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领取:
01 理论名称
社会系统理论
02 理论内涵
社会系统理论是德国卢曼的社会学理论。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批判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将由智利生物学家马图拉纳( Maturana)和瓦芮拉( Valera)首创的关于生命系统自我再生系统理论移植到社会学中,将“沟通”(而非“人”或者“行动”)看作社会系统的基本要素。认为社会系统是一种在一个封闭循环的过程中不断地由沟通制造出沟通的自我制造系统,它既具有(操作上的)封闭性、又具有(对于环境的)开放性的特点。
美国社会学学者帕森思(T. Parsons)、霍曼斯(George C. Homans)、赛兹尼克(Philip Selznick)、卡兹(Daniel Katz)、卡恩(Robert L. Kahn)、伦敦塔夫人群关系研究所(Tavistock Institute of Human Relations in London)。
社会系统基本功能 任何一种组织本身即为一个社会系统,而这社会系统之中又包含许多的小社会系统。任何社会系统都俱备四项基本功能:
一、适应(adaptation):当内外环境变动的时候,系统需要具备妥当的准备和相当的弹性,以适应新的变化来减轻紧张、磨擦的不良后果。
二、达成目标(goal-attainment):所有社会系统皆拥有界定其目标的功能,并会动员所有能力、资料来完成目标。
三、模式维持(pattern maintenance or latency):一面补充新成员,另一面又以社会化使成员接受系统的特殊模式。
四、整合(integration):维持系统之中各部分之间的协调、团结,来确保系统并且对抗外来重大变故。
霍曼斯使用系统研究法来研究社会团体,并且创设一个社会系统的模式。他认为组织应该包涵内在、外在的环境系统,两者相互依存以交互影响。社会系统有三个因素:
一、活动(activities):人员所执行的工作。
二、互动(interactions):人员所执行工作所产生的相互关系。
三、情绪(sentiment)。
赛兹尼克运用功能结构分析和系统研究来探讨组织。组织是动态体系经常变迁,需要适应内外的压力,其为连续演化的过程。组织是个正式系统受到内在社会结构影响,也受制于制度环境的压力。至于各人互动、正式系统的关系,则是重视正式、非正式组织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结果。赛兹尼克使用这种方法从是政府机关和其他大行组织的实证研究。
用系统的观点认为组织是开放的社会系统,具备:目标导向(goal-orientation)、社会心理系统(social-psycho system)、技术系统(technical system)和结构性活动的整合(an integration of structured activities)。另外卡斯特、罗森威指出组织可以从五个相关的次集系统购成:
一、结构次级系统(Structural Subsystem):组织之中人员权责分配、从属关系、平行关系的正式化说明;通常这一结构的次级系统可经由组织系统表加以建立。另外向工作说明、办事细则、组织规章等法令皆规范结构的次级系统必备条件。组织结构让组织之中的技术次集系统和心理-社会次级系统(Psychosocial Subsystem)间的关系得以正式化。
二、技术次级系统(Technical Subsystem):组织要达成目的须要有效运用各个技术、知识进行其平常工作。技术次级系统对于组织之中其他的次级系统亦会产生影响。
三、心理-社会次级系统:由各人之间、团体之间、个人和团体间的相互行为构成,包含个人之行为和动机、地位和角色的关系、团体动态性和其影响力。人员的情绪、价值观念、态度、期望等都影响到这一次级系统。因此外在环境的因素和组织内部的结构、技术、工作等因素会对此造成影响,以上的因素造成“组织气候”(organizational climate);不同的组织也就有不同的此次级系统。
四、目的和价值次级系统(Goals and Values Subsystem):组织为开放系统要考虑对社会的贡献,故组织不仅要达成其追求的目标,还要符合社会需求,此即“价值”问题,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组织不能以利润做为一目标,还得具备社会责任感。
五、管理次级系统(Managerial Subsystem):贯穿整个组织,主要作用是整合、协调、设计、控制。
03 理论应用场景与解决问题
(1)用于对地方模型进行分析社会管理的均衡点
(2)用于构建和谐社会模型的建立
(3)与社会学视角相结合,进行翻译研究
(4)用于现代翻译研究
04 参考文献
https://baike.baidu.com/item/%E7%A4%BE%E4%BC%9A%E7%B3%BB%E7%BB%9F%E7%90%86%E8%AE%BA/3452952?fr=aladdin
05 相关范文
[1]许之星,夏思永.“体教融合”视野下体育教育共同体的构建——基于社会系统理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5):73-78+99.DOI:10.15942/j.jcsu.2021.05.012.
[2]李超.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三大宪章”的结构功能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09):78-80+89.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21.09.018.
[3]杨淑新,韩玉.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专业群教师合作微探[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03):83-87.
[4]赵承宇.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域下社会复杂性问题探究的社会意义及启示[J].决策探索(下),2021(01):82-83.DOI:10.16324/j.cnki.jcts.2021.01.046.
[5]胡敏,吴卫东,王真.“ZISU”联盟:教师发展学校建设的浙江经验——基于鲁曼社会系统理论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08):58-64.DOI:10.14121/j.cnki.1008-3855.2020.08.011.
[6]鲍树琛,许永斌.家族企业系统理论分析模型的发展与展望[J].管理现代化,2019,39(03):63-66.DOI:10.19634/j.cnki.11-1403/c.2019.03.016.
06 资源获取方式
获取方式1:关注下方公众号,回复关键词【理论介绍】,即可获取下载链接!
获取方式2:点击阅读原文,获取原始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