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中国足球怎么办?

文摘   2024-10-26 10:01   北京  


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辛庄课堂五期班招生中

(点击👆了解更多)





编者按

9月28日辛庄课堂三期班结业典礼(点击蓝字阅读文章),辛庄课堂授课导师、原西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老师,就“中国足球”这一广为人知的案例,为学员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企业智慧课”。

以下文章根据王军老师课程分享整理,经本人审阅定稿。

今天马蔚华先生给我们做了一个成功案例的分享,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失败的案例。

这个失败的案例就是中国足球。近期,足球界发生了两件大事,一个是在世界杯预选赛中,中国队以0:7的比分惨败给了日本队,创造了中国队对阵亚洲球队的历史最大失利纪录;第二个是足球的“假赌黑”现象,即假球、赌球、黑哨问题,导致50多个从业人员,包括职员、裁判、运动员乃至国脚,都受到了终身禁赛的严厉处罚。

我是一个长期参与并关注足球的人。我给大家看一张照片。下面这张照片拍摄于2006年,记录的是中超开幕式在西安举行的盛况,我当时怀着无限的激情与期待,欢呼中国足球春天的到来。我当时是西安市委常委兼浐灞生态区的书记,在我的主导下,成功引进了中超浐灞足球俱乐部,我连续十年担任陕西省足协主席。退休后,我曾在中国足球发展基金会担任了一段时间的顾问。因此,对于足球,我既有深度参与的实践经验,也有作为旁观者超脱观察的独特视角。

我刚才讲的0:7输球和“假赌黑”这两件事情几乎是同时发生。金刚经上讲,凡夫畏果,菩萨畏因。现在媒体上揭示的足球相关的问题众多,成绩差0:7,创下新低;“假赌黑”现象泛滥,管理干部及从业人员腐败频发,虽有众多涉案人员被判刑、被抓捕,但这些问题依旧存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足球人口基数偏小,尽管社会关注度极高,但民众的参与度很低。这些问题被反复总结与讨论,每当提及解决方案,总是离不开“从娃娃抓起”的口号。然而,令人困惑的是,为何即便如此强调,足球人口却未见增长,反而呈现下降趋势。问题仅停留于表面的结果陈述,而缺乏对深层次原因的深入分析。

现在这个0:7,还不是中国足球的谷底。过去,我们尚能与韩国、日本队抗衡。后来,我们的对手变成了马来西亚、泰国队,有的一拼。而现在,即便是面对印度尼西亚和越南,取胜也变得颇为困难。这究竟是为何?关键在于足球人口基数。众所周知,任何一项专业技能的掌握,通常需要累计1万小时的训练才能达到专业水平。足球自然也不例外,若要遵循这一规律,假设每年训练300天,每天训练3小时,那么一年下来便是1000小时,意味着达到专业水平,需要历经10年的刻苦训练。那么,在中国,这样经过10年磨砺的年轻足球人才,又有多少呢?

在德国,其注册球员高达800万,这些注册球员基本上每天都会投入3个小时进行训练。在日本和越南,注册球员也分别有60万和5万。那么中国是多少呢?中国的注册球员数量在5000~1万之间,这一数据因统计方法和统计时间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值得注意的是, 自2000年以来,中国的注册球员数量已经持续20年呈下降趋势,不断下滑,如今专业训练的球员仅剩五六千人。尤其是当这些球员被分散到十几个年龄组后,每个年龄组的球员数量更是少的可怜。中国拥有14亿人口,只能在几千人中做出选择。很多人只是空喊口号,说要从娃娃抓起,培养足球人才。但是怎么抓?

凡人畏果,菩萨畏因。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找准原因。基于我将近20年来对中国足球的观察,我认为:

首要问题在于体制。我们国家已经开展职业联赛20余年,几乎与日本同步。然而,为何中国的职业联赛却越来越差?

我们当前实行的是双轨制,即职业联赛与全运会赛制并行。如今,全运会的参赛队伍往往经过数年训练后,只为夺取一次冠军,之后便解散。这些年轻运动员,十六七岁、十八九岁的年纪,却面临着无球可踢的困境。而职业联赛由官员(足协主导,实际上并不职业,企业和市场响应度很低

体育运动分为两类。一类是奥运项目,属于非商业性运动,如跳水、体操、乒乓球、举重等,这些项目,适合举国体制。近代奥运会,特别是从二战之后至今,已举办了大约20届。在这20届奥运会中,金牌总数得过第一的仅有四个国家:美国、前苏联、前东德和我们中国。其中,前苏联、前东德和中国均是采用举国体制发展体育。值得注意的是,前苏联和前东德已逐渐抛弃了举国体制,而中国则完全继承并沿用至今。

举国体制在推动非商业性的比赛方面具有先天优势。但是另外一类,如男足、男篮、男女网球等项目,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商业属性,更适合搞职业化。这些项目在西方已经通过职业联赛的形式发展了上百年的历史,而我们在这一领域仅有20年的探索。尽管如此,我们所建立的职业联赛,并未达到真正的职业化标准。我们的联赛主要由官员主导,与真正的职业联赛相差甚远。在现今的五大联赛以及美国的NBA中,市场才是决定性因素。规则由投资者制定,赛事运作也遵循市场的逻辑。而在我们的联赛中官员的话语权过重,足协主席、体育局长等的决策具有决定性影响。这种体制下的联赛,自然容易出现“假赌黑”等问题,可以说是最为糟糕的体制表现。

过去,我国拥有完善的三级训练体制,从区体校到市体校,再到各级学校的比赛,校园体育竞赛体系十分健全,因此也能够培养出优秀人才。然而,在与职业体育的竞争中,这种体制明显处于劣势。

五十年代时,苏联、匈牙利等采用举国体制的和足球强国尚能一较高下,甚至朝鲜在六十年代都闯进过世界杯八强。但随着职业联赛体系的逐步完善,举国体制在足球、篮球等领域颓势尽显。因此,“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对于适合举国体制的奥运项目,采用举国体制实际上是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例如,中国仅有200名儿童练习跳水,却几乎包揽了所有跳水项目的奖牌;两三百人打乒乓球,也几乎垄断了乒乓球项目的奖牌。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举国体制确实是种经济、实惠的方法,尽管其中也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但总体上具有明显优势。至于那些属于市场范畴的项目,则应完全放开,实现真正的职业化。在中国足球改革方案中,已经提到了要组建职业大联盟,实现真正的职业化。然而时至今日,我们仍未看到实质性的进展。

第二个问题为何中国踢球的孩子少,这个问题似乎并未得到过深入分析。青少年不再热衷于踢足球了。请问在座的各位,你们家是否有适龄的孩子在踢足球呢?包括孙子辈的,恐怕也没有吧。打网球都有,游泳都有,各种运动都有人参与,但偏偏踢足球的寥寥无几。刚才提到的数据也仅显示5000到一万人在踢足球。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有关;另一方面,高考这根指挥棒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前面提到了老体制的失效与新体制尚未建立的问题,我之所以认为1979年是一个分水岭,是因为那一年出台了独生子女政策。如今回望,中国足球所谓的“高峰”出现在2000年前后,男足夺得了亚洲杯亚军,并在2002世界杯唯一一次进入正赛;女足更是两次获得亚军,一次是在奥运会上,一次是在世界杯。当时当打的运动员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最后一批非独生子女,一个是最后一批原三级训练体制的产品。当时,我们满心以为中国足球即将腾飞了,然而现在看来却是坠落的开始。从这以后,中国足球一路下滑,直到今天的0:7惨败。就连我们的女足也表现不佳,现在甚至无法保证进入亚洲前四。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维迎老师所讲的一阶问题与二阶问题。我刚才提到的其实都属于二阶问题。而一阶问题,则是我们普遍存在的通病——不尊重常识,急功近利,奉行机会主义。我们往往不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企图通过走捷径、弯道超车来实现目标,过分强调个别,却忽视了普遍适用的规律。这不仅仅是足球领域的问题,更是我们中国人的一种通病。维迎老师曾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牛顿花了30年的时间发现了万有引力,我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搞明白了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我宣称自己用三个月的时间走过了牛顿30年的道路,你们一定觉得可笑。”然而,在我们的足球领域,这种不尊重规律、常识,急功近利走捷径,企图弯道超车是一种思维常态。

怎么办?

没有别的办法,就是增加足球人口。第一,必须把中国足球人口增加到50万以上。第二,构建中国足球生态体系,这一体系的基础正是足球人口,尤其是青少年足球参与度,它是决定中国足球水平高度的根本。

但这一根基的稳定,还需依赖于生态体系的各个组成部分共同形成的三角形支撑。其中,中国足球的基础取决于青少年足球人口这条底边。中国的职业足球体系这条边应成为这些青少年的灯塔,引导他们树立最高目标——为国争光。通过进入职业训练体系,逐渐成长为足球明星,最终推动中国足球水平的提升。然而,目前我们的职业足球体系这条边还太短,主要是不职业,这无疑限制了我们的发展高度和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中国是否拥有梅西、三笘薫这样的天才球员?答案肯定是有的。但现在的问题是,这些天才很可能被埋没,他们或许在送外卖,或许在二本、三本学校里读书。因此,我们需要尽快增加足球人口,通过扩大青少年足球参与度,为他们提供更多进入职业体系训练的机会,让他们有机会实现自己的足球梦想,为中国足球的未来贡献力量。另一个是发展社会足球,这在我们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就已经有职工体育大学体育,尤其是大学足球,为那些未能进入职业足坛的孩子们提供了另一条出路。他们可以通过这个体系获得上名校的特招机会,或者加入企业职工足球队。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凭借自己的足球才能上大学、入职企业。

这个体系是三角互动的。一些从职业体系退役的球员,可以来到这个职工体系继续踢球或担任教练。实际上,这个社会足球体系也起到了为职业体系提供人才储备的蓄水池作用。每个人的成长节奏不同,有些人早慧,有些人晚成。就像瓦尔迪,这位英超的著名运动员,他在28岁时才突然展现出非凡的足球天赋,从业余联赛一路晋升到职业联赛。因此,把足球职业生态体系建立起来,我认为是中国足球走向振兴的解决之道。

短期内,我们还无法改变少子化的现状,那么如何增加足球人口?这两年我做过深入调研。一些小城市,满街都是年轻人和孩子。半夜两点钟,我曾在广场上看到孩子们在踢球。

所以,我提出一个如何在短期内将中国足球人口提升到50万的解决方法,我给当地领导送了八个字“文化润疆,足球先行”。我认为一些地方有希望短期内达到5万人,就是通过挖掘社会足球的社会治理价值,用足球推动世俗化进程。我认为,一些城市五年内达到5万足球人口是完全可能的,例如城市总人口450万人,青少年约150万人,从中挑选出5万人并非难事。再加上各个大城市的贡献,我认为中国足球人口达到50万人是完全有可能的。到那时,我们基本上可以与日本等足球强国一较高下了。

具体怎么搞?抓3C:场地,教练,比赛。

下面这张照片是我跟维迎去年一起观看英超比赛,看到激烈处,教授也疯狂。试想,如果中国足球能让教授们都如此欢呼起来了,那该是多么振奋人心的景象啊!当然,照片里这是我们给英超的欢呼,但如果哪一天教授们能为中国足球呐喊助威,那中国足球就真的有希望了。

结论:“尊重常识,遵循规律,长期主义,建立足球生态体系”才是中国足球的解决之道。

谢谢。





精彩视频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

“辛庄课堂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BOOK



往期精彩文章
黄益平: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创新增长是主要依靠国有资本推动的
怒波走世界| 因纽特人与雪橇狗——狗拉雪橇去打猎
魏加宁:中等收入国家面临的三种选择
辛庄颂|| 三色堇:吴堡,石城
辛庄企业家精神大课堂11月2日开讲,现场参会开启报名!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

辛庄课堂
本公号是一个面向企业家群体的公号,以传播企业家精神和市场理念为宗旨。配合“辛庄课堂”发表相关文章和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