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是哑炮,死后是惊雷:当代中国,再难找出这样一位作家

学术   2024-11-10 09:01   吉林  

1997年4月11日,夜深人静之时,北京顺义某小区突然传出两声凄厉的叫喊,但很快便安静下来,因此尽管很多居民被惊醒,却无人出门查看。他们不知道,撕心裂肺的叫喊后,一颗中国文坛最浪漫、最不羁的星星已经孤独地陨落。
直到第二天下午,叫喊者的遗体才被发现:倒在地上,脑袋紧紧顶着墙,身体弓得已经僵硬,同时额头上还有很多淤青,牙龈上血迹斑斑。这是一场没有幸存者与目击者的战斗,除了嘴里的墙灰、墙上深陷的牙印,没有人知道他死前经历了何等的痛苦挣扎。
他就是被称为“鬼才作家”的王小波,尽管他的葬礼上没有一位作家前去吊唁,但王小波的逝世却成了他焕发耀眼光芒的开始。我们很难从近几十年的中国再找到这样一位作家:生前是哑炮,死后是惊雷。
王小波生时与整个文坛格格不入,他不入作协、不参加研讨会、不褒贬同行,为了出书他足足走破了几双鞋,但退稿对于他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一位编辑曾半开玩笑的对他说:“你的稿子就像是送死囚犯的囚车,来一个毙一个”。写作的微薄收入令他一度萌生改行去当卡车司机的念头。即使好不容易出版的《黄金时代》,也遭市场冷遇,乏人问津,他不得不亲自推着自行车,后座扎两捆书上街叫卖,却直到去世仍没卖完。
在离世后,王小波才真正成为了全国范围内的作家,海内外上百家媒体先后报道他的死讯,购买他作品的订书单如雪片般纷涌进出版社,知识青年与媒体对他投以旷日持久的高度关注,镌刻着王小波名字的书籍被摆放在全国各地大小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畅销不衰。
他甚至被誉为中国的乔伊斯和卡夫卡。“浪漫骑士、行吟诗人、中国新自由主义浪潮的拓荒者、当代文坛的反思之镜、最会写情书的男人”等标签牢牢跟随他的身后。他的读者更迭了一代又一代,热度始终不减。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曾说,每个国家都会选择一位作家作为它的国宝级作家,但这些作家身上却往往很少具有该国典型特征,甚至可以说,他们往往具有与民族性相反的素质。
可以说,王小波就是这样一位作家。
与鲁迅一样,王小波的思考既深深根植于他所经历的时代,也超越了他的时代。房伟在其著作《王小波传》中称,王小波是“革命星空下的坏孩子”,王小波不按常理出牌,他通过有趣的灵魂,用正常的逻辑看到不正常的问题,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写出来给“沉默的大多数”人看。
他挑战、嘲弄权威,他不负责任,任性耍赖。他的写作看起来荒诞不羁,但关注的始终是现实生活本身,因为他在成长中亲身经历了那个失去常识的年代,很多年轻人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这种牺牲在他看来却毫无价值。
如今,王小波逝世已有26年,他的读者更迭了一代又一代,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长出獠牙的猪”仍然是那么的不受世俗喜爱,我们日常所见到的仍是甘于“沉默的大多数”。无数人张着嘴,用不同的基因说着同一腔调的傲慢与偏见。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王小波代表的精神,在中国依然很缺乏。无论生前的寂寞还是死后的哀荣,王小波既被崇拜着,又被消费着;既被垄断着,也被娱乐着;既被神化着,又被曲解着。
如果今天谈起王小波,“你好哇,李银河”、以及童话般的隐喻、幽默的笔法、飘逸的小句,仍是思及他所能获得的全部,那么我们与再一次全民狂热的距离,又会有多远呢?
为此,店长荐书诚挚推荐一部理解王小波的不二之选: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房伟先生所作《王小波传》,本书融传记、文学、评论于一体,一经出版,就有人开玩笑说:
“无论你是否喜欢王小波,都千万不要读这本书——因为对于尚未阅读过王小波的读者来说,读了就很有可能从此成为“小波”的门徒;对于热爱王小波的读者来说,读了这本书就会发现很多以往尚未理解到的王小波,甚至迫不及待地想要重读王小波。”
本书为作者签名本,感兴趣的书友,还可在规格中选择由李银河独家授权并亲自校勘的“王小波全集”纪念版,共15册。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杨奎松 | 历史系新生推荐阅读书目
 近代史最容易忽视的四个视角
 激荡二十年 | 两千年帝制的终结
 从辛丑到辛亥:晚清最后十年
 杨天石:“竭泽而渔”的秘档追踪者
 民国的三枚切片:幻象、表象、真相
 本书堪称“断货王”,有位书友已陆续送给朋友多本珍藏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多数人选择站在赢的一边,而他选择站在常识和良知一边
 跳出传统的革命叙事和政争视角,重看1944-1950的中国命运
 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历史真相:“惟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近现代史论
读书、思考、文化、史学,本号主要推送近现代史领域文、史、哲、政、法等方面优秀文章,协助学术资源书籍查找,关注史学动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