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人生中看的第一部外国名著,是在大学的时候。
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大一下学期,在图书馆借的:《呼啸山庄》。
看不懂,真的看不懂,完全不知道作者在写什么。
外国人的名字又长又奇怪。
加上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的差异,看得让我直打瞌睡。
瞌睡醒了之后,发出一声长叹:“这玩意儿就是世界名著?”
看的第二本外国名著,是在毕业的时候:《霍乱时期的爱情》。
还是看不懂。
不知道在讲什么。
觉得叙述手法太奇怪,一点人物心理描写长达好几页。
经常是今晚看了,明晚再继续看,已经完全不记得前面的剧情了。
然后,过了很多很多年,差不多是在2021年和2022年的时候,我再拿起这两本书重新读,才发现自己能读懂了。
那个时候我已经三十多岁了。
我想说什么呢。
我的意思是,在我20出头的时候,我的阅读理解能力其实是很低的,读不懂一些好的作品,完全不知道其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审美和阅读理解水平低到不行。
我还记得我那个时候去图书馆看张爱玲的书,室友向我强烈推荐她,说她是天才,于是我兴冲冲地跑到图书馆去翻她的书。
翻了一个小时,气呼呼地跑出来。
觉得她的文字怎么那么绕......
每个字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是不知道在说什么。
也是等到三十岁之后,差不多在2021年和2022年那两年里,我再从书架上取下她的书阅读,这个时候才惊叹,原来她真的是天才。
这些遣词造句和具象的比喻,是我这等俗辈几辈子都写不出来的。
20岁的时候,人年轻,没经历过什么东西,也没正经看过几本书,所以很多东西看不懂。
到了30,有了一些浅薄的阅历和阅读基础,再看一些作品,就能体会其深意了。
我本来不觉得这个事儿有什么奇怪的。
因为我想当然地以为,很多人应该可能都和我一样,20岁的时候,像个白痴,阅读和审美力都很低,整天都是活得云里雾里的。
但后来我发现,可能并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
有很多很多厉害的人,他们的20岁,其理解力和阅读水平可能就已经是我30岁时候的状态了。
甚至还超过很多很多。
也是当我发现这样的事实后,我才有一种巨大的感触:“原来这个世界上,人和人的差异,真的比人和猪还大。”
同样都是人,同样都是吃五谷杂粮,但人和人之间的水平差异就是可以大到离谱。
帮助我发现这个差异存在的,是我2022年在软件上认识的一个男生。
他和我同小区,只不过我在一二期,他在我们一二期背后的四五期。
两个小区就隔一条街。
第一次见面,他来我家,把该办的事情办完之后,就随便聊了聊天。
他说他在天津上大学,暑假回去后就大三了。
我随口问了句,天津哪个学校呢?
他不紧不慢地吐了两个字:“南开。”
我当时心想,原来是名校的,怪不得和他接触,感觉他不卑不亢的。
名校的学生,总有一种天然的底气和自信。
从概率上说,是这样。
具体到每个个体,肯定有差异,这个暂且不谈。
但当时他并没有给我多大的感触,因为交流时间有限。
我也只是简单地在心里想了下:“噢,约了个名校的。”
再和他见面,就是去年暑假的时候了。
那天他来我家,刚巧看到我床头柜上摆了两本张爱玲的书。
我记得好像是放的《倾城之恋》和《红玫瑰与白玫瑰》。
他看到之后,很欢喜的样子,然后随手翻了起来。
我见状问道:“你看过她的书吗?”
他说,她的书我基本全都看了,很喜欢。
我诧异,问,你这个年纪,能读懂她写的东西吗?
他抬头,说,看得懂呀,而且我觉得很好懂。
然后吧啦吧啦给我讲起了他阅读她的各种作品之后的感受。
从那些天才般的比喻到比喻背后的主题深意,说得头头是道。
我听得一愣一愣,不敢相信,这是从一个21岁左右的男生嘴里说出来的。
他那天走后,我一个人在家里沉默了很久。
就一个人坐在床沿上,呆呆地看着外面。
想到曾经21岁的自己,再想到今天这个21岁的他,最后感慨,为什么人和人的差异可以这么大。
我的21岁像个白痴,什么都不懂。
别人的21岁,洞察和思维可见一斑。
为什么突然想到这个事儿呢?
是因为最近看闫妮的《小巷人家》,刚巧看到她的儿子考上了同济。
周围的邻居和自家的亲戚都很是开心羡慕,纷纷给他们在街道和小区挂红绸。
然后随着剧情展开,便慢慢呈现了一些她儿子在同济上学的画面。
在学校会和同学老师讨论社会新思想,会阅读全世界的各种杂志、名著。
虽然是影视剧,但我知道,现实中,名校的资源就是很丰富很前沿,在这样的环境下被熏陶,就是会比普通人厉害很多。
然后一下子就想到了这个南开的男生。
我之前去看过他的朋友圈,他高中是就读成都这边的一所名校,班上好几个人都考上了南开。
大学在学校,参加了很多比赛,交换留学。
我再次想到我大学的时候,考的野鸡大学,没有名校的这些优质机会,自己又资质愚钝,即便阅读,很多东西也看不懂。
这就是人和人的差距。
我当然也知道,这种差距并不是突然诞生的,从出生那一刻起,很多东西就已经做了决定。
家庭背景、生长环境、基因智商,这些都是人和人的差异。
其实我一直都知道,人和人的差异很大,比人和猪的差异还要大。
只不过,当我自己真实地感受到,具象化地触摸到这些差异的时候,还是会觉得有一点惊讶:“原来我在这些厉害的人面前,真的差了好远。”
别人20岁就能理解看懂的东西,我要30岁的时候才能明白。
这个差距就是10年。
10年在以前,我只是认为它是个时间单位。
后来懂了,它还是个代沟和阶级差异的单位。
《END》
注:
以下是我的私人微信,为了防止以后失联,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添加。
这个添加有一个小前提:请备注好你的城市、职业、年纪(不备注不通过)。
这样做,只是希望我们能彼此信息平衡一点:你过去看过我的文章对我有所了解,我现在也能大概知道你是怎样的一个具体的人。
更重要的是,你能认同我的文字,或者你觉得我们的审美相符。
如果不认同,就不用添加,忽略这条信息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