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地上望星空
窑洞文化撞击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xinzhuangketang
编者按
9月26日,在辛庄课堂三期班结业季课程的“辛庄夜话”,中国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张抗抗,以《人生与阅读》为主题,深情回顾了自己的文学探索之路,分享了那些在书页间穿梭、笔耕不辍的岁月里,如何逐步构建起自己的文学世界与思想殿堂,引领学员们踏上了一场心灵的文学之旅。本文为张抗抗老师课程分享整理。
尊敬的企业家朋友们,大家好。我对吴堡的“辛庄课堂”仰慕已久,因张维迎教授与黄怒波先生共同邀请我来到这里讲课,感到非常荣幸。不仅因为辛庄课堂设置了知识丰富、思想新进的课程,还因为辛庄课堂的学员,都是热爱学习、善于思考的民营企业家,是值得尊敬的人。我作为一个写作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写作者,在此向你们表达崇高的敬意!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民营企业异军突起,从商品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市场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民营企业家们功不可没。
我今天讲课的题目是“人生与阅读”。
对于我这样一个并非专业的读书人,不够资格来谈论读书。然而,我却又是一个写书的人,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回顾自己的大半生,阅读确实是我的人生最忠诚、最友好、不离不弃的“隐形伴侣”。甚至连我自己都难以分辨,对于文学创作而言,究竟是人生阅历更重要,还是阅读更重要?它们好似一对无法分离的连体婴儿,共用一个大脑。“阅历”与“阅读”相差一个字,这个间距的差异,恰好就是人生与读书相辅相成的内在关联性。
借此机会,首先向陕北黄土地养育的柳青文学老前辈、与我同时代的优秀作家路遥、还有关中地区的作家陈忠实先生致敬。柳青的《创业史》、陈忠实的《白鹿原》、路遥的《人生》,都是人生与阅读的实践典范。
尊敬的张维迎教授,当年就是在陕北偏僻的小山村里,进入了勤奋苦读的中小学年代。凭靠他对阅读文史哲经各类经典著作的浓厚兴趣、异于常人的天资与刻苦勤奋,又很幸运地遇到了善于教书育人的好老师,经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从西北大学到英国牛津大学学习,再到北京大学任教,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走向了现代经济学研究的广阔平台。在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几个历史节点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也是一个“人生与阅读”的成功典范。近年来,他颇受欢迎的理论著述《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对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做出了具有独特的阐述。他所倡导的“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善于独立思考的精神、努力实现心灵自由的文化精神。这些精神源自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先知与哲人,例如亚当·斯密、米塞斯、哈耶克等无数学界巨擘先驱。张维迎将其转化为针对中国现实的经济理论,用以指导当代的市场经济实践。他的内心情感丰富,灵魂充盈,才思兼具。除了建构经济学学术思想,他还写诗写散文写故事,为信天游写歌词……
企业家的主业是把企业搞好,扩大市场份额增加利润。读书能够直接增加企业利润吗?
企业家整天忙着处理各方面的事情:企业管理、开发新产品、开拓市场、资金调度、税务、竞争、人脉关系、公司内部的人事配置,忙得团团转,经常加班,情绪焦虑,精疲力尽,哪有时间读书呢?
但我相信有很多企业家是热爱阅读的,渴望从书籍中获取精神文化营养补充头脑,他们尽一切可能用所有能利用的时间进行阅读。据我所知,中国很多的成功企业家中,就有为数不少的专业或非专业的“读书人”。比如马云、冯仑、 张瑞敏、柳传志……都是饱读诗书、通晓中西文化的知识精英,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认为那种不学无术的“商人”。关于企业家的定义,在这里先不展开讨论了。我们需要解决的是:无论是实业家还是商人,首先面对着一个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的问题。
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传统一直流传着一句话,被奉为圭臬,覆盖面非常广泛:“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被渴望改变命运的人视为座右铭,成为读书上进的主要动力,甚至是唯一动力。这个动力是什么:学而优则仕,通过苦读书,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体制,获取一官半职进而获取功名利禄进而获取更大的利益。华夏上下几千年,读书人的上进动力几乎慨莫能外,通俗的解释是:读书可以获得美女、读书可以获得金钱。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延续到当代,我们会发现:有些腐败官员,来自贫苦的底层人群,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年轻时读书非常用功拼命,一心想着出人头地,成为最大的读书动力。结果呢,功成名就之后,追逐财富变成了人生唯一理想。这种腐朽的传统文化观念,造成了读书的极端功利化,是腐败的官场文化的孵化地。所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或许是错误的。颜如玉与黄金屋,属于物质层面而非精神层面,阅读的动力停留在这样的层次,使得阅读失去了原初的进步性、纯粹性,由此产生了异化与偏离,违背了人类热爱学习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一个现代人,尤其是当代企业家,对此应当具有清醒的认识。
今天在座的企业家们,但凡读过一些西方历史、哲学的人,应该知道,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英法启蒙时代的哲学家,历史上那些嗜书如命的知识人,都是把读书作为寻求真理的通道。读书的动力首先是出自——求知欲!希望从优秀的书籍中懂得世界文明的基本常识与规律。也就是希望通过阅读,探求真理、明辨是非。认识外部的陌生世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认识人性的弱点与复杂性。对于那些历史与现实灌输给我们的陈腐观念,要求无知之人无条件服从的所谓正确的理念,做出自己清醒的判断。
这个阅读——思考——实践的过程,正是自我实现的过程。
所以在我看来,读书跟颜如玉、黄金屋全然无关。书籍是灵魂的伴侣,它是神圣的。痴迷于探求知识的那些人,或许过不上好日子、甚至很穷,但他将在书籍中拥有最大最丰富的世界。
七年前, 我写过一部中篇小说《把灯光调亮》,写了一家县城小书店的故事。其中的女主人公卢娜没考上大学,而她的男友,也是她的高中同学走出了县城去了大城市。卢娜是个喜欢读书的人,她在县城开了一家书店,艰难地维持着,等待男友的归来。为此她还特意把书店的灯光调亮,盼望他有一天回来时可以远远地看到这家书店。但他始终没有回来,他是不是因此改变了命运呢?守着书店的卢娜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呢?心灰意冷之时,她忽然悟到:
这并非是自我安慰,而是读书的根本目的。当我们的心灵变得高尚,强大、充满智慧,我们可以面对世间的所有困难,以超强的、澄澈的、丰盈的心智度过一生。
最近我偶然发现了自己曾经写下一段有关读书的话:
人们一直习惯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但是我要说:读书不仅仅是力量,也不仅是为了改变命运(很多时候,知识改变不了命运,只能改变自己的内心存量,而是提升你对人生和社会的认知。小说是用虚构的方式,揭示真相;文学是用智慧的语言,重塑真实的心灵世界。不仅仅是文学作品,世上所有的好书,都是精神的避难所。
回头再来看张维迎先生——他站在我们面前,他就是从吴堡走出去的读书人。作为一位经济学家,无论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多么重要的成就,但他最可敬重的是:坚持市场经济理论,坚持倡导企业家精神、坚持真理!
假如读书不是为了明辨是非,开启心智,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呢?
为了表达对辛庄课堂的敬意,我只能鼓起勇气,把自己作为另一种样本,与大家分享我的人生经历与阅读体会。
我的文学之路开始较早,也意味着我的文学阅读会更早一些。
尽管那是一个物质与精神贫乏的年代,我的父母仍是竭尽所能为我创造读书的可能。暑假前妈妈总是为我买一堆童书,凉席的枕边左侧右侧都是,无论往哪边翻身,都可以拿到书,好像躺在书堆里,太开心了。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的一篇作文发表在《少年文艺》的“少年习作”栏目,杂志社寄来10块钱稿费,我妈妈建议把其中的5块钱给外婆,还有5块钱用来买书。我妈妈是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她懂得指导我阅读。家里的成人读物,大多是四十年代青年知识分子阅读的那些进步书籍。在我的文学信念中,注入了崇高、纯真的理想主义基调。我的阅读书目基本与年龄同步,比如我在中学时代,曾为自己读不懂鲁迅那个复杂的时代背景而苦恼,爸爸妈妈告诉我,等到长大一些再读鲁迅不晚,不要硬着头皮去啃。所以我曾对那些为如何辅导孩子读书而苦恼的家长说:阅读最好不要超越年龄段“跨越式发展”,有利达到阅读的最佳效果。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家里的书大多被封存了,我就背诵古典诗词。如今我还能记得的古典诗词,就是那时候通过自学打下的基础。我还读了范文澜的《中国通史》,在书上划了很多道道,自己制作了朝代更迭的年表,熟读背诵。一九六九年夏天,我从家中封存的书籍中,偷出了那本法捷耶夫的《青年近卫军》,踏上遥远的北去列车,车轮碾碎了美丽的童话给予我虚幻的梦想。
那以后是一个长长的没有书籍没有文学的精神饥饿年代,知青们都渴望学习,阅读好书成为日常的必需。我在冰凉的土炕上翻烂了从家里带来的书,冒着被没收的危险,会摸黑走许多路去别的连队交换,以书换书成为知青时代的“交易品”。记得我曾有一本书借出去,回来已经散架了,用针线把书脊缝起来,变成了一本“线装书”。身边的好书实在太少了,犹如天边的彩霞,你仰望它、渴慕它,却不可能将它拥在怀里。头顶沉沉的乌云,总是落着失望的雨滴。
文字的训练从阅读开始,好书滋养心灵,读书的种子总要发芽。1972年我开始写作,为什么写作?因为需要通过文字实现个人价值、需要通过写作解决自己心里积郁的“问题”。我在帐篷里写作,夜里点燃自制的油灯或是蜡烛,缩在角落里,脚底冒着阵阵寒气。我把山里的生活一点点记下来,长散文“林中记事”源自我给父母的书信,留下了遥远的山林生活生动珍贵的记忆。
边地的荒凉与落寞之中,知青终于得到了每年一度的探亲假,这是我的“读书节”。回到江南家中,心中那个无法囚禁的幽灵,悄悄走来与我相伴。就从那时候,我开始认识到阅读经历也是人生的经历。七十年代的那些内部读物,为我开启思考的门窗,启发了我对现实的认知。我的母亲由于“历史问题”被发落到图书馆去工作,如今我回忆母亲怎样想尽办法、不辞辛苦地为我四处寻书,我好像登山走到了海拔某个高度:阔叶林渐渐消失,只剩下耐寒的针叶林及高山苔原。书中残酷的世相及复杂的人性,撞击着我简单的头脑,响起一声声扣人心弦的发问。在那个极其压抑的环境下,生出对现存秩序的种种怀疑。
一九七四年我开始悄悄写作长篇处女作,初稿写完后我就病倒了,高烧不退。上海出版社的两位编辑,到杭州的医院里来探望我,其实是希望了解这个知青的手稿是否值得关注。他们突然出现在病房门口,第一眼看到的是我床头摞着的一大堆书,当时就深受感动。记得我的长篇处女作开始印刷以后,当时出版社的负责人问我有什么要求,我竟然毫不犹豫地请求开一张证明,允许我去出版社内部图书馆阅读那些不让外借的外国文学名著。那个酷热的夏天,我每天坐在靠窗口的长椅上,一动不动地读着大仲马、小仲马、雨果、哈代、罗曼·罗兰。恰恰是在那一个沉闷黯淡的时期,人文主义的阳光第一次照亮了我混沌的心灵,冲击着多年的思想藩篱。面对令人窒息的现实生活,开始有了疑惑、沉思与质询。我确信在那几年以后,即七十年代末我走向文坛初期,如泉水般喷涌的那些作品中,所试图表现的人性、尊严、价值观等一切与此相关的话题,都是在那些饥渴的阅读中埋下的种子。岁月不会朽蚀埋藏在生活土壤之下崇高与壮美的地基,但必须清除愚昧,开启疑问之窗。重新呼唤神圣的、光荣的美善之神。
当我走过了那段路,恍然发现自己长大了。
与维迎、黄总相比,其实我的科班学历很苍白,我只是一个1966年毕业的初中生,1977年去哈尔滨的一所艺术院校学习编剧创作。1980年在北京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期文学讲习所进修了半年。(类似于今天的辛庄课堂)我的知识积累基本来源于持续多年的自学,文学感受来自于人生阅历。
但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学可以成为作家、是为了获取名利、是为了争取更好的前途。在那个提倡“交白卷”的时代,学习是没有前途的。没有“颜如玉”也没有“黄金屋”。我的阅读与写作就是为了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就是为了不虚度青春。阅读的目的很单纯也很强烈。
一九七八年以后我的中年时期,可以算作人生阅读的第三阶段。中国对世界打开了滞重的大门,世界的现代文学宝库亦对中国敞开了大门。在这个令人炫目的文学世界中,海明威、萨特、加缪、罗伯-格里耶等欧洲现代主义小说蜂拥而至,为我打开了新的门窗。更为强烈的冲击,来自当时流行的现代哲学著作,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书,使我对人的潜意识、非理性有了深层思考,懂得了人的意识与行为、蒙昧与自觉的无形冲突。这是一次重新启蒙,我很幸运没有遗漏。我想借此告诉大家:人生每个层级的阅读,构成了你的人生。如果你的认知达不到一定深度,即便是成功人士,精神世界仍不完整。
八十年代中期充满反叛精神的美国当代文学,令人目不暇接。一个充满全新认知的文学世界在我眼前展开,我欣赏那些别有意味的小说形式,传统小说秩序的破碎崩溃和重建。小说天地已不再有任何模式和规范。奇异的构思、叙述方式和富有弹性的语言,创造出了一个与现实生活形成巨大反差、自由宽广的审美空间。小说变得无所不可为,现代小说自由的灵魂已超拔了它痛苦而荒谬的躯体,还原为自我实现的可能。我在惊喜与狂热中吞咽所能读到的新小说,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奇妙的新世界。我好似自己又重新活了一次、或是刚刚从头开始生活。
我们为什么要读文学?因为文学作品里,有一个更大的未知世界,以及你所不了解的复杂人性。犹如望远镜与显微镜的双重组合,以虚构的故事和人物,帮你透视人生。
2005年以后的十年时间,我写了一部长篇小说三部曲,这是一部八十年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我读了大量的文史哲学术著作,尤其是当代史。六十岁以后,我很少读小说了。因为一般的小说,已经无法解决我的问题,我不再需要脂肪、碳水化合物,而需要更多的优质蛋白质、叶酸和矿物质。这也许和年龄有关,也许标志着我已站在一个新的精神维度。
卡尔维诺说过: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来发现的书。一部经典作品是一本我们初读也好像重温的书……
这句话本身就是经典。
有一位长期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学者朱永新说:经典会变成我们的个人或者集体无意识,藏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在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想象力中呈现出来。经典好像一粒埋藏在我们心里面的种子,帮助我们解释世界,成为我们的“护身符”……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我深以为然。
我对文学的热爱始于阅读,阅读的经历就是人生的经历。我的人生就是一部阅读史,好书教给我去寻求自己的人生道路,人生的坎坷促使我去从书本中寻求答案。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然后我成为书架上的一排书,用作品回馈、影响读者。半个世纪以来,我之所以“坚定执著地走下去”的原因,除了诸如“热爱文学”等陈词滥调,更多是因为我希望通过文学来“解决”自己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不明白”,是“困惑”,是对人生、生命、社会和自己的困惑。困惑之后,发现自己“有话要说”。就这样,一年一年过去了,只有我自己知道,如何在文学写作中,度过一次次精神危机。
讲到这里,还想跟大家谈谈我的近作:中篇小说《荧惑》,发表在今年第一期《花城》杂志。已被《中篇小说选刊》《小说月报》《中篇小说月报》《新华文摘》转载。《荧惑》在中国古代是“火星”的别名。可以想见,这部小说表现了现实社会与未来世界的关系。从这部小说中,读者可以了解到,我在阅读内容选择方面的改变。面对今天高科技时代的种种剧变,写作者对于阅读也开始有了自觉的转换。
前不久,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轻阅读系列”,收录了《荧惑》再加上《把灯光调亮》,两部中篇小说合集,书名《未未》。“未未”是一位年轻人,书中的主人公之一,显然暗示着这部作品与未来的关系。
“荧惑”写于2023年夏天。我听见了彼岸传来惊天的雷声,如同海啸般涌现。无数令人目不暇接的新事物,猝不及防扑面而来。现代工业文明、科学技术使传统的时间与空间的观念完全为之改变。 未来似乎还远,未来尚未到达。但是未来已经来了。在未来,你将如何安置、安放自己的肉身以及灵魂?生存还是毁灭——又回到了四百年前哈姆雷特的焦虑。幸好,文学适时而至。文学犹如飞升的天使,向无助的人类伸出援手,化身为人物故事细节,去想象、梳理、唤醒、探究其中的种种奥秘。文学似乎剩下最后一项功能——一艘搭载梦想通往未来的宇宙飞船。文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按照学者巴丢的说法,艺术是达到真理的过程。
关于“荧惑”的创作,仅仅是一次抛砖引玉。这次实验,试图以文学建立一座宇宙探测空间站,以“未来视野”进行精神自我救赎!
值得一提的是:《荧惑》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蕾总,是一位软件公司的民营企业家。以往我们读到的文字作品中的那些民营企业家,通常是用不法手段获取利益金钱,唯利是图、个人生活奢靡……但是我所接触的民营企业家,完全不是这个样子的。在我的观察体验中,他们勤勉上进,具有开拓性、创造性,不惜抵押个人的身家性命,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殚精竭力。民营企业的生存很艰难,尤其是当下,经济萧条市场萎缩。《荧惑》中所写的那位蕾总,也就是未未的表姐,面对着新的AI时代,具有“率先”的勇气与先进理念,敢于探索,开发油气田的应用大模型,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她面对公司资金短缺、社会对于民营企业的多种挤压,四处奔波举步维艰,每天累得回到家里连话都不想说了……就在这种情况下,她仍然坚持读书,以自己的行动影响了只想“躺平”的未未,并且与未未成了“读书搭子”……
由《荧惑》所写的故事,应该会引发更多的思考:据说海量大数据将会自动生成AI的智能顿悟,科学哲学将改造百年经典的思想成果,为人类积极应对未来,创造更多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力”的时代——引力、重力、破坏力、创造力、活力、算力……“算力”是一种巨大的计算能力,绝不是往昔惯用的“算计”文化。以算力替代“算计”,将会颠覆那些腐朽的传统文化。尽管科学救助人类也反噬人类!就像太阳系周围那圈无法冲破的火墙,无论如何挣扎,终局仍在原地。然而,这并不意味人类应该退回蛮荒时代。既然那些愚昧的人群从来都缺乏自我意识,又何苦担忧AI形成自我意识?
最后,我想跟大家谈谈,在这艰难挣扎着的人生中,有志向的人应该读什么?究竟怎么读?我知道这是在座的企业家朋友们最关心的。
我的人生已经步入晚年,时间犹如生命一般珍贵。所以读书的选择变得尤其重要。我试试看能不能有好的建议给到你们。
进入现代信息社会,阅读工具迅速迭代,科技含量大幅度提升,阅读方式必然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我曾在提倡全民阅读的各种提议中,多次提醒警惕“浅阅读”,强调“深度阅读”。也就是精心选择优秀的纸本书籍,进行反复阅读、提炼出个人的疑问,有针对性地解决自己的问题。需要反复筛选那些必读书,一些可读可不读的书要果断舍弃。尽可能找到好书,关注书籍信息,选择那些与自己相关的书,否则就会凌乱。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读书,整块的时间读大书厚书难读的书,零星时间读小书。对阅读怀有持久的兴趣和热情,掌握好“一般性浏览”与“重点精读”的尺度,不可跟随潮流。以前我反复强调“深度阅读”,但是近年来,我的看法也有调整:在这个电子信息时代,高科技为阅读带来了更为高效、便捷、多元的方式。手机已经成为“全民阅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发现多种阅读方式带来了更大的收益——那些文史科技类的短视频、学术讲座直播、追溯历史、涉及时政的那些微信深度好文,语言简洁幽默,浓缩的思想容量极大,可以帮助我们快速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或是终将发生的大事。所以现代人已经无法简单地排斥手机阅读、甚至已经开始依赖手机阅读。因为“碎片化”的阅读,可以使我们“碎片化”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关键是:手机上超量的信息,如何进行有效的选择,筛除、屏蔽那些低劣、娱乐化的信息,把充满智慧与思考的信息留存下来。“深度阅读”可以通过更高效、更多样化的方式,与“浅阅读”进行互补融合。例如,声音书,可以在开车、洗漱、做家务的时候听,有效地利用零碎时间;微信群流传一些介绍中外文史哲或是文学名著的帖子,对浩繁、深奥的学术思想进行了缩略,方便浏览,如果产生兴趣,再去买纸质书。短视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下人生百态,社会真相。就这样,每天24小时,我们除了睡觉,全天候都在阅读。就像一棵树,每时每刻都在汲取水分、营养和阳光,每一天都不虚度。
在此,我把《荧惑》中提到的一部分书籍名单告诉大家,这些都是蕾总、未未,以及与雷总合作的工程师们读的书。其实我并没有全都读过,但我知道其中有不少好书,也许能对你们有一些参考作用:
文学类:《看不见的城市》《美妙新世界》《玩笑》《生活在别处》《在路上》《小于一》《朗读者》《放风筝的人》《解忧杂货铺》……
科学类:《今日简史》《人类简史》《AI未来》《知识机器》《平滑世界》《星际信使:宇宙视角下的人类文明》……
《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对创意、创新和创造的自由探索》《科学之美:最优雅的科学》《科学革命与现代科学的规律》《算法的力量:人类如何共同生存》《量子物理如何改变世界》《现代科学的诞生》《云端革命:新技术融合引爆未来》《我们的未来:数字社会乌托邦》《人工智能的神话悲歌》《平行宇宙》《线的文化史》《平滑世界》《大模型时代》《AI时代的知识工程》《人类还有未来吗》……
好吧,今晚我已经已经讲得太多了。现代社会,读书不再是专业读书人的事情,不必要求自己变成一个传统意义上的“读书人”,而是成为一个“读书的——人”。让读书成为一种常态的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最重要的是:读书之后需要学会思考,最终作出自己的判断。
也许,未来世界或许不再需要阅读了。获取知识的方法是“输入”、寻求真理的方法是“算法”。通过计算,算出当下对事物的操作策略,算出远期的运作方法。我不知道AI可否算出人类的终极真理与信仰?
这也是我今天留给辛庄课堂三期班学员的课外作业。
愿今天在座的朋友们,一生中遇到更多适合自己的书,同样也拥有精彩的人生。
辛庄夜话课程分享结束后,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辛庄课堂联合创始人、辛庄课堂学术总导师、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教授,中坤集团创始人、北京大学创业训练营创始理事长、辛庄课堂联合创始人、辛庄课堂商业实践总导师黄怒波老师,共同为张抗抗老师颁发导师聘书。
精彩视频
“辛庄课堂企业家精神”
欢迎关注
BOOK
感谢您关注“辛庄课堂”。本公众号由“辛庄课堂”制作并享有版权;转载、摘录、引用、改编、阐释本号原创文章的部分或全部须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若未经本号许可,将追究其相应责任。该平台引用的部分内容、图片、音/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请相关权利人与我们联系协商相关授权事宜。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