的,气是第二性的。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对立物组成,二者不并立,一方胜一方。他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两方,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应“去人欲,存天理”。理学由周敦颐发明,经二程弘扬,再经朱熹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所以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倍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封建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全宋词》共收录1330宋代词人20400余首词。

◎《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认为纪传体史书烦冗难读,不利于统治者从中鉴戒历史得失,于是决定编纂一部从战国到五代的编年体史书(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为孔子作《春秋》)。宋神宗命名为《资治通鉴》,取“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全书共294卷,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司马光在书中写了很多评论,都是以儒家正统观点总结一些王朝兴衰或帝王成败的经验教训,以供宋朝统治者借鉴。其政治思想比较保守。

◎袁枢《通鉴纪事本末》是对《资治通鉴》的改编,将其中同一或相关内容编辑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述史事之原委(故名“纪事本末”),是第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

中国历史上最凄凉、悲惨的亡国之耻:靖康耻

十三、元朝(1271-1368,97年)

◎世系表

(1)太祖成吉思汗(1206-1227)(2)太宗窝阔台(1229-1241)(3)定宗贵田(1246-1248,窝阔台子。备注:1242-1245太宗之皇后乃马真临朝,1249-1250定宗之皇后海迷失临朝)(4)宪宗蒙哥(1251-1259,拖雷长子)(5)元世祖忽必烈(1260-1294,忽必烈相当崇拜汉文化,根据《易经》“大哉乾元”于1271年改国号蒙古为元,并定都大都——今北京,全国用汉法、汉制)(6)成宗铁穆耳(1295-1307)……(13)文宗图帖木儿

◎成吉思汗有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蒙哥是其长子、忽必烈是其四子)

◎蒙古草原上因鞑靼部最强,因此史书上常以鞑靼为各部的统称。“成吉思汗”,蒙古语为大海的意思。

◎蒙古的三次西征:1)1219-1225,铁木真亲征,征服自中亚西至黑海东岸地区。2)1235-1244,铁木真已死,大汉窝阔台派拔都(铁木真长孙)、贵田(窝阔台子)、蒙哥(拖雷长子)三位铁木真孙子西征,占领了黑海以北地区,接着又攻占了俄罗斯、波兰、匈牙利、奥地利。3)1253-1259,大汉蒙哥派子旭烈兀攻占伊朗、阿拉伯、巴格达、大马士革。三次西征所得土地均封给贵族,形成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汗国,因此形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但因只是军事征服下的联合体,缺乏共同的经济、文化基础,各国建立以后独立发展,很快成为不相关联的国家,但在元朝中期以前,元与各汗国联系比较密切。

◎南征灭西夏、灭金、降吐蕃、灭大理。

◎蒙哥战死:1258年,宪宗蒙哥以三路大军攻宋:忽必烈攻鄂州、兀良合台自云南回师攻潭州(今长沙)、蒙哥亲自攻打重庆。蒙哥在攻打钓鱼城时被知州王坚炮火击毙。蒙哥战死后,蒙古内部汗位争夺极其激烈,忽必烈为争汗位,与南宋贾似道秘密议和,战争暂停。忽必烈回师与留守京城的弟弟阿里不哥征战四年,阿里不哥战败。

◎精通并推崇汉文化、曾辅佐金国的契丹人耶律楚材辅佐成吉思汗及窝阔台三十几年,为蒙古人以汉法统治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第二代皇帝成宗之后,皇位的争夺就绵延不绝,1328-1333更是五年五帝,这造成统治集团的四分五裂和蒙古政权的逐渐动摇。

◎元朝将吐蕃(今西藏)并入中国版图。

◎元朝最流行佛教,其次是道教,成吉思汗对全真教教主丘处机便推崇备至。

中国历史上最雄威的君王成吉思汗

十四、明朝(1368-1644,276年)

◎世系表

(1)太祖朱元璋(1368-1398,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中杀害功臣最多的君主)(2)惠帝允炆(1399-1402,太祖之孙、早死的太子朱标之次子,即建文帝)(3)成祖棣(1403-1424,太祖子、燕王,永乐大帝,1421年迁都北京;诛方孝孺十族——含老师一族)(4)仁宗高炽(1425)(5)宣宗瞻基(1426-1435)(6)英宗祁镇(1436-1449,自宦官王振开始了明朝的宦官专政,1449年土木堡被瓦刺俘虏)(7)景帝祁钰(1450-1456)(8)英宗祁镇(1457-1464,第二次执政)(9)宪宗见深(1465-1487)(10)孝宗祐樘(1488-1505)(11)武宗厚照(1506-1521,王阳明时期)(12)世宗厚熜(1522-1566,嘉靖帝,在位45年不用宦官,熜音同聪,重用大奸臣严嵩)(13)穆宗载垕(1567-1572,垕音及义均同厚)(14)神宗翊钧(1573-1620,万历援朝,张居正与袁了凡时期)(15)光宗常洛(1620)(16)熹宗由校(1621-1627)(17)思宗由检(1628-1644)

◎胡蓝之狱:开国功臣、左丞相胡惟庸,大将凉国公蓝玉恃功而傲、专权跋扈、不知自制,朱元璋借机大杀功臣及其家属,死者四万五千之多,开国功臣几乎被杀尽(致使随后登基的建文帝无人可用),得以善终者唯汤和等数人,他是历史上杀功臣最多、最狠的一个开国皇帝(刘秀几乎没有杀一个开国功臣)。

◎靖难之变:朱元璋共26子,除一子早死及一太子外,他分封其余24子为王,分别镇守边疆及各地,他原以为如此其政权就稳如铁桶。1398年,朱元璋死,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后就开始为稳固政权而削藩,首先被废为庶人的就是卫戍北京的燕王朱棣的弟弟,然后计擒朱棣失败,朱棣反。四年战争后朱棣胜,并于1402年继位,成为一代雄主。死于对蒙古残部的第五次亲征途中。

◎土木堡之变:1449年,瓦刺(明朝初期,蒙古分裂为瓦刺和鞑靼等部落)兵分四路攻打大明,首领也先亲攻大同,英宗不顾众大臣反对,在宦官王振的挟持下亲率大军55万迎战,在土木堡大败,英宗被俘,王振被部将樊忠杀死。

◎北京保卫战:1449年,也先挟土木堡大胜之于威挟持英宗攻打北京,兵部侍郎于谦坚持固守。英宗帝景帝朱祁钰即位,封于谦为兵部尚书,统率三军,大胜瓦刺,瓦刺送还英宗并退兵。

◎南宫复辟:1457年,英宗趁景帝病重之机夺位,杀于谦等主战派,政权复归腐败。

◎张居正:1525-1582,中国历史上著名政治家,任首辅大臣10年,尽心辅佐10岁登基的万历皇帝,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战将,使边疆20余年无战事,治国亦非常有成效,使明朝晚期出现少有的兴平景象。

◎王守仁(阳明):1472-1528,明中期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朱熹是客观唯心主义),宋明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官至兵部尚书。他继承和发展了南宋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心即是理”的主观主义宇宙观,提出“心外无物”的命题,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源。他说“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他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说。“良知”指存在于人内心深处的天理,是一种天赋的道德。什么是“致”呢?因为良知会被人欲所遮蔽,所以必须要靠“致”去去掉人欲,才能恢复良知的本性。他也讲“致知格物”,“致知”是要求“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使事事物物与良知天理相符合;格物是要求正人心,去恶存善,“格者,正也”。他的“知行合一”不是指认识和实践的统一,而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知决定行,在于消除一念中的不善,以防患于未然。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理学认为理是万物的本源。二程认为“理”就是“道”。王阳明: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1371-1433,姓马,回族,12岁入燕王朱棣府邸,为宦官,深得朱棣信任,朱棣称帝后赐郑姓。下西洋目的:1)宣扬国威;2)发展海外贸易;3)或寻建文帝下落。

◎万历援朝:倭寇之患,贯穿明朝始终。1590年,统一日本后的丰田秀吉提出借道朝鲜攻打明朝,遭到朝鲜拒绝。1592年(万历二十年),丰田秀吉攻打朝鲜,几乎迅速占领朝鲜全境,明朝出兵,大胜并赶走倭寇。1597年再攻朝鲜,次年丰田秀吉死,明朝联军反攻,再次赶走倭寇。

长相丑陋的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唯一大成者朱元璋

十五、清朝(1644-1911,267年)

◎世系表

(1)太祖努尔哈赤(1616-1626)(2)太宗皇太极(1627-1643,太祖第八子,1636年改国号后金为清、改民族女真族为满族)(3)世祖福临(1644-1661,顺治,1644年入关,都北京,1642牛顿出生)(4)圣祖玄烨(1662-1722,康熙,出现京剧)(5)世宗胤禛(1723-1735,雍正)(6)高宗弘历(1736-1795,乾隆,1776美国建国)(7)仁宗颙琰(1796-1820,嘉庆,颙音同勇、琰音同炎)(8)宣宗旻宁(1821-1850,道光,人口已超过4亿)(9)文宗奕詝(1851-1861,咸丰,慈禧太后老公,186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詝音同煮、智慧之意,31岁纵欲而亡)(10)穆宗载淳(1862-1874,同治,慈禧太后儿子,19岁死于花柳病)(11)德宗载湉(1875-1908,光绪,38岁死,同治堂弟,第一代醇亲王奕環子)(12)溥仪(1909-1911,宣统,奕環子即第二代醇亲王载沣子)

◎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爱新”是满语“金”的意思,“觉罗”是“族”的意思,“爱新觉罗”即金朝的遗族。努尔哈赤因经商的原因,熟悉汉语,熟读《三国演义》,1616年其建立“后金国”,立誓恢复祖先完颜阿骨打的事业,1636年其第八子皇太极改国号后金为清、改民族女真族为满族。1643年,皇太极死,庙号太宗,其子六岁的福临继位,由叔父多尔衮辅政,1644年顺治入京(李自成在北京称帝仅42天,39岁亡)

◎清朝四大名镇:河南朱仙镇、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镇、湖北汉口镇,商业繁荣,城镇繁荣。

◎康熙六下江南:1)巡视河工;2)体察民情;3)极尽简朴。乾隆六下江南:游山玩水、寻欢作乐、极度奢靡。

千古一帝康熙

文末:

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元和清的统治算不算异族统治?

这是一个极其庞大的历史哲学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有不同的认知和说法,在此,笔者不揣冒昧,简单表达一下个人观点。

按笔者对华夏历史的研究,我认为算不算异族统治主要考量于如下因素(核心应该从人文方面而非生物基因方面考量)

1、统治者是否认同炎黄子孙的身份?

2、统治者是否使用中华民族自始皇开始统一、演变的汉文字?

3、统治者是否使用汉语言?

4、统治者最终是否融入华夏文化?

依照上述因素来看,笔者个人认为元朝近百年的统治是异族统治。从这个角度来讲朱元璋的历史地位应该拔高,不过从历史纵向进程来看,不可能会有哪个异族能长期统治中国,因为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同化”能力——这也是几大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没有中断且硕果仅存的原因。

不过元朝有两位伟大的人物使得蒙古民族离华夏文明还不是太远且有越走越近的趋势,一位是忽必烈,一位是开国重臣两朝宰相契丹人耶律楚材。这两位都极其推崇汉文化。忽必烈更是遵循了中华几千年“当代统治者编纂上一朝代历史”的‘历史传统’,主持编纂《宋史》。(我们的正史《二十四史》就是这样一朝一代编写下来的——这是世界史上绝无仅有的成就!)历史不允许假设,我们姑且假设一下,如果元朝统治华夏时间再多出两百年,大概率也会完全被华夏文化“消融”。

文化力量之强大,在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得到了酣畅淋漓的体现。

不过,相对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九十七年转瞬而逝,经历华夏浩荡历史大开大合的整合,蒙古族早已是我们大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不可切割的一份子,这就是历史的伟大。

清朝不必说了,按照上述四条,毫无疑问它就是华夏多民族中的一员满族(其实为后金)“问鼎九尊”而已——江山轮流坐,哪有汉族一坐到底的道理?

(2018年9月初稿,历经2022年10月、2023年12月、2024年6月修订。)

作者简介:骨子里有着读书人的一丝清高,从来不把自己看作商人。传统文化爱好者,业余时间喜欢读读写写,所读书目以乾隆之前古书居多,所写文章以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传统文化及文化评论为主。欣胜达文化:有书想出版,就找欣胜达;写作、出版、发行一条龙服务。

欣胜达文化
读书人,文化事;谈古论今,文化核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