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作为地球的肌肤
是生命存续的基石
它滋养万物 维系生态
承载着地球的繁荣与未来
今天
让我们坐上“时光机器”
追溯土壤的“前世-今生-未来”
(图源网络)
在古今中外的神话传说中,土壤常被视为生命与创造的源泉。中国上古神话“女娲造人”便是典型代表,它讲述了创世女神女娲用黄土按照自己的形象捏成人形,并化生万物的故事。这一神话不仅体现了农耕时代人们对人类与土壤关系的直接表达,也深刻反映了深植于民间的土壤文化。这种文化认为,土壤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文明的基石。
而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土壤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地球的早期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地质与生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图源网络 土壤标本)
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因素的影响。简单来说,土壤是由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在气候、生物等自然因素以及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下,逐渐演变而成的。
土壤最初穿着一件坚硬的“岩石盔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盔甲逐渐变得柔软。风吹、日晒、雨淋,都是大自然的“雕刻家”,它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着,把坚硬的岩石慢慢分解成小块,再变成细沙和泥土。这个过程就是风化。
(图源网络 土壤结构图)
而在风化中,生物也加入了这场盛大的“创作”。从微小的细菌、真菌,到蚯蚓、昆虫,再到繁茂的植物和动物,它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着这场土壤的“塑造”。植物的根系深入地下,分解岩石碎片,释放出养分;微生物则忙着分解动植物残体,将它们转化为肥沃的腐殖质。这些有机物质像胶水一样,把细沙和泥土粘合在一起,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土壤”。年幼的土壤各土层层次的特征并不明显,经过长时间的发育,土壤才能形成成熟的剖面。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土壤面临着多重危机,严重威胁着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以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图源网络 龟裂的土地)
土壤退化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过程,它源于自然因素与人为活动的交织影响,形成了连锁反应。随着不合理耕作、过度放牧、植被破坏等行为的持续进行,土壤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结构和肥力,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层变薄,肥力显著下降。这一过程不仅削弱了土地的生产能力,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进一步加剧了荒漠化、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土壤污染,这一隐蔽而严重的环境问题,正悄然侵蚀着地球的皮肤。它源自工业排放、交通尾气、农药化肥的滥用以及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渗透,如同无形的毒素,逐渐渗透并累积在土壤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及难以降解的塑料微粒,构成了土壤污染的主要元凶,它们不仅破坏了土壤的自然结构和生态平衡,还通过食物链传递,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土壤生态系统作为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破坏。过度耕作、不合理灌溉、污染排放等人类活动,如同锋利的刀刃,割裂了土壤生态系统的和谐与平衡。这些行为导致土壤中的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微生物群落失衡,昆虫和其他土壤生物的数量锐减。土壤结构的破坏进一步削弱了其保水保肥的能力,影响了土壤的自我修复和生态服务功能。这一系列连锁反应不仅削弱了土壤作为生态系统基石的支撑作用,还对整个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
(图源网络 修复土壤)
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技的进步,人类也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改良土壤,如推广生态农业、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等。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退化的趋势,促进了生态平衡的恢复。
在“双碳”战略引领下,我国开始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推动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同时,不断完善土地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等,为土地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经过各方努力,我国耕地总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耕地总量持续快速减少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同时,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也取得明显成效,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持续下降。
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如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和改良土壤,实现农业、林业、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
未来,我国将继续加强土地保护工作,推动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通过完善政策制度、加强执法监督、推动技术创新等措施,不断提高土地保护工作的水平和成效。
成铁二院将继续加强司法保障和执法力度,推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进法律法规宣传与普及,积极参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共同构建土地保护的司法屏障。
文字:唐海舸
编辑:唐海舸
审核:方寒秋
签发:万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