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高中生妈妈的话:孩子每天睡到中午起床,催了也没用,再催就要炸毛了,弄的咱也不敢叫也不敢催。中午起床吃完饭,也不愿意出门,也不去运动,有时候想尝试着让她改变一下吧,就说:我有自己的安排你不要管,咱也不敢多说,咱也说不过,感觉有点卑微。我很纳闷,你们家的高中生是不是也这样啊?另一位妈妈回应:我儿子一般睡到中午报菜名了才醒,我觉得无所谓了,难得孩子有时间睡懒觉。以后工作了想睡懒觉都没机会......
以上两位妈妈应对高中生孩子睡懒觉态度明显不同,前者想让孩子有早睡早起习惯,后者允许孩子睡懒觉。高中生孩子,为什么在假期睡不够呢?想起五一小长假,月儿同学和我一起去广州市城市规划中心参观,离开大厅时有个心愿墙,上面琳琅满目留下很多愿望,比如:我想做一名城市规划师、城市美容师一类,女儿当时随手写下的心愿是:我要睡够24小时!我看后好奇问她:为什么想拥有这个愿望呢?女儿捏着鼻子扮小猪样回:嗯嗯,目前太需要睡饱觉了,好想睡一整天呀。我点点她的头:果然是属猪的,明天罚你睡够24小时如何?孩子咧着嘴笑了。
目前暑假过了一个月,女儿至今一天懒觉都没睡过,每天基本8点半左右也就起床了。我打趣问她:你睡够24小时的愿望什么时候实现呢?她哈哈一笑:既然是愿望,当然是无限靠近了。偶尔9点半晚起,渔夫哥看见拍掌打趣说:哎呀,今天赶上鸡叫,起得真早啊!女儿莞尔一笑:我饿了,肚子咕咕叫,要吃早饭了...青春期孩子晚睡晚起,它主要包含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原因。首先,从生理层面上来讲,跟大脑分泌的“褪黑素”息息相关,褪黑素也被称为“黑夜荷尔蒙”,它的作用是帮助身体进入到休息模式,青少年孩子大脑的褪黑素释放相对会比成人晚两个小时,而褪黑素驻留的时间又比成年人长,所以孩子会习惯晚睡晚起。所以按照我们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青少年孩子按时作息,确实是对他们生理需要的挑战。在假期或周末,我们要允许孩子遵从自然作息的习惯,能够睡到自然醒,是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支持。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孩子生物钟的需求,也会少和他置气,反而伤了亲子关系。其次,孩子晚睡也会有一些心理因素的影响,比如说,当他晚睡时,我们家长通常会如何应对呢?很多时候,我们或会唠叨几句,或和孩子讲一通道理。如果孩子内心抵触,情绪压力反而会让大脑神经亢奋,长期以往,孩子大脑褪黑素分泌得越来越晚,反而想睡也睡不了了。曾听一些青春期孩子说:每当夜深人静,我的父母都睡着了,他们就肯定不会再来敲我的门,或者突然闯进来,也就不会打扰到自己了,他觉得这段时间特别的放松。想想我们年少时,是否也有过深夜点灯追小说、熬夜天马行空的惬意遨游时刻呢?
在现实中,诚如开头那位妈妈的分享:如果让孩子在假期自由管理睡眠时间,他们通常会熬夜到精疲力竭时才睡觉,然后次日睡到中午甚至下午才起床,这个现象除了跟前面分析的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两个因素相关,还有一点和孩子时间/精力管理的能力相关。
以上当我们了解孩子晚睡晚起的生理、心理原因之后,对孩子自会多一些理解,认识到他们并非刻意为之,少些唠叨说教和情绪对抗,也能多换位思考和达成共识,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作息习惯。
作为成年人,想想我们自己是如何应对假期的?是否一到长假就习惯黑白颠倒,成了夜猫子般昼伏夜出呢?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的,孩子每到晚上精神清醒时,如果总有好玩的事情发生,比如夜晚才能自由玩手机、上网聊天、打游戏、看剧,做一切喜欢的事儿,肯定会舍不得入睡,自然也早起不了。
假期是放松自由的,但持续的黑白颠倒肯定是不正常的,我不赞同孩子频繁熬夜,充足的睡眠是身心健康的保证,有利于白天工作学习效率,还有利于孩子情绪的调节。我们或许有过这样的经历,前一天非常郁闷,耿耿于怀的事情,睡一觉起来,便感觉云淡风轻了。因为充足的睡眠,会让大脑前额叶的情绪调节机制恢复,负面情绪自然就被消化掉了。
睡眠专家马修·沃克认为:睡眠不是大脑在休息,而是大脑更加忙碌的工作。“海马体”是大脑中与记忆联系最为紧密,它就像大脑的“收件箱”。“海马体”有一个特点,只有当睡眠充足时,它才能高效地工作,帮助孩子把白天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转化为长期记忆。当睡眠不足时,“海马体”就罢工了,即便熬的时间再长,大脑也不再接收任何信息了。
有研究显示,青春期孩子容易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充足的睡眠对于孩子的健康发展和学习生活真的太重要了。睡眠管理,其实就是时间和精力管理,不管大人还是孩子,要做好都不容易。首先,睡眠是身体心理的自然反应,我们或许有过类似的体验:躺在床上想早睡,刻意要求自己入睡,数完星星数绵羊,连大灰狼也数上百只,翻来覆去反而睡不着。所以放下思想包袱,“困了就睡、不困就起”,更能轻松入睡。在我们家,晚餐一般安排在6:30,饭后7:00和孩子下楼散步聊天半小时,大人9:00左右洗漱睡觉,让孩子感知到大人的生物钟,这也是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我们都听过耳熟能详的一句:健康睡眠要保持每天8小时。但如果想方设法要求睡够8小时,通常会适得其反。其实相较时长,我们更要关心睡眠质量高不高。如何判断睡眠质量高不高呢?有个参考准则是,关键看休息过后,你的注意力是否更集中,意志力是否更好。因为研究显示,脑力劳动者最需要花费的,也是最需要从休息中恢复的两个有限资源,是“注意力”和“意志力”。即好的睡眠不仅带来好的心情,也会产生好的动力。比如,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刷短视频和朋友圈就是休息放松,当下觉得爽,但刷完后会觉得更加疲沓,这就是注意力和意志力被过度消耗的结果。
最后,允许孩子自主切换行动,主动让大脑在不同的任务之间切换,让大脑不同的区块得到休息。比如,跨学科领域科学家柳比歇夫,会在书桌上同时摆三份写到一半的论著:数学、哲学、昆虫学。一个写累了,就换另一个学科继续写作,有效投入和稳定休息。我也在连续4小时的工作中穿插主业、兴趣爱好等完全不同的工作内容中切换,以此保持有效专注的投入。亲测有效。
我们家渔夫哥是早睡早起的代言人,他的生物钟基本定格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早上起来元气满满、工作效率高,早睡早起对他是非常自然的事,不需要意志力去坚持 。但我的生物钟更像“猫头鹰”,昼伏夜出,早睡更像飞机降落的长过程。月儿同学偏向能屈能伸,哪天爸爸提醒她早睡,她也能欣然接纳,哪天和我夜半私语,她也能熬得不亦乐乎。所以,当我听到月儿同学许下“我要睡够24小时”的愿望时,我不觉奇怪,也没有反驳她,而是好奇孩子愿望背后的动机是什么。我想,这个愿望遵从孩子自身的需要出发,孩子每天早起晚归,高中繁重的学业,挑战了她的时间管理能力,总有顾此失疲的时候。我们期望孩子做好时间和精力管理,那就更要尽量给她一些自由安排、放松、活动、娱乐的时间,让她体验到对自己时间的掌控感,这样在独处时也会做到更加张弛有度,管理好时间。今天的晚饭桌上,我们一家三口聊起最近各自在时间管理方面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渔夫哥说:每天早上运动半小时,唤醒能量满满的一天,为自己的坚持点赞;
月儿同学说:这个假期放松自由,也是假期学习任务(作业+预习)完成得挺高效,学习压力最少的一个假期,嘿嘿!月儿同学:口头上说说嘛,该摆的烂,该做的事,一样不能马虎,哈哈!我:我通过记录自己的时间,现在也越来越清晰知道,自己写一篇文章需要花费多长时间了。身处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都在感知和建立自己的时间观路上,当我们觉得自己的时间捉襟见肘时,不妨慢下来,把时间当成一面镜子,踏踏实实记录一下:时间都去哪儿了?所谓“活在当下”,谨记把精力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中去啊。遇见是缘,谢谢关注我们一家三口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