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公众号,
记得加星标哦~
“夜宵吃烤肉,吃出胆囊炎!”
“吃个炸鸡‘丢’了胆!”
……
类似的新闻标题
让我们不禁打个寒颤
又一个“节日病”“吃货病”它来了
急性胆囊炎是胆囊管阻塞和细菌侵袭引起的胆囊急性炎症。临床表现为右上腹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再转到右肋缘下的胆囊区),可伴发热、黄疸、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刺激还能造成胆囊壁坏死穿孔,甚至发生腹膜炎,出现休克。
如此“凶神恶煞”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
来预防它的发生呢?
1. 定期体检,关注胆囊、胆道健康,及时干预治疗:90%的胆囊炎与胆结石有关,食用生鱼片、黄鳝、泥鳅、田鸡、蛇等野味易带寄生虫入体。
2. 拒绝暴饮暴食,节制有度。
3. 清淡饮食,合理烹调:拒绝油腻饮食,少盐少油,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类;宜煮、蒸、烩、软烧等,少熘、炸、煎等烹调方法;食物温度适当。
4. 均衡营养: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补充维生素,限制摄入脂肪食物(动物脑、内脏、鱼卵、蛋黄等)。
5. 尽量侧睡。
6. 避免忧思郁怒,保持心情顺畅愉悦。
7. 注意保暖,防止腹部受凉。
8. 急性胆囊炎发作缓解后:可食清淡流质饮食或低脂、低胆固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少量多餐,充分饮水,防止疾病再发。
谨记预防8条
远离急性胆囊炎
关注自身从今天做起
健康度过每一天
急性胰腺炎的危害及治疗
急性胰腺炎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多见于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常见病因多与酗酒、暴饮暴食、胆道疾病、外伤感染及代谢性因素等有关。
其发病机制是多种病因导致胰管阻塞、胰管内压力骤然升高、胰腺血液淋巴循环障碍等致使胰酶在胰腺内被激活后引起胰腺组织自身消化、水肿、出血甚至坏死的炎症反应,临床上以急性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和血液中胰酶明显增高等为特点。
根据其病理特点常把急性胰腺炎分为水肿型和出血坏死型两种,水肿型胰腺炎较多见,其病变局限,经治疗后症状常于短期内消退或痊愈,预后较好。出血坏死型则较少见,少数重患的胰腺出血坏死,常继发感染、腹膜炎,器官功能障碍和休克等全身症状,病死率高,足见其发病急剧、病变部位广泛、预后较差。
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分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初期、轻症及尚无感染的患者均应采取禁食、胃肠减压、补液止痛、营养支持及应用生长抑素或胰酶抑制剂等治疗。严重者,继发感染或合并胆道疾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持续恶化的患者宜予以手术治疗。
稿件来源 | 腹部急症外科 谢明征
微信编辑 | 金怡蕾
校对 | 赵晨 林文静 贾斯琪
责编/审核 | 赵红英
身体出现“报警信号”提示该做胃肠镜了!这些高危人群尤其要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