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流年》鞍与笔微信公众平台推宣-008
无法复制的村镇手印
张国勇_视频+文字
当代文学的非虚构写作以及村镇文学创作的“难题”,不是平铺直叙地写村史、镇史,更不是玩弄文学技巧,炫耀性写成非虚构散文和小说,难在如何正确表达和提高文学属性,对村镇题材有更高的再认识。
三十年前我一个人在甘肃玉门镇过春节,本该热闹欢腾的玉门异常冷清,街上几乎见不到人——这可是无比辉煌的石油城啊!但我初见它时,就已经老了……城市化进程,一些村镇不可避免地面临萎缩和消失。
读罢作家程远非虚构新作《小镇流年》书稿,立即被前两篇写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所打动。程远的文字凝练、干净、利索,其中写到父亲乘坐拉矿石的小火车制动器失灵,开始溜车,车毁人亡是大概率事件,父亲选择在离家不远的一个拐弯处跳车——“死了也要回家!”这件事我是知道的。关于那辆失控火车的结局,程远没有写,我来补述其中的凶险:矿山调度把电话打到北三家车站,所有人都认为各种阻拦没用,后来,一个勇敢的司机开着另一台机车车头迎了上去,先是减缓速度,后来顶住了溜车。关于母亲,她没有工作,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那时的矿工是提着脑袋下矿坑,普遍酗酒,对家人非打即骂。一个女人生了七个子女,其中两个女儿夭折,这种身体劳累和精神压力,一般人难以承受。所以,当程远知道母亲藏有一块红矾、随时可能自杀时,他到处找红矾——企图断了母亲的轻生念头。其幼稚行为我当然理解,因为那个时代就是那样,每个矿工家庭都有强势的父亲,但其实,内心更刚烈的是母亲。
总之,没有父母这代人的忍辱负重,那个时候,家家五六个孩子是很难长大成人的。我编制的这部电视片背景画面,基本取材自程远书中所描写的树基沟。先有树基沟坑口,后有红透山铜矿。树基沟产金子和各种有色金属,红透山矿是建国后建成的一个更大的矿山,并一度成为中国有色系统的一面旗帜。
在夏天的野草丛中,我们找到了树基沟北岔废弃的矿坑、日伪时期带铜铃的小火车头,已经消失的树基沟小火车道和具有地理意义的莫日红山,在这个视频里皆有呈现。
《小镇流年》作者通过父母、家庭、时代和青少年成长经历,还原了东北老工业基地一个矿山小镇的变迁史。这种不带水分的冷冻鲜活,为读者和时代保留了无法复制的村镇“手印”,这也是程远非虚构写作的一个开拓性体验。
我曾经给程远的《小镇流年》拟的宣传语是:你出生和成长的地方还在吗?用一本书打捞当代中国,即将消失的村镇,即将消失的我们。可惜编辑没有采用。
《小镇流年》
著者_程远
出版_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
时间_2024年10月
定价_58元
作者简介_程远,前报刊编辑,现为社会灵活就业人员,2020年创办沈阳鞍与笔文旅工作室。20世纪80年代开始写作,后中断十年。作品散见于《作家》《天津文学》《山西文学》《鸭绿江》《草原》《西湖》《野草》等。著有非虚构文本《向着灾区走——5.12汶川大地震日记》,执编散文随笔集《活着,走着想着》获辽宁省出版集团首届最美图书奖。现旅居辽东山城桓仁。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获取鞍与笔
▼
活着,走着想着
▼
欢迎关注 感谢支持