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卡
按程远的说法,也是这本书的题记,这是一本献给故乡的书。在小说界,人们会津津乐道于福克纳的“约克纳帕塔法县”,并称他的作品为“约克纳帕塔法世系”,而中国的作家,大家会经常提到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这些地名就像作家的一个符号,或者是变魔术的道具,属于半成品级的,只有变成文学作品了,才是一个灿烂的世界了。“树基沟是一个矿山。”程远的故乡,东北小镇树基沟,名字有点古怪又土,但被散文高手程远写入书中后,就像一个毫不起眼的音符一旦被作曲家放到需要强调的位置上,立刻会被乐手演奏出风格性的故事来。
书是用两篇千钧重的文章压着的,第一篇《父亲在天上》必读,因为我也写过一篇关于父亲的散文《父亲的样子》,同样是为了表达敬意,在程远的笔下,父亲是个虽然再普通不过却极有本事的人,而我笔下的父亲,竟像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每时每刻都在闹笑话。我有点自责,这属于妄言加不敬,我怎么着也得拣个时机给我父亲郑重地道个歉。读第二篇《母亲的记忆》时,我的眼泪就再也收敛不住了,哭得稀里哗啦,那个“像疯了似的劳作”的母亲,不就是我母亲吗?我觉得我年龄大了后,对母亲的感情似乎只剩下了内疚和眼泪,这其实是很无耻的。
你要是看这本书的目录排列,也是美轮美奂,不妨说平面视觉上都蕴含着巨大的故事能量。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编者和美术设计师都用心了,说明这年头对书的信仰还存在,接下来就剩下我们约定俗成的仪式了——阅读。
如果程远写的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可能会引起别人的好奇心,但散文不会——如果是一部自传体散文,讲述的方式又不拘一格呢?地名或场所,对,五花八门的具有方位感的材料式地名或场所如“前山”“后山”“南岔”“北岔”“车站”“礼堂”“邮局”“粮站”等编缀起了作者的个人回忆录,我们不会像阿多诺评价瓦格纳的《诸神的黄昏》那样,“……并没有成功地将材料融为抒情诗……”。但程远抒写的不仅是他个人的自传,而是一代人的回忆录,平实,日常化,怀旧元素,常规结构,每一篇里看似他背负着自己的悲欢在人生中穿行,但这些悲欢又都不仅仅是他自己的,一股浓郁的年代感扑面而来。
不妨说那些材料式地名或场所是程远的精神地标,是伤疤也是意象,展现了一代人的独有时代,定义并试图展开对每一个地名或场所的普遍性抑或绝对性的历史钩沉。在视觉的呈现形式上,程远的文字如大量的手摇镜头和固定长镜头展现了电影叙事般清晰的记忆,需要强调的是,包括我最喜欢的空镜部分。
但作为一个具有强烈地域性的个人历史化作品,程远还是从他的年代的普遍性中脱了身,毕竟这是一部以他为主视角的追忆式现实主义作品。“小镇”的荒远、贫穷、底层、山水但不失幽默的形象在另一种意义上又意味着令人耳目一新,这充分显示了程远在散文叙事上的长处,思不至此,文必死板拮据,他总是拒斥繁复,直捣事物的核心,在处理当下与历史的两种现场冲突中,材料取舍都有一个客观对应物;我觉得,这就属于超验表达了,德布雷说过,“如无超验,则没有真正的表达。好比没有落差,则不能产生能量。”
最后说一句,程远书中的那些地名儿和人名儿,都有福了。
《小镇流年》
著者_程远
出版_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
时间_2024年10月
定价_58元
程远,1966年出生,辽宁清原人。曾做过矿山工人、公司职员、报刊编辑,2020年创办沈阳鞍与笔文旅工作室。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之后中断十年。作品散见于《作家》《天津文学》《山西文学》《鸭绿江》《草原》《西湖》《野草》等。现旅居辽东山城桓仁。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获取鞍与笔
▼
活着,走着想着
▼
欢迎关注 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