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团结 | 谱写在江源大地的民族团结乐章——青海省凝心聚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建设

政务   2024-11-20 17:47   青海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而对于雪域高原上的“大美青海”,美在这里的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文化交融;美在青海的各族群众休戚与共、守望相助、心心相印;美在地球“第三极”各族人民始终肝胆相照、和衷共济、共同团结奋斗。
青海,自古以来就是一片多民族和谐共生、水乳交融的热土。在整个青海省的常住人口占比中,各少数民族人口占49.47%,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的省份,是中华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典型地区,也是全国的民族工作大省。
从漫长的岁月深处跋涉而来,青海高原上的各族群众早已凝聚成“命运与共、生死与共、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民族团结进步已成为各族人民流淌在血液里、根植于心田上、倍加珍惜珍视的生命线。
厚植沃土,“石榴籽”紧拥高原大地
“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殷殷嘱托,念兹在兹,赋予了青海省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艰巨责任和使命。
青海省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牵引,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要载体,构建省、州、县、乡四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领导体制,为创建工作高位推进提供了保证,推动形成了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突出工作重点、探索实践经验,举全省之力持续打造民族团结进步“青海样板”。
全省所有市州、93.3%的县(市区)相继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青海民族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带动起青海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高原大地呈现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生动景象,在新时代以新理念奋力开创出青海省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以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良好发展绵绵蓄力、久久为功。
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锲而不舍的积累,为青海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一步步拾级而上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二十大以来,新一届青海省委领导班子坚持把民族工作放在百年变局和民族复兴两个大局、摆在推进现代化新青海建设大业中审视和把握。2024年新年伊始,省委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的第一个全省性会议就是创建工作推进会,明确提出了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丰富交往交流交融平台载体、民族宗教事务依法治理、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铸牢示范市创建”等五个方面作示范的目标。并结合8个市州区位特点和定位,因地制宜标定民族团结创建的目标方向,划出着力重点,压实主体责任,形成推动创建工作提质增效的凝聚力、向心力。
一路奋发前行,脚下大道甫成。目前,青海省已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62个,示范单位33个、教育基地9个,命名494个省级示范区示范单位、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款育示范点,选树全国模范典型299个,省、市、县三级先进典型3700多个……青海高原的辽阔之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如三江之源融汇汩汩细流,集聚起磅礴力量、迸发巨浪涛声。
培根铸魂,共同体意识“开枝散叶”
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得益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外化为枝繁叶茂、遍地芬芳。
全省连续43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举办“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与实践”探索等,发挥“大美青海”文艺轻骑兵“石榴籽”宣讲队、马背宣讲团等基层宣传队作用,开展各类文艺演出、文化下乡、走村入户、公益讲座、集中宣传等2000余场次,用带有“泥土气”“糌粑香”的方式,把党的惠民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机融汇到一起,送到乡村牧社、千家万户。
阵地建设迈上新台阶。利用现有历史文化场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培育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主题公园、主题广场等,编创推出了一批突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品力作,在润物细无声中引导人们体悟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从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追求,各族干部群众的“五个认同”“四个与共”理念更加牢固。
各地区通过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培育了9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评定80家省级非遗工坊和非遗传承基地,持续壮大“青绣”品牌,3个“青绣”工坊入选全国非遗工坊典型案例。创作《那时,金银花开》《河湟》等一大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的精典力作,举办全省农牧民歌手大赛、原创舞蹈大赛、戏曲进乡村等巡回展演……在推动各民族文化创新性发展中日益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与此同时,倾力推广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形象标识(logo),开放打造开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累计建设文化长廊等视觉形象,建筑物300多个,构筑的实体化宣传教育阵地日益扩容增势,成为各族群众家门口的重要精神文化财富。
持之以恒的精耕细耘,使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伴随着生活在青海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转化为生产生活日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伴随着青海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更加坚如磐石,今天的青海已然成为各族群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共生乐居的幸福家园。
构筑平台,雪域高原饱蕴生机活力
今天的青海,各民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底蕴更加浓厚,“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已深深根植于各族群众心田。各民族间血脉相连,不同民族交错杂居,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形成了各民族间相互嵌入式的良好格局。映现出青海各族群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传递出新时代青海民族团结进步迈出的坚实足音,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凝结出深情厚谊。
今天的青海,始终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发挥对口援青、东西部协作机制作用,出台支持政策、创造便利条件。推动青海各族干部群众走出青海、融入全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嵌发展格局。青海省引导20多万拉面人在全国330个大中城市经营拉面产业经济,打造擦亮了“三交”工作青海品牌。
全省各地“三交”平台载体纷纷崛起,雪山上的牧民球队闯进贵州村超,草原上的足球少年跑进了北京工人体育场、炕头上各族绣娘的“针线绣品”摆上了国际进博会的展台……“三交”载体平台日益拓展延伸,“舌尖上的拉面”“指尖上的青绣”“脚尖上的旅游”“小足球大团结”等都成为撒向全国的“三交”金名片,为“大美青海”积累了可贵的无形财富和促进发展的软实力。
民族团结凝聚的伟力,在关键时刻迸发出来。在“12·18”积石山地震面前,在党和政府的坚持领导下,各族群众互帮互助、共克时艰,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青海拉面送到受灾群众面前,危急时刻、灾难面前,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充分展现出来。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各种问题的“总钥匙”,把握省情定位,切实把建设生态文明高地、打造产业“四地”作为推动青海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和行动路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步伐更加坚实,成效更加显著……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青海省正全力推动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篇章汇聚人心、凝聚力量。

来源 | 中国网

校编 | 研究室   唐红霞

青海省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
青海省海东市中级人民法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