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山区冬季寒冷,人们生活拮据,无力添置更多的御寒衣着,全靠火笼取暖过冬。因此有“地瓜当饭饱,火笼当棉袄”的说法,火笼就成了家家户户取暖的必备用具。
洛带古镇
在冬季到来之前,人们从大山深处挑回一担担杂柴,在房前屋后码成一排排柴垛,储存过冬的柴薪。冬天的早晨,屋外是白霜皑皑,寒风刺骨,农家的灶间却灶火正旺,温暖如春。贤惠的客家主妇早起煮饭时,会抽空提来几个火笼,用火锹将灶膛里小杂柴烧过的红红“火屎”,小心翼翼地锹入火笼中,再盖上一层薄薄的热灶灰,压实压平,盖上盖子, 使“火屎”能够燃烧又不至于冒烟和熄灭,慢慢发出热量,徐徐传出宜人的暖气。
主妇把火笼吹扫干净后,提到房间为小孩烘热衣裳,叫醒儿孙起床穿衣,或用来为早起晨读的莘莘学子暖脚。若家有客人来,主人也会提火笼给客人取暖,这也是客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方式。火笼还是吉利的象征,旧时客家女儿出嫁的时候, 总少不了要有一对竹篾火笼当作陪嫁的嫁妆。父母要买最大最好的火笼,出嫁时的火笼要贴上大红喜字,远远看上去像两团红艳艳的火笼,象征新人婚后能红红火火的生活。就连乔迁新居时也要随带火笼等进屋,预示着日子红火和吉祥如意。
洛带古镇——客家婚嫁习俗展演
火笼的外型像缩小了的圆柱形花篮,采用光滑的竹篾织成的身子,里面是陶土制的大钵,用来盛木炭。配上弯弯的拱桥状的柄,盖上圆铁丝编织的盖子,当地人称篾火笼。编外壳是篾匠师傅的细活,编好的火笼绝对称得上是一件上好的民间手工艺品。单看那层层环绕密密匝匝的细篾条,你就不能不为篾工的细致和耐心所叹服。
改革开放后,国家对农村大力实施“电网改造”、“户户通电”、“以电代柴”等惠民工程,电通山乡造福农家,引来大批家电产品落户农村,同时国家倡导鼓励农民以电代柴做饭,保护绿水青山。山区农家有了空调、电热取暖器、电热毯等现代家电取代了火笼,火笼也渐渐退出了舞台,走进了尘封的历史。尽管如此,火笼曾帮助过一年又一年客家人过冬,温暖过一代又一代客家人的心,值得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