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日,看古人如何消暑

文摘   2024-06-23 10:20   中国  
古人对于夏季的养生很有讲究,从夏至开始,阳极阴生,阴气居于内,所以夏至以后,饮食要以清泄暑热、增进食欲为要。宋人张耒《夏至》诗中:“长养功已极,大运忽云迁。人间漫未知,微阴生九原。杀生忽更柄,寒暑将成年。崔巍干云树,安得保芳鲜。几微物所忽,渐进理必然。韪哉观化子,默坐付忘言。”由写夏至这一节气入手,道出了养生要洞悉时机变化、待机而动、顺势而为的深刻道理。

【明】仇英《竹梧消夏图》(局部)

史浩的《永遇乐·夏至》,从天水一色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两鬓青丝,皆伊染就,今已星星地”,揭示出人的养生也要顺应世间万物发展变化的哲理。

防暑饮食注重冷食、凉食、瓜果。文献记载,周朝已有掌冰的官吏和冰窖设施,如《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的记载。冬季贮冰,夏季食用,夏至节之后,皇家要拿出“冬藏夏用”的冰“消夏避伏”。而且从周代始,历朝沿用,进而成为制度,于是古代夏至的迎夏仪式,除了准备各种时令小吃,宫廷里还有一个“福利”,即“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百姓虽不能得冰,也有在这天喝冰饮的习俗。

自唐朝开始,出现了民间经营冰雪买卖的记录。如唐佚名的《迷楼记》中记载,隋炀帝时,宫人为邀宠,“各市冰为盘”,以致“京师冰为之踊贵,藏冰之家,皆获千金”。明朝“立夏日启冰……编氓(百姓)得卖买……卖冰者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明刘侗《帝京景物略》)。清代“土人置窨冰,街坊担卖,谓之‘凉冰’。或杂以杨梅、桃子、花红之属,俗称‘冰杨梅’‘冰桃子’(清顾禄《清嘉录·凉冰》)

唐代夏至节,时兴吃粽子、烤鹅。白居易有诗“忆在苏州日,常谙夏至筵。粽香筒竹嫩,炙脆子鹅鲜(《和梦得夏至忆苏州呈卢宾客》),看得人垂涎欲滴,足以让人食欲大动。唐代士人还有夏至后喝冰镇酒醪的习惯。唐人李德裕就有“荷静蓬池鲙,冰寒郢水醪(《述梦诗四十韵》)的诗句。

【宋】苏汉臣《荷塘消夏图》

南宋楼锷的《摊破浣溪沙》,则写出了在“夏半阳乌景最长,小池不断藕花香。电影雷声催急雨,十分凉”的日子里,“芡剥明珠随意嚼,瓜分琼玉趁时尝。双桧堂深新酿好,且传觞”的惬意。金赵秉文的《夏至》,也写出了诗人于“玉堂睡起苦思茶,别院铜轮碾露芽”之时,闲适地看着“红日转阶帘影薄,一双蝴蝶上葵花”的嬉戏趣味。

夏至吃狗肉和荔枝,是岭南一带的习俗,有“冬至鱼生夏至狗”之说。据相关资料记载,夏至杀狗补身,源于战国时期秦德公即位的次年,当时六月酷热,疫疾流行。秦德公便按照“狗为阳畜,能辟不祥”之说,命令臣民杀狗避邪,后来逐渐形成夏至杀狗的习俗。2010年年底,考古人员在一座战国秦墓的青铜鼎里发现了半鼎“狗肉汤”和疑似酒的液体,进一步印证了相关文献的记载。“立夏日,吃补食”的民谣,也说明补食从立夏就开始了。

陕西咸阳机场出土的战国秦墓青铜鼎(鼎里疑似“狗肉汤”)


当然,在消夏避伏的夏至日里,还有许多相关的民俗事项,如女性们互相赠送折扇、脂粉等什物。《酉阳杂俎·前集》卷一记载:“北朝妇人……夏至日,进扇及粉脂囊,皆有辞。”“扇”,借以生风;“粉脂”,以之涂抹,散体热所生浊气,防生痱子。

夏至日由春而夏,空气里开始弥漫暖香,这种香带着春的清新,又含着夏的明媚;这种香飘着浓淡相宜的热情,又蕴着姹紫嫣红的柔和。对此,陶渊明《读山海经》发出“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的感叹。

唐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中的“公门日多暇,是月农稍忙。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亭午息群物,独游爱方塘。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于焉洒烦抱,可以对华觞”,写出了夏至老百姓在地里耕作,以及正午时分那些人和物都在歇息时,只有自己在池塘里游来游去、无比惬意的情景,写出了夏至的闷热以及自己一人抛却烦恼、忘却忧愁的情感。

佚名《采莲消夏图》

白居易《首夏》:“林静蚊未生,池静蛙未鸣。景长天气好,竟日和且清。春禽馀哢在,夏木新阴成。兀尔水边坐,翛然桥上行。自问一何适,身闲官不轻。料钱随月用,生计逐日营。食饱惭伯夷,酒足愧渊明。寿倍颜氏子,富百黔娄生。有一即为乐,况吾四者并。所以私自慰,虽老有心情。”表现出的这份惬意、逍遥,自然而然,为农家之极乐矣。

宋王安石《初夏即事》:“石梁茅屋有弯碕,流水溅溅度两陂。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作者沉醉在风吹麦浪、清幽绿草的暖风里,看石桥茅屋环绕,听弯弯溪水细流,实在惬意得很。

宋洪咨夔的《夏至过东市》:“插遍秧畴雨恰晴,牧儿顶踵是升平。秃穿犊鼻迎风去,横坐牛腰趁草行。”农家秧都插完了,雨也晴了,放牛的牧童骑着牛回家了。

范成大《夏至》:“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他以乡村最为常见的现象,突出夏至景象,写出了老翁伴着孙辈玩耍的天真情趣和闲适生活。由于夏至和端午相去不远,所以范成大的夏至日,还用粽丝系臂,祈求健康。

大诗人陆游《立夏》则爱上了“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的清凉。

【明】陈洪绶《荷花鸳鸯图》

元人白朴的《天净沙·夏》:“云收雨过波添,楼高水冷瓜甜,绿树阴垂画檐。纱厨藤簟,玉人罗扇轻缣。”“纱厨藤簟”“罗扇轻缣”,既衬托女子居室的环境清幽,更衬托出“玉人”的窈窕形象。

杨万里则十分逗趣,他的《夏至后初暑登连天观》“登台长早下台迟,移遍胡床无处移。不是清凉罢挥扇,自缘手倦歇些时”说,来到连天观,一直在挥扇,当他停下来时,忙告诉大家,不是天气凉快了,而是手酸了,所以停下来歇会。

宋史浩《卜算子》:“符箓玉搔头,艾虎青丝鬓。一曲清歌倒酒莲,尚有香蒲晕。角簟碧纱厨,挥扇消烦闷。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天炎暑热,诗人挥扇解烦闷,却又在末尾告诉人们“唯有先生心地凉,不怕炎曦近”,这不就是“心静自然凉”的意思吗? 

(本文原载《文史知识》2019年第8期“本期话题”栏目,有删节)

欣胜达文化
读书人,文化事;谈古论今,文化核心。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