舵舟出品丨ID:duozhou001
全文2548字,阅读需要3分钟
明明公司里人很多,老板却苦于无人可用,尤其是在打一些硬仗或公司爬坡的时候,想来想去都找不出合适的人。
老板到处找人,好不容易请来一位“大神”,磨合中也是各种冲突和问题,几个月之后不合适也离开了……
今天就来聊聊“人”的话题。为什么老板总会觉得“无人可用”?好用的人才是空降还是培养?到底如何把人用好?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01 缺的是“能抗事儿”的人才
当老板说“没人可用”,确切的说是没有能抗事儿的“人才”可用。
放眼望去,公司里人很多,但是真正能“抗事儿”的,找不出几个。
在一家公司的经营会上,老板激情演说,业务扩张期,希望团队大胆创新,尝试新策略、新方法,拓展新市场。团队却显得异常平静,提出的问题都是:现在我们做成这样怎么可能翻10倍?公司能给什么资源?我们具体该做些什么呢?
老板也很无奈,要持续发展,就得突破创新,老团队没人响应,只能到外面去找人。
所谓能抗事儿,就是敢做事、不怕事。把领导安排的事情执行好,这是分内之事,敢于去做挑战的事,未知的事,这是“抗事儿”。
敢于抗事儿的人在人群中是闪闪发光的。上面说的那个场景中,就有一位伙伴显得很不一样,他可以直接跟老板确认,是不是想做什么都可以?得到确定性回复后,他两眼放光,笑着握了握拳头。第二天就跟我说,他要开始行动了。
“人不等于人才”,这是我在朋友圈发布这个话题之后,一位朋友的评论。我个人也觉得直击了本质。老板说“无人可用”,其实是没有“人才”可用。
能抗事儿的人是人才,能排除万难拿结果的人也是人才,遇到问题能够解决问题的人也是人才。
这就是舵舟一直倡导的“事上练、难上得”。真正的人才不会抱怨环境不好,资源不好。
我们辅导的一家公司,在行业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二季度定了非常挑战的目标,就连老板都觉得90%完成度已经很满意了。
这样的背景下,有一个团队却超预期完成了目标。他们做到了什么呢?其实也没有特别的,就是把那个目标当真了,把过去没有做好的每一个细节都做好了。
但是这样的团队,在公司里总是少数,甚至极少。
当老板说无人可用,也许是真正的人才不太够用。从另外一个视角来说,证明公司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需要更多、更高级的人才。随着公司的发展,也会有人不断掉队,跟不上企业的脚步,出现人才短缺的情况。
02 真的无人可用吗?
深入公司内部,很能感同身受创始人们的无奈。但是,作为第三方独立咨询机构,还是会忍不住问一句:“真的是无人可用吗?”
越是成功的创业者,对自己越自信,因为决策能力被一次次得到验证。回到团队中,很容易用自己的标准来评估员工。却忽略了:每个人都是不同的哈姆雷特。
老板在开会时很爱说的一句话是:我那时候要比你们现在困难的多,就是拼出来的,所以你们也要拼搏。
这像极了家长对孩子说的话,孩子根本没办法共情。
用自己成功后的标准,来看当下成长中的团队,很可能没有一个人能够符合老板心中的“人才”标准,看谁都不行。
还有可能的情况是,过多关注人,而没有去梳理业务本身。
有一家公司的创新业务,做了三年都没有跑出来,老板觉得就是人的问题,负责人空降了好几个,团队换了一波又一波,都无济于事。
直到停下来,创始人亲自带着团队复盘业务,对标行业,才发现可能不是人的问题,是业务模式和逻辑出了问题。
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业务出现问题,很容易归结于人的原因,总觉得是没有找到高级人才。
业务先于人。业务目标、业务模式、业务发展阶段,决定了需要配置什么样的人才。如果业务还没梳理清晰,即便是人才,也可能错配,优秀人才发挥不出来,业务跑不出来。
梳理业务目标和业务逻辑,OKR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结构:目的是什么、实现的路径和抓手是什么、可衡量的结果是什么、策略是什么。
老板总觉得无人可用,还可能有的假设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别人家的孩子总是好的”。
这像极了父母看自己的孩子,相处时间久了,看到的都是毛病,看不到优势和长处;而别人家的孩子,怎么看怎么好。
看不到团队的长处,就无法用人所长,总是想着到外面找一个更完美的人。这个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
德鲁克先生说过,组织的目的,是让平凡人做不平凡的事。
也许,不是无人可用,是没有人尽其用。
03 人才,是空降还是培养?
不管怎样,每家公司对于真人才的渴望是一致的。
这又面临另外一个世纪难题:空降还是内部培养?
遗憾的是,哪有什么标准且正确答案!管理就是一种实践,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答案。
但是,会有一些相对不变的原则可循。
比如,不管空降,还是培养,人才都是选拔出来的。
选什么样的人决定了后期空降或培养的成功率。作为管理者,要十分清晰的是所需人才的标准、画像,而这个标准,本质上还是对于业务本身的理解。
字节跳动创始人张一鸣是选人的高手,他一手选拔、搭建的人才队伍,支撑这家公司发展到了10万人规模。曾经负责过字节人力资源工作的华巍,加入字节之前是做投资的,复旦大学物理专业,张一鸣却让他负责人力资源。
他的解释是:“做人力工作和做投资工作是一个逻辑,都是找到最优秀的人,然后把钱和机会给到他,助他成功。”
张一鸣选人,是先看业务的底层逻辑,再匹配人的底层能力。
所以,选拔人才,还是从梳理业务开始的。
第二点原则是,空降也好,培养也罢,都以实际结果、价值为导向。
以我个人的实际用人教训来说,创始人看人、选人、用人,很容易被人的背景、经历、态度,以及所谓的“潜力”影响,往往忽略TA的真正贡献、价值。
“绩效是检验管理者的唯一标准”,德鲁克这句名言值得收藏起来。背景再厉害、态度再好,没有实际业绩产出,都不具备空降或者培养的标准。
只是,很多时候创始人没有很好的抓手来衡量人才的产出,大多数时候就是凭感觉。
OKR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拔人才的抓手。每周、每月、每季度回顾复盘目标,谁做了什么有什么产出一目了然,经历几个周期,不用考核也能清楚看出优秀与否。
陪跑了近百家公司的OKR,这个过程中几乎都能见证人员的汰换,也会有新星诞生。不是这个工具本身太残酷,而是过去隐藏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被忽略的一些成果显现出来,相应的人也被凸显出来。
选人、用人,始终以价值和产出为导向。
舵舟,致力于用目标管理工作法赋能企业和团队,助力企业统一目标、加快战略落地;让团队的价值、产出显性化,充分释放团队能量,加速人才的成长。
添加老师,了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