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理财,可能不给银行卖了…
财富
财经
2024-06-17 16:21
广东
有家叫瑞丰达的私募基金,成立才两年,就把一款产品的收益做到了795%,听着是不是很心动?管理人浙江瑞丰达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部分产品无法兑付、办公室人去楼空,证监会已对其开展立案调查。据悉瑞丰达资产的管理规模多达20亿~50亿元,部分投资者所购买的产品金额从300万到3000万不等。此次爆雷被疑涉嫌“高位重仓”了一些基本面差、流动性差的新三板公司进而转移资金。其重创公司之一的新三板挂牌公司味福记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赵桂郴及监事会主席李国辉,已处于失联状态。私募基金不像公募基金那样需要定期公开财务报告,它们的运作情况、资金去向等信息不透明,投资的不确定性非常大。最近有传言说“银行禁止代销私募产品”,引起各方关注。作为私募基金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之一,一旦确认实施,对整个金融市场都会产生不小的冲击。其实自2016年,监管就对商业银行代销做出了明确的限制:银行只能代销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监督下的,持相关牌照的,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产品。而私募牌照,是否属于严格意义上的金融牌照,这是一个值得斟酌的话题。从央行2014年发布的权威文件《金融机构编码规范》来看,被央行承认的金融机构有32类,并不包含私募基金。此外,私募牌照不需要一行三会的部门审批,只需要在基金业协会登记备案即可。现在的情况是,银行会借助信托渠道对接私募基金,把代销的产品叫做“阳光私募”。
简单来说,就是银行通过信托公司设立信托产品,然后这个信托产品再投资到私募基金中,这样投资者通过银行购买信托产品,间接参与到私募基金的投资中,同时享受银行的信誉和规范管理。问题是钻空子的情况太多了,所以这次的传言特别强调:禁止通过借道其他持牌金融产品销售私募。看过《城中之城》的朋友应该晓得,银行资金对于各大金融机构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大家都盯着银行这块肉,不管是正门的还是偏门的,咬上一口都能管饱很多人的胃口。
一旦募资渠道收窄,失去了银行这个强大的销售平台,私募基金可能需要寻找新的销售渠道,比如通过券商、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或者直接向合格投资者募集,这无疑增加了募资的难度和成本,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入市资金。当然,这也可能会促使私募基金更加注重提升自身的品牌影响力和客户服务能力,以吸引和维护投资者。目前银行的收入来源还是存贷息差,理财产品则以保险为主。如果不再销售私募产品,虽然会失去一部分中间业务收入,但考虑到私募产品的风险管理和合规成本,这种影响相对有限,还能避免业绩变脸,客户上门闹事。银行可能会将重心更多地放在自身的理财产品和合规性更强的投资产品上,同时加强风险控制和客户资产配置服务,以维护客户关系和市场地位。如果你风险偏好较低,不给卖也能少踩一个坑。毕竟一线工作人员营销任务在身,有时候不得不会做出一些事与愿违的操作。比如5月底,上海一起涉及上海银行和私募基金的纠纷案引起了社会关注。2020年1月,良卓资产的非法集资案被警方侦破,但直到三年后的2023年5月29日,有27名主要为退休老人的投资者,仍在艰难地通过法律途径向上海银行浦三路支行及其客户经理陆游索赔。这些老人在该支行购买了超过3700万元的良卓资产私募基金产品,却因基金爆雷面临巨大损失。上海银行不仅作为托管行,其员工还参与了产品销售,而陆游因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刑。这起事件凸显了银行在私募基金销售中的责任问题,以及老年投资者在金融产品选择上的脆弱性。另一方面,入市资金减少,咱们得公募基金、股票难免也会受到一丢丢的影响……如果确实会带来一些不可回避的负面影响,或许监管的力度也会温柔一些。比如可以卖,但必须尽调严格,还有规模控制、门槛考核等。低佣开户:佣金超低,后台回复“开户”,多多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