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一换,2023年国庆假期,我首次走进家风课堂,面对志愿者齐声响亮的问候,我鸡皮疙瘩都起了,再加上那90度鞠躬更让我浑身别扭,当时,内心的想法就是:这也太传统、太夸张,太不自然、太做作、太形式了吧?有必要如此另类和标新立异吗?现在想起,没文化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没文化还自傲。
因为不自在,我有那么一刻萌发了躲和逃的小心思,可转念一想,“既来之”,或许无法“则安之”,可逃跑绝非我的做派,我硬着头皮留了下来。
前面两天,在进入课室上课前,看到听到志愿者的“隆重问候”的时候,我都会加快脚步通过。
随着课堂开展,聆听老师们深入浅出的谆谆教诲,知晓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了蓝态的大爱,看到志愿者们无条件的真诚付出,从中看到了自己的自以为是,无知、贫瘠与渺小。
尤其是家书环节对我触动最深。10年前,我的母亲突然离世,没有做任何的告别,睡梦中离开了。课堂里音乐响起,面对一纸一笔,我被带回到那个物资匮乏但自由自在的70年代小山村里,那个我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回望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每一分每一刻的记忆,只有那一刻,我才深刻意识到,我从父母那得到的爱是如此的丰厚,但自己一直自以为是地认为这都是通过自己一步步的努力学习走出山村来到广州安居乐业的;认为父母的养育都是天经地义的,从未想过诚心诚意地孝顺或是感恩父母。甚至在升学、婚姻大事、为人处事上忤逆父母,真是大写的不孝呀。
当主持人说,请把想对父母说的话,忏悔的话、感恩的话、体贴的话、孝敬的话……都写在信里,蓝态会统一寄给你们的父母。可是,可是,可是……我母亲在天堂的地址不通邮呀。我执着笔,从哽咽到泪洒满了信纸,却久久无法写下半只字。
我举头望向窗外昏暗的夜空,把我的忏悔以泪为墨写进夜空,把对往生母亲的追思写进夜空,把对健在父亲的悔改也写在夜空中,我告诉母亲近10年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我告诉了母亲我们即将开展的计划。
学长们渐渐把信写好交给志愿者老师,课堂里只留下些许学员了。我庄严下笔只写下两句“妈妈,我们都很好,也会越来越好的,只是太想您了。请您在天国也好好的,无需挂念我们,我和哥哥会照顾好父亲、照看好您的孙子孙女们!” 可当我把信拿到舞台的桌面,领到一个不一样的信封时,我彻底破防了,嚎啕大哭起来,母亲与我隔世相望,再也无法真实触及彼此了。我手执的是一封没有地址没有回邮的信。
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了“子欲孝而亲不待”的悲凉和痛切,那份追悔莫及每每忆起,至今我都无以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