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加速能源转型?

文摘   2024-09-18 07:02   湖北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能源转型是过去这一年我们一提再提的热门话题。对于能源行业来说,碳中和目标拆解下来很明确,就是到2060年,让能源结构中非化石能源的比重,从现在的17%提高到80%,这是一个确定的终点。为此,国家不但出台了“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还有各个细分能源的指导政策。有权威机构测算过,我国实现碳中和总共需要约140万亿的投资,这是个万亿级的超级赛道。

听到这儿,你可能会想,能源转型,是不是全靠政策推动,然后拼命投钱就行了?没那么简单。政策当然很重要,它是能源转型的总体指导,但不是能源转型的唯一驱动力。过去一年,能源行业发生了很多突破性的重大进展,这背后除了政策支持,还有两大驱动力:一是应用场景的拓展,二是技术瓶颈的突破。下面我们展开说说。

首先是应用场景的拓展,它让小众的清洁能源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比如氢能。氢能一直被称为人类终极清洁能源,奇怪的是,它的存在感很低,电动车都已经用上光伏发的电了,氢能车却没看见几辆。为啥呢?这和氢能的先天限制有关。过去,氢是按照危险化学品来管理的。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75.6%,空气中只要混进4%的氢气,遇火就很容易爆炸,这导致它难储存、难运输。如果通过建加氢站来加氢呢,成本非常高,新建一座的成本是1500万元。现在全国只有255座加氢站,想达到加油站那么高的密度,还需要很长时间。所以,氢能应用迟迟无法落地。

可喜的是,从2022年开始,氢能要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了,因为氢能找到了一个特别合适的应用场景:工业副产氢就近用于固定线路的商用车。举个具体的例子,雄安新区投产了一条名叫“容易线”的氢能重卡运输线路。重卡,就是商用重型卡车;路线起点在雄安新区容城县,终点到易县,全长59公里,这是雄安新区主要的建材运输通道;氢气的供应商,是附近一家做焦炭化工的企业,它们每年要生产大量的工业副产氢,长管拖车跑上100公里就送到“容易线”的加氢站了。

为什么这个场景特别适合用氢能呢?

首先,商用车迫切需要清洁转型。商用车是出了名的高排放,2021年,商用车的保有量占全国车辆的12%,但它消耗的汽柴油占了51%,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了56%,污染物排放占比更是高达80%

其次,固定线路,可以解决氢能储运的“先天不足”。商用车行驶的路线是固定的,加氢站密度的问题很好解决;商用车也基本停放在露天环境,泄漏的氢气马上会被稀释,爆炸风险大大降低。

最后,“工业副产氢”能很好地解决能源的供应问题。这里用的氢是工业副产品,成本低,每公斤16元的价格,是电解水制氢的三分之一。产业分布也广,能产生副产品氢的焦化工业在全国很多省市都有分布,并且能和重卡运输的需求区域重叠,氢能供应很方便。

总结一下这个模式:一边是大量工业副产氢,一边是商用重卡的减排需求,两者相结合,就有了一个特别适合的应用场景,就给了氢能应用从01突破的机会。

再举一个应用场景拓展的例子,核能。单看供电,核能好像不太起眼,目前在我国电力供给中只占5%。不过现在,核能在应用上有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核能供暖。山东烟台的海阳市完成了全国首个“核能供暖”任务,核电站发电的同时,利用余热加热暖气水,热电联供,为500万平方米的海阳城区连续供热143天。

为什么核能供暖这个应用特别了不起呢?它解决了一个困扰我们多年的难题——城市供暖的清洁化问题。我国一共有17个省份需要冬季采暖,覆盖了60%的国土面积,一半以上的人口。2020年,全国集中供热用掉了2.8亿吨煤炭,产生了6亿吨二氧化碳和其他污染物,相当于全国交通领域半年的排放量。

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排放,是因为我们的供暖一直都是以燃煤锅炉为主,这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一大障碍。如果用清洁能源替代行不行?用天然气代替燃煤,成本要高3倍,再加上我国天然气近一半靠进口,供应上根本不够。用电成本就更高了,和燃煤不在一个量级,电网也承受不了这么大功率的负荷。

这样一来,核能供暖就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应用了。就拿海阳市来说,一个供热季,如果燃煤,要用掉18万吨煤炭,4500辆大卡车才装得下。核能供暖用了多少燃料呢?1.2吨,一辆小面包车就拉走了,而且零碳排,能量密度和清洁程度碾压其他能源。

你可能会担心,核能是不是会有安全问题,毕竟历史上的核事故让人心有余悸。我们已经掌握了国际上领先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核电站能抵抗任何假设的可能事故,安全性很高。你也不用担心家里暖气片会有核辐射,核能供暖送来的水,是经过5层隔离和监测之后的安全热水,对人体没有任何伤害。

示范项目成功后,今年的供暖季,预计核能供暖能覆盖3000万平方米、100万人口的取暖需求。当然,这只是沿海地区的核能供暖项目。现在,我们还在推进第四代核电技术。第四代核电站,可以做到像集装箱那么大,并且大部分不需要用水冷却,可以在内陆使用。现在甘肃和山东已经有了测试项目,第四代核电站建成后,核能供暖也会推广到内陆地区。

前面说的氢能和核能,是应用场景驱动的两个进展。接着咱们来看看,技术突破如何驱动能源行业的重大进展。

比如,和光伏并称“新能源双雄”的风电,目前正在遭遇发展瓶颈,因为风电的开发越来越难了。过去十年,风力资源丰富、位置好的地区,已经被开发得差不多了,剩下的适宜地区越来越少。

这就要求,风电要逐步转向两个领域,一个是低风速风能的开发,比如中东部省份的低海拔地区,还有一个是海上风能。但是,这两个地方的风能开发都不容易,风机的装机成本更高。想要控制发电成本,必须提高每台风机的发电效率。

怎么解决呢?目前最主要的方法就是使用更大型的风机,叶片越大,发电效率越高。理论上,风机吸收的能量和叶片长度的平方成正比,也就是说,假如一个叶片从20米变成40米长,可利用的能量就会增加4倍。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问题是,要造出来并不容易。现在常见的50米风机叶片,一个叶片重量已经是10吨,风机的三个叶片旋转起来,相当于三只大象在天上跳舞。同时,增加叶片长度,重量不是线性增加,而是成倍增加的。把叶片长度从50米增加到100米,叶片重量会从10吨增加到80吨,三只大象,立马变成了三只恐龙。重力和风力双双提高,叶片材料就更容易劳损、变形,甚至断裂。

现在常见的风机材料,是玻璃纤维,用纯玻璃纤维造出的叶片,长度可以达到90米。从研究的预测来看,只要材料允许,叶片的长度理论上可以超过200米,这个长度就不是玻璃纤维能承受的了。想要造出200米的叶片,得用碳纤维。碳纤维的强度,要比玻璃纤维高出40%。另一个指标,“模量”,更是高出38倍。模量越高,材料越不容易变形。同时,碳纤维密度还更小,能比玻璃纤维轻30%

适合做风机叶片的碳纤维,是48K大丝束碳纤维,也就是每一束碳纤维中的纤维根数有4.8万根。过去,大丝束碳纤维的核心技术被美国和日本把持,技术壁垒很高。今年,上海石化解决了这个卡脖子的问题,自主研发出了48K大丝束碳纤维。上海石化今年年初开始安装设备,8月份通过了中期试产,具备投产能力,年产能预计有1.2万吨。上海石化也已经开始涉足风机叶片制造了,200米长的风机叶片,正在向我们招手。

你看,大丝束碳纤维的国产化,是材料基础科学上的突破。乍一听和新能源关系不大,它却解决了风电发展的瓶颈问题。

技术突破还推动了能源行业的哪些进展呢?咱们把视线拉回到化石能源上。不要觉得有了“双碳”目标,化石能源就不重要了。到2060年,我国的能源结构中依然有20%的化石能源,需求量大概是3亿吨。所以,传统能源的突破也很重要。

比如,有一种能源叫“页岩油”,我国的储量排名世界第三,但它一直被当作是“无效资源”。你知道,美国已经能够规模化地开采页岩油了,但中国的页岩油开采难度,要比美国高上好几个等级,很多国际能源公司都来中国尝试过,最后都放弃了。

也是在今年,我国对页岩油的开采技术有了很大突破。比如,原来的开采方法,是在页岩中压出很多裂缝,让石油渗出来。但裂缝很容易闭合,出油量很低。现在,我们把岩石压裂后不马上开采,而是用高压继续憋着,让裂缝吸水膨胀,不断形成新的裂缝,这就让页岩油产量大大提升了。

和页岩油一样“看得见,采不着”的,还有南海海域的油气资源,那里光石油就有200亿吨,够中国用30年。这些资源70%都位于水深超过1500米的超深水区域,过去一直很难开采。去年,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一号”平台,打破了这个局面,它集合了很多先进制造技术,能够开采出超深水区域的油气资源。现在,深海一号为粤港澳大湾区供应着四分之一的用气。

摘自《得到》,《马一峰·能源前沿报告》。

请注意,因为微信公众号更改推送机制,推文不再按照时间线显示。
若您没有将智见能源“设为星标”,以后就可能很难看到小智的文章了

为了不让您错过具有深度的,基于工程视觉的能源资讯解读,建议您将咱公众号设为星标,设置方法如下:




想和智友们一起分享您对新能源和行业政策等方面的经验和心得?

请投至zfsmartenergy@qq.com

智见能源

长按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内容

原创 | 分享 | 开放 | 合作


智见能源
新能源工程专家。致力于区域能源、新型配电网的规划咨询、微电网、储能、分布式能源工程的设计。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